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药对的起源与应用的意义
药对之名,相传有《雷公药对》四卷,北齐·徐之才《药对》二卷,但二书均佚。《雷公药对》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及本书在药物主治和品种上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并论述了药物的“佐使相须”。徐之才《药对》,《嘉祐本草》称此书“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其言疾病、用药最详”。
《神农本草经》虽无药对之名称,但在序例中已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及“七情合和”等配伍理论,对药对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药对的雏形,在《内经》中已有出现,如半夏与秫米配伍治疗失眠;乌鲗骨与藘茹配伍治疗血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有不少药对形式治病经验,如半夏与生姜配伍治疗呕而不渴之支饮,且生姜能去半夏毒;干姜与附子配伍,能增强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且干姜又能缓附子之毒。所以药对的起源甚早,虽不言药对而药对已在其中。
药对既是书名,又是临床实际用药形式,以药配对,以对治病,故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姐妹药以及角药、鼎药。前5种称谓(包括药对),属于二联药配伍,后2种称谓,多指三联药配伍。药对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方法,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基本单位,组成要求明确,配伍特点鲜明,应用价值较高,或使药效增强,或使作用全面,或改变药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或减低毒性,或消除不良副作用。为此,单味药物经配伍后成为药对,其药物的性能主治均可发生变化,改变原来的单一作用,可产生多种效用,适应临床病证复杂多变、药物偏性毒性,避免不良反应。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与桂枝配对,发汗力更强;与杏仁配对,止咳平喘效佳;与石膏配对,清肺平喘力胜;与浮萍配对,利水消肿功良;与细辛或干姜配对,善于温化寒饮;与肉桂或附子配对,可治风寒痹痛等。同时,药对与方剂亦有密切联系,二者既有亲缘至密关系,又有不同之区别。虽然二者均由单味药配伍组成,皆在一定的治则治法指导下应用。但药对的组成药物之间,不强调主次之分,重视配伍对等,讲究实用实效;方剂则按一定的组成原则构成,其组成药物之间存在主从、层次关系。此外,方剂中亦含药对,如大承气汤中的四种药物,即是两对药对,大黄与芒硝配对攻下实积,枳实与厚朴配对宽中下气。又有不少小方只有一个药对,如枳术丸、左金丸、二至丸、桔梗汤、止痉散等。因此二者就组成来说,药对是介于单味药和方剂之间的固定配伍单元;就应用来说,药对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更广泛的适应性,故药对与方剂有互补作用,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