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 蒋寅


翁方纲(1733—1818)才学博赡,诗、文、书、画兼长,又精于金石鉴赏,今人张舜徽《学林脞录》将他与姚鼐、章学诚并称为三通儒。他的著述虽然多涉及经学或金石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乾隆朝名列诗学著作数量第一,堪称是乾、嘉时期在诗学上用功最深的人。他在诗学方面的著述之多、形式之多样,在乾隆诗坛罕有俦比。除了撰有传统的诗话、诗选、笔记之外,校订、笺评前贤的诗学著述是他开的先例,文集中数量丰富的专题论文更是他论诗的独到之处。

翁方纲虽然科举成名甚早,但诗学活动要到乾隆三十年(1765)出任广东学政才开始活跃,是年他在广州度岁,与选拔诸生在药洲亭论诗,撰有《药洲诗话》若干则。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在雷州看《全唐诗录》,钱、刘之后,随手取五古;李杜以前,以《唐贤三昧集》《唐诗选十种》相印证。十二月,又读黄庭坚诗,自觉“今年才于各家各体略见真径路,是以所得较往年稍多”。这一认识上的飞跃很可能是由黄庭坚与唐诗的对比中获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诗风让他感受到唐宋两大诗学传统的差异,同时体会到两者的异量之美。翌年他将视学粤东以来巡试诸州与幕中诸子论诗语加以整理,编成《石洲诗话》六卷,后又增入两卷元好问、王渔洋《论诗绝句》的评析,刊刻行世。这八卷诗话内容虽很丰富,但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多系研究某些专书的札记,而非广泛阅读、研讨的心得。前两卷论唐人,可能是研读王渔洋唐诗选本的札记;三、四两卷论宋人,像是读吴之振《宋诗钞》所记;卷五论金、元人诗,又像是读元好问《中州集》、顾嗣立《元诗选》所记;卷六为渔洋评杜摘记,系据海盐张宗柟辑《带经堂诗话》摘录;卷七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十八首笺说;卷八为王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中十六首笺说。全书既没有先唐诗歌评论,也没有明代(高叔嗣、徐祯卿是例外)及本朝诗歌批评,说明他的诗歌批评更接近学者式的钻研而非诗论家的批评。学者式的钻研给他的诗话带来浓厚的专业色彩,而非诗论家的批评则又造成讨论问题的非系统性和偶然性。尽管如此,书中还是留下了他诗学嬗变的轨迹——逐渐由独尊唐诗转向唐宋兼师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从而以杜为宗确立起杜、韩、苏、黄、元的宗法谱系。翁方纲的诗歌批评,虽不像他的诗歌理论那么受到关注,但关于正面实作、逆笔、伧等问题已有一些研究有关翁方纲的宋诗批评,可参见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8页;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108页;张高评:《翁方纲〈石洲诗话〉论宋诗宋调——以苏轼、黄庭坚诗为核心》,载《文与哲》第22期,第403—440页;张然《说“伧”气——从一个角度谈翁方纲的诗论与创作》,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唐芸芸:《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载《云梦学刊》2011年第1期;吴中胜:《翁方纲与近代宋诗派:以陈衍为中心的讨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我在其他论文中也曾略有触及。不过从清代中叶诗学的流变来看,其中蕴含的诗学史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