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反佐药对,又称矛盾对子、相反对药,总而言之是以对立的成对联药。它是药对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十分重要。
药对起源很早,相传有《雷公药对》四卷,徐之才《药对》二卷,宗令祺《新广药对》三卷,无名氏《药对》二卷,但皆散佚。《神农本草经》虽无“药对”之名,但在此书序例中已提及“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以及“七情合和”等配伍记载,对于药对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对,大都可分为两类,即正佐药对与反佐药对。正佐药对,常以两药的性味相似,功用和主治相近的伍用形式与方法。例如补气药之黄芪与党参配伍,都是增强补气作用;或如补血药之熟地黄与阿胶配伍,咸是增强益血作用;或如滋阴药之枸杞子与女贞子配伍,俱是增强养阴作用;或如温里药之附子与干姜配伍,皆是增强温里作用,等等。以上所举药对都属正佐范围,功用相对单纯,主要是加强同一性属的作用。
反佐药对,其所组成药对的药物之性味、功用和主治相反;或药物之性味相反,功用和主治相似;或功用和主治相反,性味相近;或正佐中有反佐效用,反佐中有正佐之功的伍用形式与方法。例如补气药之党参或白术与破气药之厚朴或枳实配伍,具有消补兼施的功用,补而不痞不满,破而不消伐,不伤正,同时还有减轻党参或白术之易于中满之偏性,并缓和厚朴或枳实之消伐烈性,以适应脾胃之常满常虚的主纳主运的生理功能和胃伤脾损纳运失常的病理变化。又如补血药之阿胶或熟地黄与破血药之蒲黄或土鳖虫配伍,既能补血,又可化瘀,补血而不成瘀,化瘀而不出血,同时还可减轻阿胶或熟地黄之腻滞偏性,并缓和蒲黄或土鳖虫消伐烈性,以适应血宜常补,血宜常活,血行畅通,周身得养。
反佐药对的功用类别明显多于正佐药对,且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变化,甚至有超越常规,出奇制胜的作用。例如解表药反佐清里药的药对,既可驱除表邪,又可清泄里热,而又不使表邪入里,当在表散解,再而又不使里热壅阻,当在里清而除之。有是麻黄反佐石膏药对,重在双解表里寒热,主治外有表邪,里有热淫之咳喘;防风反佐连翘药对,重在散表寒,清气热,善治发热无汗之证。又如温热药反佐寒凉药的药对,既可温下焦之寒淫,不使冰伏,又可清上焦之热邪,不使热张,在下之寒得温化,在上之热能清除。有是附子反佐石膏药对,重在温煦下焦之寒冷,清泄上焦之气热,善治下寒上热之证;肉桂反佐黄连药对,重在暖下清上,交通互济,可治足冷心烦之不寐。又如止血药反佐祛瘀药的药对,既可止血安络,又能化瘀止血,因出血之后,必有瘀阻,瘀阻之后,血难循经畅行,复而又可出血,所以出血者,常以止血化瘀并施。有是侧柏叶反佐牡丹皮药对,重在止血宁络,化瘀止血,善治吐血、衄血诸证;白茅根反佐琥珀药对,重在止血凉血,化瘀通淋,主治血淋、热淋之证。又如升举药反佐下降药的药对,既可升举清气,又能下降浊邪,升降本是上下交替的气机功能,有升必有降,有降必有升,升降自调,气机平和,自然少疾无病,若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即可为病,当以升清降浊治之。有是升麻反佐大黄药对,取其升清气,降浊邪,主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大便秘结之证;柴胡反佐代赭石药对,既能升清益脾疏肝,又能降浊和胃调气,善治脾气失升,胃气失降,清浊混淆之恶心呕逆,脘腹坠胀之证。又如泻下药反佐止泻药的药对,既能清胃化积,通畅中宫,又可固涩大肠,护养脂膜。有是大黄反佐五倍子药对,既可泻中焦之热积,又可固下焦之肠滑,善治中实下虚之证;芒硝反佐石榴皮药对,既可泻中焦燥实,久而不化,又能涩下焦肠滑,脂膜受伤,善治久痢久泻的虚实夹杂之证,等等。
但是,由于历代医药家对药对的重视有所不足,古代虽有《雷公药对》、北齐徐之才《药对》、宋代宗令祺《新广药对》等,与本草、方剂之书相比,真是天差地远,无可比拟,虽有好事君子,可是此类书籍少之又少。推其原由,或以药论之,药对以药物为基础,深研药物就够了,无需再究药对;或以方论之,诸方都是药物组成,药对亦无深意。于是忽视了药对的存在重要性。
中医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没有方药,无法治疗疾病,故医与药不可分离。药物固然重要,但无合理的配伍组方,散沙一般,亦达不到治疗目的,故方与药必须紧密结合。方药固然重要,但无灵活机动的强将勇兵,仅靠或以单药薄治,或以庞杂用方,虽治亦达不到良效。
药物、药对、方剂虽然都是以药物为核心,但在治疗中,其作用有所不同。单味药物,往往功效单薄,不良反应较多;药对配伍虽为简单,但易于发挥作用,善于减毒增效;方剂则强调统治,组方周到,但易相互牵制。
由于药对少见于文献专著,抑或有之,为数亦甚少,大都在师承中传授,尤其不少名老中医有看家的经验药对,疗效卓著。
药对为何发展缓慢,主要由于药对没有正式的位置,中医辨证论治中,只有“理、法、方、药”,而无药对的明确座位,或以有之,亦是处方中的附属地位,无甚重要。药对必须要有独立的地位和明确作用,它与药物有区别,它与方剂又不同,药对善于治主症,攻要害,是速效、高效的核心力量,不可等闲视之。
正佐药对容易掌握,反佐药对较难配伍使用,故以此专题形式,结合临床运用撰写本书,名为《反佐药对》。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药对的起源与应用、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的比较、反佐药对的配伍有特定要求、反佐药对有独特功效与主治。其余二十章均为反佐药对正文,每药对中列有反佐药性、独特功效、临证运用、加味活法、心悟纵横。每章首有概论,每章尾或每药对尾有附属药对简说。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又蒙后起之秀傅睿硕士、陈明显博士收集资料、核对原文、电脑录入、校对等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虽为余60年来临床常用的反佐药对,但因水平有限,经验欠成熟,错误缺点,亦在所难免,尚祈同仁贤达,不吝赐教。
苕溪医人 陆 拯
2015年12月20日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