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大漠绝响
07 转战塔北
1980年12月初,第一物探大队生产会议在库尔勒召开。
三指委派康玉柱、陆青、赵衍环及地质大队陈飞鹏参加会议,会议由队长何希云、技术负责人彭诚主持。
会上,各分队汇报了当前完成任务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张文献作会议总结。
143队赵奎德汇报时说,TB-80-2线获得TS波组,证实了雅克拉重力高存在,有隆起显示。
1980年12月,康玉柱在其编写的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1981年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总体设计》中写道,在阿瓦提断陷内阿拉尔电法高设计了阿参1井,在沙雅隆起西端柯吐尔构造上设计了沙参1井,要求在雅克拉重力高上加新地震测线,尽快落实构造圈闭。
师玉生回忆说,一普打阿参1井,井位在一片旷野上,及肩高的芦苇和茅草在夏日热风的吹拂下起伏不定,像绿色的波涛涌动。七月的骄阳在毫无遮拦的旷野里晒得人头晕目眩。井队职工住在简易的单帐篷里。热得受不了,他们便把帐篷下摆卷起半米高,让它四下透风以减暑热。由于这里杂草丛生、河沟又多,蚊虫滋生。这些可恶的小东西无处不在,咬得人心烦意乱快要发疯。在平台上忙碌的钻工们,顾不上驱赶这些不速之客,只能任其叮咬。这里蚊虫的密度无法统计,反正随手一抓,绝不落空。
师玉生到阿参1井收集资料时,一天中午,他热得满头大汗,汗水流进了眼里,实在受不了,就跑到院子中间的水龙头下面用冷水一顿猛冲。当天晚上,他的脸上和身上就起了大片的风疹块。几天后返回乌鲁木齐时脸已肿得变了形,别人都认不出他来。同事们把师玉生送到阿克苏农一师医院,在那里住院治疗了14天也没痊愈。从此落下病根,一用冷水洗头就犯病。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阿参1井固井时,师玉生爬上钻塔47米高处,用120黑白胶卷拍了几幅照片,后来获得了地矿部系统摄影比赛二等奖,成为他职业生涯中一段十分荣耀的记忆,也成就了他之后的新闻宣传梦。
有一次,师玉生在井队看到了暴风雨来临时大自然的奇特景象:天上浓云密布、远处电闪雷鸣。此伏彼起的枝状闪电,如金蛇狂舞钻天入地,雷声如天崩地裂,惊心动魄。大雨下了一夜,井队如遭浩劫。迎风的几顶帐篷已被狂风撕扯得七零八落;集体的、个人的物品,凡是风能刮动的,全都没了踪影。砖砌的烟囱被风刮倒,被砸塌的房顶上的泥巴落进大铁锅里,炉倒锅破,一片狼藉。炊事员望着厨房里这副惨象,目瞪口呆。整个井队职工一天没吃上饭,还得在稀泥浆里收拾残局。
下班休息的几位职工,顾不上收拾自己被雨淋湿的东西,不约而同地来到一个兼做库房的地窝子里,这里有一窝出世不久的小燕子。旷野无树,燕子把窝做在了地窝子的房梁间。一夜大雨,四处漏水,燕子窝垮了半边,一只小燕子掉在地上摔伤了翅膀。老燕子急得飞来飞去吱吱叫。几个青年人轻轻捧起小燕子,给它受伤的地方抹上药,把毁了半边的燕子窝收拾好,然后把小燕子放回窝里。他们动情地说:“在这荒郊野外,只有这一窝燕子陪着我们,真让我们感动,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自从发现燕子在这里做了窝,职工们天天下了班就钻进地窝子悄悄地瞧一瞧,生怕惊扰了它们。前一天晚上下大雨,大伙上班离不开,就担心燕子出事,一下班就都跑过来了。
夏季偶有暴雨,荒漠一时成了沼泽,道路泥泞,交通断绝。在南疆施工的井队普遍离城镇很遥远。那时井队还没有冷藏车,采购的肉、菜即便是用最快的速度送,也是非干即臭。买回来的肉和蔬菜没有冰箱存放,海带便成了耐运、耐储、耐吃的菜肴。许多职工至今见了海带就没胃口。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井场上的柴油机照样轰鸣,钻井进尺一米没少。
“一普一物”在塔西南的前几个年头,虽然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探索道路,但基本上没有取得较大发现。
历史是多么相似啊,“一普一物”走的几乎是中苏石油联合勘探队的老路。当时,干部职工都感到十分焦急和迷茫。苦和累大伙都不怕,但是这么艰辛地干,却得不到结果,无法向国家交代,也无颜面对“地质劲旅”“王牌军”这些称号啊。
这是一段非常煎熬的过程。
