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小结
传统的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之上的增长理论,忽略了经济增长的基础变量(即环境和自然资源),给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缺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最终陷入经济发展的困境。本章一方面将自然资本纳入索洛模型,探讨了自然资本对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通过该框架解释了近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本章还从理性和市场的角度探讨了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可度量的自然资源、非可度量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均衡价格决定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分析可知,对于自然资本的持久利用应该有所区分,对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应该通过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及时调整、储备资源,在其衰竭之前寻求新的替代品;对于不可度量的自然资本,应该建立协调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作与调控,目前已有一些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协作与交易,如减排协议和排污权交易等,可以看作是有益的尝试。然而,真正发挥作用恐怕需要建立起更为强势的国际贸易和环境规则。对于经济学的理性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经济学的理性是一种有限的理性,运用于自然资源实践的时候也会有缺陷,不能迷信理性。
[1]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目的在于将自然资本引入模型,像索洛模型中分析劳动和资本一样进行必要的分析。按照安东尼奥的观点,自然资本是区别于加工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第四种资本,主要由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构成。
[2]关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具体见第四章“大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该章将以中国为例,综合各类自然资源,将其以变量的形式纳入模型,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其对一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3]18世纪以来,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已经被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体系阐释得非常清楚,因此,只有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性,才是至高无上的。理性被认为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既然是客观必然,也就自然是合理和合乎正义的。然而,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后,牛顿学说被动摇了,建立在牛顿体系基础上的“理性”,也就自然受到了质疑。
[4]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原理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于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测不准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5]说谎者悖论,又叫谎言悖论,由克里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提出的“我的这句话是假的”得来。
[6]理发师悖论又称为罗素悖论,即设集合S是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即“S={x|x∉S}”。那么问题是:S包含于S是否成立?首先,若S包含于S,则不符合x∉S,S不包含于S;其次,若S不包含于S,则符合x∉S,S包含于S。
[7]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8]本书将在第四章中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9]本书第七章以有限理性为基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资源价格的波动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对于自然资源均衡价格的形成的认识有利于认识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0]本书第九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常见的政策类型分析、发达国家不同时期政策演进情况分析,以及各国的具体政策分析等。
[11]本书第八章将构建一个寡头垄断的模型,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在进行自然资源贸易时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