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特色小镇的概念体系
“镇”的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公元5~6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时期,当时的镇,是国家在北方边境设置的军事要塞,一般又称为“军镇”。“小镇”则特指驻兵镇守的州郡中之较小者,如《南齐书·柳世隆传》中记载“东下之师,久承声闻。郢州小镇,自守而已”。当时许多军镇依水路而建,地处水路要道,交通方便,有利于周围商品交换与贸易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人口较为密集的商品交换贸易中心,镇也逐渐成为商业发达、人口聚集的代名词,成为向表征人类文明高级形态的城市演化的中间形态,因此出现了“城镇”、“小城镇”一词。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城镇的设置有了明确的制度标准,此时的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国务院分别于1955年、1963年和1984年制定(调整)设镇标准,最新的《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165号)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以往对“城镇”、“小城镇”的认识,要么是长而久之形成的习惯性用词,要么是对一种对象行政划分的“建制镇”标准,并非严格科学意义上的专业术语。从社会学视角,费孝通先生早于1983年就指出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该视角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所从事的职业为划分界限,将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视为小城镇的主体,区别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为主体的农村;另一方面,强调小城镇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这里隐含着国家行政等级划分,认为比农村社区行政等级高且仅高一层次,即为小城镇。可以理解为一种已摆脱农业生产性社会向多种产业并存、显现现代城市雏形且介于城乡之间的中间状态。此后,1984年《瞭望周刊》以“各具特色的吴江小城镇”为篇名刊发了费孝通先生的文章,文章指出吴江市有5种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由于依托不同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已发展为各具特色产业的小城镇,由此出现了“特色小(城)镇”。但文章并没有对“特色小(城)镇”予以概念界定,仅通过具体案例举例说明。
通过中国知网,分别以“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特色小城镇目标文献1528篇,特色小镇目标文献8681篇(主要是期刊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和报纸数据库这四大数据库的文献)。从目标文献所出现的年份来看,发现首篇特色小城镇文献出现在1996年,特色小镇文献从2015年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内在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及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图1 文献数量
说明:检索时间为2018年9月28日,因此2018年文献数量不齐全不具参考意义。
1996年,特色小镇开始直接出现在政府政策文件或工作报告中,中共昆山市委、市政府发表《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996),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要求,从各镇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一批功能独特、风格各异的特色小镇”。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认为“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明确“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由此可知,时下我们广泛使用的“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主要是在小城镇定义的指导下,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践探索逐渐演化而来,可视为由社会实践所催生而来的特定术语。
通过中国知网,分别以“旅游小城镇”和“旅游小镇”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旅游小城镇目标文献312篇,旅游小镇目标文献2345篇(主要是期刊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和报纸数据库这四大数据库的文献)。从目标文献所出现的年份来看,发现在2006年以前,无论是旅游小城镇抑或旅游小镇的文献数量均极少见,2006年开始才出现一定数量的目标文献,旅游小城镇整体呈平稳发展态势,而旅游小镇在2015年起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见图1)。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样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及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2006年开始,旅游小(城)镇直接出现在政府政策文件或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关注。2006年4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出台了《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建科〔2006〕76 号),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建设,塑造旅游小镇,确定了工业型小镇、农业产业型小城镇、商贸型小城镇和旅游型小城镇四种类型小城镇。紧接着,2006年5月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发表题为“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讲话,认为旅游小城镇丰富了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实践,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发表题为“推动全国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讲话,指出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优势和产业辐射功能,而且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而浙政发〔2015〕8号文件和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不仅掀起对特色小镇的关注高潮,同时也使旅游小镇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我们使用旅游小(城)镇一词,主要是源于上述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文中对特色小(城)镇的定义,由此衍生出旅游小(城)镇应包括旅游小镇(旅游特色小镇)、旅游小城镇(旅游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也可以认为,旅游小(城)镇是特色小(城)镇类型中的一种代表性类型。因此,严格意义而言,旅游小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镇”,既非行政单元,亦不是行政区域,而是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旅游产业或旅游产业+相关附属产业)或以旅游为主要特色(相关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形成的特色旅游)或城镇自身功能具有明显旅游属性的小镇,不同于行政建制镇。旅游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旅游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见表1)。
表1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