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特色小镇的理论逻辑
(一)产业集群理论逻辑
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演变:较早可追溯至1776年斯密《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是指将一连串复杂工作分解成为具备单一性与可操作性的各个部分,分别投入劳动力专门进行各个部分经济效益的创造,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需要认识到,劳动分工协作需以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为基础。因此,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论述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形成规模经济的途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指出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合理的地区布局等形成。之后,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如果把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即在一定规模的城镇中,要有推进性的主导产业作为增长极。此后,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存在竞合关系,且在地理上趋于集中,有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组织、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质是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产业“特而强”与功能“聚而合”,就是要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际上,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集聚最终建镇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这种建镇思想主要是依托先天的区位优势及独特资源,是一个被动或自然而然的过程。
如明代的马坞镇,凭借周围是高山、草场面积宽广、水源充足等利于屯马的先天优势,发展屯马业,使各地马商云集此地进行交易,取名马坞镇。明代的盐镇,依托国家设定的食盐转运站,逐渐带动周边手工业、商贸业等的聚集,发展为较大的集镇,取名盐镇。到了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在20世纪末新世纪初期,在劳动分工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人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创建商贸园区与产业园区时期。如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打造国际牛仔城,形成以牛仔服装为主导产业,集聚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设计中心、创新科技中心为一体的大型商贸园区,成为中国牛仔第一城。诠释了做特做强核心产业,能够加速园区发展;而集聚优势产业的强强联合,则能引发蝶变效应。显然,产业集群理论为实现产业“特而强”与功能“聚而合”的特色小镇,提供了规范的理论依据。
(二)田园城市理论逻辑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改版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所描绘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需求但不能太大。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居住人口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注重城市规划,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结合一起,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类平等生活。
发改规划〔2017〕2084号文件,提出要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体育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认为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文件明确典型特色小镇基本条件:立足一定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利用3平方公里左右国土空间(其中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左右),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兼具特色文化、特色生态和特色建筑等鲜明魅力,打造高效创业圈、宜居生活圈、繁荣商业圈、美丽生态圈,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
不同于以往重点关注生产集群的产业园区,田园城市理论逻辑下的特色小镇,既要对面积进行制约,还得对人口进行合理管控,既重视城市般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又强化享有乡村田园风光的清新乐趣,致力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平衡,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因此,田园城市理论为实现形态“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逻辑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其代表性观点之一,认为很多区域经济带的形成是许多具有不同生产率的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企业的自选择效应会使高生产能力的企业选择在核心区布局,而生成率较低的企业会自动布局在核心区的周围,为高生产率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强调应当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选择效应,促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而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特色小镇机制“新而活”,充分表现在国家各部委针对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上,每份政策文件都提及特色小镇的创建应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明确了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允许设立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县级管理职能和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等政策举措。强调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建制镇,能够从行政体制上给特色小镇的创建“松绑”,减少体制束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系列政策举措则是把特色小镇视作一个特殊政策区,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市场机制的自选择作用,致力于将特色小镇打造为改革创新氛围浓厚、体制机制新颖而灵活的综合改革实验区。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实现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提供了理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