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由于认识上的谬误、判断指挥上的失误,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这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才是最关键的。必须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当时地质找矿有理论局限性,多数为陆相,国内在海相上少有发现;技术上也有局限性,物探资料的处理水平达不到。但是在冥冥之中,大家都有强烈的愿望,有坚定的理想,有坚强的信念,相信塔里木盆地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
失败有时也是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经历了失败,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地质调查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有时候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遇到的景象也越奇妙。
当时,地矿部找矿的愿望很强烈,大庆、中原都已找到油气,趋势是向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找。地矿部有“三光荣”精神,那一代人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义无反顾地到西北来,都有“先工作后生活”的精神。大队人马聚焦塔西南,有一些小型的发现。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幸运中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中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上天给人一份困难的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每一次挫折都标示着向前迈进的动力,这种动力隐藏在困难的事业中,只有敢于尽力从困难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才能意识到这种魅力。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急待选择新的勘探区。多少次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的争论,多少个不分昼夜的研究与思索,专家们忽然发现了一丝曙光。
经过物探工作,在对全盆地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专家们认为塔里木北部沙雅隆起在早古生代时期可能西与柯坪隆起、东与库普克塔格隆起形成了一个东西向构造带。但从中生代开始,沙雅隆起下沉而与柯坪隆起和库普克塔格隆起分离,具备了油气生成的条件。研究发现,塔北不是一个斜坡,而是长400公里、宽700公里的隆起带,在这个隆起带上发现了许多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尤其是发现了雅克拉超调点。当时立即将物探资料送往南京物探研究所进行处理,处理出来的资料非常清晰地表明,含油气显示。据此认为,沙雅隆起上不但有古生界,也应有中生代地层,油气前景好,而且目的层埋藏浅。于是,三指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向沙雅隆起转移的建议。
1981年是三指在塔东北工作的第二年。通过对出露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地震工作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对沙雅隆起的性质、形态区域构造、沉积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地震还圈出了三个圈闭构造,跃参1井又钻遇700米中生代地层。这一发现引起了地质界的重视。一代地质老前辈余伯良、孟尔威等同志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工地查看岩心岩屑,大大提高了这一区域的找油气前景。
1981年,因区域工作和普查阿拉尔构造的需要,雅克拉只安排了143队一个队工作。当时的生产装备不适应塔北的地质条件,两年内只完成三条测线,但仍表明构造是圈闭的。一物综合研究队161队提出了沙参2井的初步建议。
为加快找油工作,三指决定加强物探工作,从五物、十二普各调三个地震队,揭露潜伏地层,了解其厚度岩相岩性的变化以及圈闭构造的含油气情况等。原计划打三口参数井,但6000米钻机只有两台,因此只能打两口。初步讨论时,同志们主张先打雅克拉,因为在地震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超调记录现象。
