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后人文主义”的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 韩少玄

在正式进入对本文的正题——即是否可以把“后人文主义”的某些思想作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批评的价值参照——的讨论之前,应该首先思索这样几个问题:何谓网络文艺?网络文艺的特点是什么?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区别何在?网络文艺需要什么样的批评以及应该如何展开批评?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展开。

何谓网络文艺?

毋庸置疑,尽管究竟应该如何准确地定义网络文艺,研究者和网络文艺的关注者相互之间还存有大量的争议,甚至不同观点之间还存在着针锋相对、水火难容的现实情形,但是对于网络文艺这个概念本身却已经没有太多争议了。也就是说,至少在既定事实的意义上,网络文艺作为切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和理论术语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我们讨论一切关于网络文艺问题的合法性。不确切地说,所谓网络文艺,就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选择与构建,一种依托于现代互联网技术、根源于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审美需求的文艺形态、文艺创作方式应运而生,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文艺。不过,这里需要申明的是,网络文艺绝对不是指存在于互联网时代、仅仅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传播手段的传统文艺样式,而是特指新近出现并且区别于传统文艺的在创作中体现着网络时代思维、审美、文化特征的一切文艺门类和作品。彭文祥、付李琢把网络文艺界定为:“受网络技术、新媒体和社会变迁作用与影响而禀赋互联网艺术思维,并以新型艺术生产方式来表征时代生活、表达现代性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审美艺术形式。其外延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演出等。其质的规定性有互联网艺术思维、新型艺术生产方式、审美艺术三个主要方面。”彭文祥,付李琢.何谓网络文艺?[N]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2).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具有“网感”的文艺作品才能够被称为网络文艺。“网感”是网络文艺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但也是一个不太容易准确定义的概念。下面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定义“网感”,却也概括了“网感”某些重要特征:“‘网生一代’的年轻受众追求个性化、娱乐化,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训导;喜欢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容易被张力强的内容所吸引;重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和社群化的认同感。这些总结,正是综艺节目希望借助‘网感’能给予受众的观感体验。”张琼子.“网感”——“网生一代”观感呈现[EB/OL].(2017-03-21)[2018-08-25]. https://wap.jzwcom.com/jzw/a3/16795.html.

在此基础上,进而可以讨论关于网络文艺批评的问题。是否可以说,网络文艺批评的工作就是把“网感”作为一种既定的评价标准(或者用另外的概念、思想),去一一衡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网络文艺作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鉴于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未完成”是其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所以批评家的工作在这里应该有所调整。胡一峰在《网络文艺评论重“网感”更要重“美感”》一文中谈到了对网络文艺批评家的期许:“……一个熟谙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或艺术理论评论家,面对网络文艺大家族特别是其新生代成员时,理论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会清晰地凸现出来。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达,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文艺对感官的触动还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变革,一种前所未有因而也很难套用现成理论加以阐释的美感体验也将来临。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网络文艺评论不但要从个体和群体两个维度深入研究互联网对人的认知、心理、情绪以及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要探究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追踪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产生和变化的轨迹,进而阐明网络文艺重塑美感体验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目前网络文艺所需要的批评不仅是判断、裁定,更是校正、扶持、规划与建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艺的创作者和批评者需要采用更为融洽的合作关系,在不同角度上运用各自的方式共同促成网络文艺不断趋于完成(尽管不太可能有最终的完成,那种完成同时也意味着终结)。对于网络文艺来说,批评与理论建构是同步的,一切都还处于谋划、行进、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不可能有一个绝对适用的评价标准为批评者所掌握。面对网络文艺的未来,创作者和批评者怀有同样的期待,也怀有同样的困惑。介入网络文艺批评的时候,批评家不应该再是“局外人”,如果不能适时完成转换,那么网络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如上的讨论是本文展开的基础。

基于对网络文艺、网络文艺批评的认知,决定了在本文中被反复讨论的“后人文主义”仅仅只是被作为一个思索的起点,并且假设由此开始的对于网络文艺的讨论,终将有助于网络文艺自我形象的塑造、自我价值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