
序
福建与台湾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建省之前,台湾长期隶属福建,在经济开发期间,市场流通行使的货币,主要依赖福建省城福州调拨,海峡两岸的货币交往十分频繁,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币缘相融”。为铭记海峡两岸在历史上形成的“币缘”,福建省钱币学会特组织钱币学界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台湾货币史略》。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海峡两岸钱币文化的交流,构建两岸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福建地方历史货币深入探索的又一成果。
任何一种历史货币的产生、发展、消失或转化,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生产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佐证。台湾历史货币发展中的转换和更替,也是台湾发展历程的见证。最早出现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货币是镌有宋代年号的方孔圆形铜钱;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使用其铸造的南明永历年号铜钱;清代,台湾市场流通使用的铜钱系清代的年号钱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等,在本岛自铸的铜钱币面,不仅镌有清代年号,还镌有满文,自铸的军饷银饼(银元)和银毫,币面多数镌有清代年号,有的还镌有“大清”国号或满文。从台湾历史货币形制和币面纹饰的变更看,台湾在被日本侵占之前,货币的形制和体制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台湾在被日本侵占期间,使用的货币无论是金属硬币和纸币均有日文,系日本占领地货币。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办的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改组为台湾省银行(简称“台湾银行”),经南京国民政府授权发行地方货币,纸币的纹饰印有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头像,表明中国政府已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以史为证,台湾历史货币有力地反映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货币史略》理顺了台湾地区货币发展的脉络,详细叙述了台湾历史货币的演化过程,对历史上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考证和探索,在学术上也有新的创意,比如,确认台湾早期社会的少数民族未曾使用过货币,界定台湾地区货币史的上限为宋代,大约在公元10世纪;对台湾在清代自铸的几种军饷银饼(圆)的铸造年份和社会背景逐一作了考证,赋予新的概念;关于台湾货币史发展的历程,确认日本侵占期间的货币流通是最混乱的时期,现代货币体系的建立应在台湾光复之初,对台币进行币制改革之后。本书在叙述台湾货币史发展的种种货币现象的同时,对台湾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也作了必要的叙述,并附有台湾各历史时期的金属硬币和纸币的实物拓图、图照近250枚(张),图文并茂。凡台湾历史货币研究者、爱好者和文物工作者都值得一读;对广大的金融工作者来说,了解台湾地区货币发展的脉络,对于推动海峡两岸金融和谐发展,十分必要,也很有裨益。
2013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