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 寻找突破口
任何一项重要抉择都是慎之又慎的。为了能使1980年跃进1号重力高钻井施工顺利进行,三指决定组织踏勘组,分为空中投标组和地面作业线,完成任务后,到阿克苏会合。
为了慎重决策,三指邀请了中国地质、石油、地球物理三个学会联合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座谈会,充分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最后决定了勘探方向。
塔东北地区的远景评价在逐步提高,但缺乏详细物探工作,尚未掌握地下圈闭构造。勘探工作离不开大地测量,准确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程是野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勘查未动、测量先行”。因此,三指决定在开展地震工作的同时,在跃进1号重力高带上布置一口参数井,设计井深5000米。但是,跃进1号重力高地面是一片沙漠和连绵起伏的沙丘,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物标志,在地面上标定井位比较困难。为了准确快速地勘定井位,三指决定采用飞机投标、地面寻找目标的方式开展工作。
按照计划,在工区内空投了4块2米多长、60多公斤重的三角形钢筋水泥标石。
李奔指挥长与驻疆空军某飞行部队联系,经上级批准,空军派出小型直升机执行投标运输任务。
与此同时,三指组织了两批30多人次的地面寻标测绘勘察小分队,利用冬季枯水期穿越塔里木河,长途跋涉,搜寻空投标石,建立测量三角点。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小型直升机载着4块水泥标石和投标人员,向着预定目标飞去。
飞机直线飞行,气流不稳,颠簸得厉害。而且飞机螺旋桨的噪声很大,震耳欲聋,根本听不清楚说话的声音。导航员看着地图,飞行员按照导航员的指令,不断调整着飞行速度和高度。
从飞机上往下看,塔里木盆地到处是茫茫戈壁和荒凉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星罗棋布,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城市、村庄和农田。戈壁、沙漠里沟壑纵横,极其震撼。纵横交错的干涸河床有水流过的痕迹,却很少能看到水。有些地面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飞机飞临塔里木河的上空时,才可以看到河流、湖泊和树林,让人心旷神怡。
很快,目的地到了。飞机在空中盘旋、下降,寻找投标位置。
飞抵工区时,飞机的高度降到了离地面30米。盘旋飞行,使机上原本谈笑风生的人们开始晕眩呕吐。当飞机到达预定投标点时,他们从半休克状态中强打起精神,机组人员打开了舱门,投标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水泥标石吊出了舱外。
“投标!”机长下令。
投标人员什么也听不到,只见机长做了个往下放的动作,五个人同时松开了手中的绳子。标石摇晃着、翻滚着落向地面,溅起的沙灰如一股黄色的烟雾冲升而起。
还不知道投得准不准确,飞机就又升高了,飞向了另外一个投标点……
第一踏勘小组成员陆青、马哲、何希云、张文献、赵衍环、刘光泽等17人,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飘大厢”。人多,驾驶室坐不下,多数人只能站在颠簸的卡车车厢上,工友们把这种乘车方式叫作“飘大厢”。
风吹车晃,人站在大厢上左右摇摆,头发被风吹得全都竖起来,像个刺猬似的,衣服被风吹得呼呼直响,如同风展旗帜。可不就是“飘”吗?