张文献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油气引起的。后来定井位时,张文献认为测线密度不够,还不能正确选出高点,再辅两条测线准确选出高点后,就有把握了。这样,阿拉尔被定为沙参1井,雅克拉被定为沙参2井。
1981年11月,地质部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在湖南韶山召开。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地部分可以发现大油气田的重要地区。要求三指在着眼全盆地的前提下,近期以塔北地区的沙雅隆起带、阿瓦提断陷区及满加尔坳陷北部为重点,进行区域地震剖面测制,并在重点部位适当打些井,结合周边地质进行综合研究,基本搞清大的构造格局和一批可供钻探的圈闭,进一步探索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上古生界的含油气远景,并建议从内地抽调物探队伍,加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查。石油局在权衡全国部署的基础上,决定从五物抽调三个地震队,从十二普查大队抽调两个地震队(1983年又增加一个队),地质部物探局抽调第一综合物探大队的一个重力队(三台组)、新疆地质局的一个重力队到塔北与第一物探大队共同进行物探会战。
三指成立物探会战指挥部,由张文献负责,开展石油物探会战,11个地震队、4个重力队参加。另外,钻机增加到了3台,其中2台6000米钻机、1台5000米钻机。
消息传开,所有参加会战的单位和个人都欢欣鼓舞,士气大振。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1982年春,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结束了在喀什、巴楚、阿克苏的勘探工作,挥师塔里木河北岸,并在雅克拉安排了145队、143队两个地震队落实构造,着手利用1980—1982年取得的10条测线资料对比解释。王还珠等同志制作了构造草图,提出井位意见。1982年底,在石油地质工作会议期间,向石油局作了专题汇报。
3月,康玉柱将全家从湖北荆州迁往乌鲁木齐,下定决心扎根边疆,为国家寻找大油田。
4月,康玉柱和蒋炳南等同志圈定了古潜山构造,并定下了沙参2井井位。
据一普大队已故原总工程师刘国栋生前回忆,沙参2井井位勘定进行了两次。当时,三指李奔指挥长、吕华副指挥长等领导研究决定,由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徐生道书记组织指挥地物处、地质大队、一物、一普等有关领导以及技术人员在一物驻地库尔勒,对雅克拉构造布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综合性论证。这是一次非常民主的论证会,与以前召开的论证会的不同之处是涉及面广,多单位同堂计议。领导已知意见分歧很大,但再次公开表示,对于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不定调子、不戴帽子,希望大家广开言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积极性很高,都为国家着想,敢于担当,讨论十分热烈。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在实干探索、敢挑重担的精神指引下,第二天上午,对一物在雅克拉构造上初步拟定的三个井位进行了勘察。仍由徐生道书记带队、一物测绘组带路,从东往西初步勘定了三个井位。后来按照上钻次序分别将这三个井位命名为沙4井、沙7井和沙参2井。
1982年9月6日至14日,地矿部副部长塞风、石油局总工程师杨朴带领油气勘探工作调研组来到新疆地质局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调研,调研组成员有关士聪、吕华、韩显行、杨兆宇、万有林、郭正吾、闫秀刚、孙肇才、陈沪生。康玉柱、贾润胥代表指挥部,向调研组作了全面系统的汇报。在选区评价方面,提出以塔里木盆地为重点,塔里木盆地则以沙雅隆起为重点,建议在准噶尔地区开展油气普查工作。调研组听了汇报后,认真研究,塞风副部长对油气勘探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塞风说:“听了你们的介绍,看来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前景看法不统一啊!我们要立足于找,不要立足于否。立足于全盆地分区评价,立足于找大油田。要集中优势搞塔里木,从战略、长远、全局考虑,还是塔里木,要认定塔里木!”
