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阴跷脉交会腧穴

照海

【穴位一找准】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调阴宁神,通调二便。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热则点刺出血,寒则补之灸之。可灸。

穴位详解

照海,针灸穴位名,别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阴跷脉交会穴。主治候风闭塞,阴挺,失眠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figure_0096_0087
◎照海穴。

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临床上常用本穴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交信

【穴位一找准】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功效】益肾调经,通调二便。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本穴为阴跷脉郄穴,又称内筋穴、竹柳穴。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临床上,本穴常用来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

睛明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祛风、清热、明目、降浊。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

【刺灸法】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可灸。

穴位详解

睛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别名泪孔。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气血的运行,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此穴为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figure_0097_0088
◎睛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