到了夜晚,大伙燃起了一堆篝火,围着篝火取暖,前半夜乘着热乎劲儿,一行人和衣蜷缩在野外过夜。沙漠的夜晚非常寒冷,到了后半夜,一个个全被冻醒了,缩成一团浑身打战。关节炎也就成了地质工作者的职业病。
大伙在沙漠里转悠了十多天,怎么也找不到标石。
后来在一个名叫吐尔逊的维吾尔族牧民的帮助下找到了1号标,而且幸运地在附近发现了一处沙漠中的淡水源。1号标最终成为西北石油人在塔河以南开展勘探工作的第一个测绘原点。
投标组完成任务后,飞抵阿克苏与地面组联系。几天后,他们又出现在寻找标石的沙漠中。沙漠、沙丘、石河床,几十公里的路途,耗费了近两天的时间。估计快到4号标的范围了,大家下了车,拖着酸麻僵硬的双腿,分头寻找标石。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标石的踪影。大家带着沮丧的心情又上了车,继续前进。
相比第一踏勘小组,他们要幸运多了。经过几个小时的苦苦寻觅,突然,有人发现正前方出现了一面随风飘扬的小红旗。他们欢呼着奔过去一看,果然就是4号标。天色已晚,无法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地宿营,架天线、支帐篷、架锅做饭,并把找到4号标的消息通过电台传向乌鲁木齐。
由于空投选定的井位附近到处是起伏的沙丘和连绵的红柳包,设备和物资运输十分困难。
一普大队进驻喀什后,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先后在喀什明尧勒木什构造、疏附县吾泊尔高点、喀什构造、巴楚县色里比亚断层下盘打了五口井。
一物大队在疏勒县、英吉沙县、巴楚县境内开展了物探工作。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奋战三五年,拿下喀什大油田”,这句口号用红色油漆写在了指挥部大门两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区域基本上就是早先中苏石油联合勘探队曾经探索过的区块,可谓“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但“一普一物”大队,只是命令的执行者。现在回眸当时的情景,有点盲目乐观。
一普大队先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喀什至麦盖提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地质侦察。
骞振斌同志说,由于地层倾角大,西域砾岩组沉积较厚,地表构造比较复杂,含油目的层埋藏较深,当时的钻机无法钻达目的层,只好中途完钻。在巴楚县打的两口井,只见到一点儿油气显示,原先提出的奋斗目标未能实现。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经过认真研究,调整部署,转战塔北。塔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到处是盐碱地,红柳遍布,气候炎热,交通不便,工作全靠国产30越野车。物探队的同志一天要在野外工作10多个小时,在人迹罕至的荒野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蚊虫叮咬。红柳丛里蚊子多得简直无法想象,成千上万只蚊子如同妖魔鬼怪派出的奇异兵团,这些不怕死的小恶魔笼罩在人身周围,落在胳膊上的蚊子就像胳膊上长出的一层绒毛,挥之不去,防不胜防,一巴掌下去就是一团血印。勘探队员天当被子地当床,戈壁滩昼夜温差大,而且经常刮风,沙尘暴袭来风沙弥漫,难以入眠。工作又苦又累,还休息不好,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
1980年5月30日,李奔、徐生道、康玉柱等同志赶到实地进行踏勘,又到塔里木河南岸重新勘定了跃参1井井位。
跃参1井井位确定以后,李奔决定让一普5012井队施工。
1980年夏天,在乌鲁木齐机场宾馆召开了检阅塔北成果评价会。会上,张文献汇报了地震工作部署和取得的资料。他第一次否定了沙雅斜坡的构造概念。根据新资料分析,沙雅实际为一个隆起,在东西地震剖面测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起伏现象。这说明在隆起上有形成局部圈闭或断层封闭的可能。
地矿部石油海洋地质局副局长苏云山看到地震资料后,兴奋地说:“有褶皱,有构造,有各种各样的封闭,大有搞头。”
1980年7月28日开钻。1981年7月9日,钻进到4747米二叠系地层时,发生严重井漏。此时塔里木河河水上涨,运输中断,黏土粉及油料告罄,被迫停机完井。
跃参1井首次在塔东北满加尔坳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该系中夹有325米暗色泥质烃源岩,根据有机质丰度、烃类转化系数、成熟度、干酪根等确定其为中等生油岩。这口井取得的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证实了三叠系在塔东坳陷区有较广泛的分布,具有生油远景,为寻找中生界油气田增强了信心;其次,首次揭示了一定厚度的二叠系,证实和田河以东仍有二叠系分布,而且火山岩不局限于和田河以西;最后,发现第三系角度不整合在中生界之上,为了解燕山运动对该区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跃参1井所取得的成果是转移到塔北后的首战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地质构造特征、开展油气勘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跃参1井的成果给塔北油气勘探工作带来了曙光。国家地质总局决定加强塔北的力量。首先进行物探会战和参数井钻探工作,其次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1980年10月9日,地质部部长孙大光视察新疆,看望了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查第一线工作的广大职工,先后到一普勘探大队、地质大队、试油队和麦参1井井队慰问,并作了重要指示。孙大光再次肯定了向塔北转移的部署和前景;严肃批评了在塔里木找油的悲观情绪,要求把麦参1井试油搞好。
孙大光指出:“过去石油部去过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嘛!地质队显微镜不够用要买,哪能没有显微镜呢?”
他还说:“我们的职工在野外工作很辛苦,我们要设法改善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部长的关切、关怀,使西北石油地质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备受鼓舞,增强了大家找油的决心和信心。
其实,孙部长何尝不想尽快解决职工的困难呢?可他也有难处啊!
地矿部的地质勘探队属于事业单位,每年由国家拨款。且不说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就连设备都无钱更新。堂堂一个国家地质部门的物探队,那会儿仅有三台钻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