杨朴同志说:“上塔里木是对的,塔里木找油前景是好的,肯定能找到大油田,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悲观和否定是无根据的,从塔东北入手,立足于全盆地加强综合研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关士聪讲:“上塔里木是正确的,是找大油田的盆地。原则上同意三指的部署,但西南坳陷不能丢,找油也较好实现。”
最后李奔指挥长、徐生道副指挥长表示:“各位领导的指示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对我们的批评是正确的。我们找油心切,综合研究重视不够,特别是基础工作较差,今后尽快纠正,按各位领导讲话精神,搞好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
1983年1月,张文献、潘炳铨、张南硕携带TB-82-11线资料到上海第一海洋地质大队计算站进行特殊处理。林中柏、潘乃德等立即进行了亮点和碳烃检测处理。T3剖面上反射层显示了极好的异常信息,认为可能是烃类反应。
万有林也指出,T3波波组的亮点具有区域性,可能与岩性有关,而中层T4和深层T5可能与油气有关,应特别注意。
1983年初,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又改名为“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由骞振斌同志担任局长、徐生道担任党委书记。
1983年4月初,赵洪生、雷春三等同志编制了雅克拉构造图,由西北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康玉柱主持,地质处、地质大队、一物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审查讨论了沙参2井井位,随即责成黄有元、王还珠专程去北京向石油局领导汇报。4月11日,上级批准井位,设计井深5800米。
同年5月,康玉柱、李金跃和一普生产科科长徐昌学到现场勘定了井位。
6月,以石油局副局长苏云山为首的石油局工作组到西北石油地质局检查工作,听取了局各方面汇报后,又到第一物探大队、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等单位调研和听取汇报。7月21日,在西北石油地质局干部会议上,苏云山作了重要讲话:“全新疆和塔里木盆地找油是有远景的,专家看法一致,不能因为打了几口井未见油就怀疑它的前景。不能泄气,必须坚定信心、长期打算,决心找出大油田。我们每个人要做主战派,不能做观潮派,当然,更不能轻易否定。塔北要注意几个大的不整合面及大断裂。”
这些话对当时坚定大家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7月中旬,地质设计经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审批通过后,一普生产科、地质科、6008井队及钻前施工队工作人员共10人,分乘一辆北京212和一辆解放130卡车去雅克拉构造选井场,将设计井位落地。那个年代,没有GPS卫星定位器,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定井位十分困难。因为在地形图上,设计井位附近既没有三角点,也没有明显的标志物。构造图上仅有假想层等高线、地震测线及桩号。现场定井位全靠地震测线。
夏季,天山积雪融化,塔里木河水位不断上涨,河水像挣脱束缚的野鹿群在大漠里横冲直撞。塔里木河没有固定的堤岸,水往低处流,到处一片汪洋,人在大自然面前极其渺小,根本看不到被水围困的彼岸在哪儿。
徐生道带领刘国栋等一行依靠地形图,从轮台出发,沿314国道西行,在库车县大涝坝村西约500米,即314国道705公里路程碑处下公路,沿塔里木河南行,边走边找地震测线。由于地震工作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测线的木桩有的缺失,有的定迹不清,好在地震时放的炮坑多数还比较明显,于是他们先找炮坑,后找木桩。初步确认了井位所在的南北向测线后,再用邻近交叉的东西向测线进行验证。设计井位找到了。但这里地势比较低洼,还有小水坑、小水沟,钻井必备的柴油机房、泥浆池不好设置。根据构造圈,徐生道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现场决定将原设计井位顺测线北移80米,回去后立即向地质矿产部汇报,待批准后再进行钻前施工。
在寻找井位时,遇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小插曲。井队开来的解放130汽车不小心陷入泥坑中,驾驶员几次加足马力试图往外冲,然而汽车越陷越深,大伙轮流挖了好半天也无济于事,只能把车扔在那里,等到第二天用拖拉机来拖。北京212车里只能坐8个人,大伙提议挤一挤,可是司机却坚持不能超载。剩下的两个人只能步行。大伙眼巴巴地看着徐书记,希望他说句话,但徐书记却不表态。刘国栋理解徐书记的难处,主动提出走路,徐书记这才说:“卫怀忠最年轻,让他陪你走吧,等汽车把我们送到国道上再返回来接你们。”
卫怀忠是当时6008井队大班司钻。这里距离国道约21公里,其他人乘车走后,刘国栋与卫怀忠边走边聊,一个多小时后,小车才返回来把他们接了回去。
沙参2井井位北移80米的方案得到了上级批准,6008井队接到了进驻沙参2井的命令。因井队缺少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指挥部紧急调拨两套野营房,要求李西水和王师傅负责把野营房送过去。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有找井位时陷车的前车之鉴,车队与一普约好时间,调一台推土机等候在314国道705公里路程碑处,护送运输两台野营房的平板车进入井场。
李西水和王师傅在乌鲁木齐西站基地仓库装好车,铆足了劲朝着目的地飞奔。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第二天上午他们提前赶到314国道705公里路程碑处时,却看不到推土机的影子。两人停下车简单地观察了一下地形。公路下面是一片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光秃秃的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重车压上去不陷进去才怪。忽然,他们听到柴油机的轰鸣声和吱吱咯咯的履带声,原来是推土机到了。推土机司机满身的尘土,脸上显得十分疲惫。他对李西水和王师傅说:“这段戈壁滩坑坑洼洼,沙窝子多,很不好走。我是为接你们连夜专程从沙参2井过来的。你们就照着我履带压出的印子慢慢往前走,不要走错了方向。要是陷了车,不要动,等我去拖。你们先走吧。小心点!”
