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国内外产教融合实践的借鉴与启示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下,中国开展了37所示范软件工程学院(下称“示范软件”)和109所示范高职院校(下称“示范高职”)专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工作。“示范软件”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的示范工程,所有示范学院都建在以清华、北大为首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职场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软件工程师;“示范高职”则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包括所有专业在内的示范工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职场需求的技师技术员和各行各业的中等专业人才。这两种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职场上不同层次人才,其岗位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技能也不同,所对应的专业教育在生源、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面向职场未来的人才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教与学、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体制。毕业生可与职场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高,可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他们的成功可以向从中职到博士生专业教育的所有层次示范,向理、工、农、医、商、法、教、管等所有专业进行示范。这两个示范工程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典型。

国内外面向职场专业教育的成功例子都说明,求职导向、面向职场需求、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并不意味着只适用于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不会导致教育质量低劣。这一模式是从培养中低层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发起并证明其生命力,但也是培养职场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所以,学校名称是否冠以“职业”两字并不重要。不冠以“职业”两字的专业教育,不管所培养的人才在职场层次有多高,也应“面向职场需求”,也要采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成功模式。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弱化“职业教育”的名称,强调“面向职场”的实质,使所有的专业教育“接地气”,回到原点——面向职场需求。因此,本节中所提的任何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都视为“产教融合”的典范,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一、国内产教融合实践的借鉴牛士华,杨频,沈文其.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EB/OL]. [2017-11-05]. http://www.xzbu.com/3/view-7297772.htm.

(一)北京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北京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是中关村的建设及运营。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百度词条.中关村科技园 [EB/OL]. [2017-11-0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5%B3%E6%9D%91%E7%A7%91%E6%8A%80%E5%9B%AD/1360849? fr =aladdin&fromid=170054&fromtitle=%E4%B8%AD%E5%85%B3%E6%9D%91.中关村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实施的三大政策:第一,支持研发机构创新。为了提高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国家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实验室。对通过认定的研究中心根据认定级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资金扶持,对于租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实验室开展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第二,扶持人才创业,补助高新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引进成果并进行成功转化最终使产品上市销售的企业,或委托院校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根据生产需求经备案后,依照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总计不超过20万元。第三,“两步走”的人才服务政策。首先,不仅支持高端人才领衔创办一批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还进一步鼓励其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从而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次,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使人才特区建设经验得到充分总结和不断推广。综上所述,政府在高校与中关村的协同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高校、中关村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关村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科技支撑。

(二)上海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截至2014年,上海拥有68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37所为普通本科院校,31所为高职高专院校;10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等关于印发《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 [EB/OL]. [2017-11-12].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45954.html.,9所为“211工程”高校,4所为“985工程”高校。2015年,针对上海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①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足以支撑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上海产业结构布局的契合度不高,③高等教育的种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的需求,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沪教委发〔2015〕186号),要求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本市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建高等教育的新格局,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另一方面,政府负责落实组织领导,制定可行的路线图,给予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扶持,为上海市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可靠资源。如上海市医药学校与上海医药有限公司共建了实训基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慧科集团共建了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复旦大学立足上海市,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和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广东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搭建了“百校千企”合作平台,协助高校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骨干企业对接合作。与此同时,广东省深入实施了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省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86所技工院校与全省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进行全面合作,为园区企业优先输送毕业生、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开展产教研训合作等,有效解决了园区面临的用工难、稳工难等问题。技工教育校企联盟得到了一些高校和行业协会、企业的积极响应,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广东省坚持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完善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机制,旨在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校企双制”,一是指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全日制教育;二是指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校企双制”下不仅政府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扶持,企业也相应地加大了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这种招工招生、送岗送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

二、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借鉴

(一)英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牛津郡以农业为主,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对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牛津郡地区80%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牛津地区的快速发展。据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介绍,牛津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平均每6~8周就能创造一个新企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对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牛津大学不仅带动了牛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牛津城中仅次于健康服务部门的最大雇主。据相关学者的测算,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基本凯恩斯指数为1.34,即牛津大学每支出1英镑,就为地区增加0.34英镑的额外收益,可见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非常明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牛津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它们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几年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期将公司出售给SGI公司后,约翰·汉尼斯又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并于2000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至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城市与高校合作发展的典范。

三、国内外产教融合实践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是基础条件

通过国内外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它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另外,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国内的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高水平大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科研能力更高,能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的应用上发挥引领未来的作用。因此,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校企深度合作是重要途径

斯坦福大学解决办学经费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产学合作,为硅谷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公司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公司的经费支持。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还借助聚集在硅谷的全球知名公司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和教师解决公司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在产学合作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与全球知名公司开展了深入的产学合作,与公司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同时,与科技型企业密切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纷纷开展电商业务,高校与电商及相关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共同培养电商人才,借助“双十一”等特殊时点开展校企实战合作,优化网络销售的服务管理,助力企业经营管理。

(三)良性合作机制是有力保障

从上述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高校以及公司等组织之间形成的合作机制成为高校与地区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斯坦福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不能够从政府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但在政策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保障。政府不提供经费的做法也迫使高校通过为公司等机构解决技术和经营问题来促进自身发展,这也促使高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机制不断形成与完善。同时,高校与公司、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使三者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相互支持、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