李西水和王师傅发动车,照着推土机压过的路线朝沙参2井驶去。
在戈壁滩上,平板车的速度不比推土机快多少,没走多远,李西水就感觉汽车后轮“嘣嘣嘣”地跳了起来,这是后轮遇阻后发出的特殊声音。他立即持上差速锁,想让左右后轮同时发力驶出沙窝。但是他的想法落空了,加足马力不仅没能冲出沙窝,反而越陷越深,只有等推土机来拖了。
好不容易总算平安地把野营房送到了沙参2井井场,下车后,李西水和王师傅只见到一个光头汉子在挖炊灶台。那个光头汉子似乎对他们的到来无动于衷,等到把最后几锹土清除后,光头汉子才从灶坑里上来,带着沙哑的声音说:“你们来了,休息一会儿,等推土机到了,推个卸车坑卸车。”
李西水认出了他就是6008井队队长王守忠。
王守忠中等身材,脸色黝黑,身上闪烁着淳朴、坚毅、忠厚、奉献的光芒。
“王队长,井场就你一个人吗?”李西水疑惑地问。
“嗯,人来多了没吃没住怎么办,不能吃盐碱地吧!”王守忠说。
李西水注意到,王守忠的嘴唇已经干裂,便问道:“那你吃饭怎么办?”
王守忠平淡地回答:“进来时带了些馕,先凑合几天。这下好了,野营房到了,晚上不用看星星喽。”
“你一个人在戈壁滩上露宿不害怕吗?”
“这里连个鸟都没有,有什么可怕的,怕也没用!”
王守忠的语气非常自信、淡定。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
不大会儿,推土机带着滚滚沙尘开进了井场。王守忠环视了一下场地,选好了摆放野营房的位置,指挥推土机司机推坑卸车。
卸完车,已到中午了。王守忠对李西水和王师傅说:“你们抓紧时间走吧!推土机下午平井场,就不护送你们了。”
李西水和王师傅觉得这个王队长怎么这样,太不近人情了。但是他们一想王队长一个人在旷野里的情景,觉得人家更艰辛。
告别了王守忠和推土机司机,李西水和王师傅开着车返回。当他们行驶到第一次陷车的地方,那个大沙窝就像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眼前。他们尝试着找一条绕行路线,结果却令人失望。两人商量着加足马力冲过去。李西水把车向后倒出一定距离,挂挡,加油。车像公牛一样吼叫着向前冲去,眼看就要冲到胜利的彼岸时,却不听使唤了。一阵强烈的颤动,趴窝了。
这次陷车非常严重,底盘几乎托到地面上。每挖一次,车只能前进一米。经过几个小时的挖掘,两个人体力严重透支,精疲力竭的李西水和王师傅实在干不动了。这时,太阳已经偏西,残阳如血,逐渐昏暗的戈壁滩上只有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稍稍休息了一下,李西水踉跄着站起来,想找一些能垫轮胎的东西。但是四下里除了戈壁砂土,什么也没有。
这时,他突然想起车上有垫油桶的木板、千斤垫木和捆车绳,何不拿来一试?李西水把自己的想法向王师傅一说,两人合力,把能垫车的东西集中起来,把木板垫中间,把大绳垫向后桥。上车一试,还真有效,车向前行驶了两三米。于是,两个人就不断重复着这个办法,硬是把车驶出了沙窝子。
李西水和王师傅的这段经历,使笔者联想到了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小说《把信送给加西亚》。在1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美国总统麦金莱必须立即与古巴岛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急需一名合适的特使去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美国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年轻的陆军中尉安德鲁·罗文。
安德鲁·罗文没有推诿,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把信交给了加西亚。
艰苦奋斗造就了地质勘探队员钢铁般的意志、倔强沉默的韧性。
1983年8月12日,王守忠一声令下,第一普查勘探大队6008井队施工的沙参2井正式开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