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设计师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建筑是铸造未来

山本理显 天津图书馆设计

作者 赵春水 崔磊

项目名称:天津图书馆

用地面积:4ha

建筑面积:57125m2

设计时间:2008—2011年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通过我设计建造的建筑,哪怕只有一点点,至少也要让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比以前更加良好。我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山本理显(Riken Ymamoto)

在活跃于日本建筑界一线的建筑师中,山本理显无疑是当代日本最具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日本建筑界公认的“最具现代传承”的建筑师。他摒弃陈旧过时的建筑模式,关注社会迅速变革所产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并通过建筑设计反映出未来社会变革的需求。山本的建筑建立在空间与秩序的统一性上,他充分考虑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注重建筑外观的视觉感受,更加注重塑造建筑作品的内涵,因此他的作品外形简洁现代,内部蕴含着复杂的空间序列,包含着对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

山本理显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建筑来改变社会。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营造过程,与建筑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息息相关,无论是设计多么小的建筑,也会对社会产生微小的变化,他提出将建筑作为媒介,创造出社会性的空间。正如他的著作《建造建筑就是铸造未来》一书中描绘的那样,建筑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横须贺美术馆(2006年)

建外SOHO体现了山本理显作为新现代主义建筑师在把握城市空间问题上的杰出平衡感。

通过一种简单的、矩形的、标准化的和大致对称的系统来排列,室外空间或处于单元之间或环绕其外。建筑表现出的是一种绝对简洁,这种简洁也指明了他的建筑方向。

天津图书馆项目很好地阐述了他所坚持的“建筑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的理念,这也是他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中秉承的建筑思想。他运用纯熟的设计手法巧妙地把原本的简洁和独具特色的空间糅合在一起,令人瞠目的构想,孕育出一座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赢得了广大市民、使用者、建筑界与评论界的广泛赞誉。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山本理显及其设计思想的探讨,以及对天津图书馆项目的重新认识。

横须贺美术馆则表达他对地域性的理解和尊重,为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双层外表既保护了展品又对空间和界面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机会。建筑展现的是与自然的融合以及理性的响应。

合作缘起

2008年年底我们和日本山本理显设计工场组成联合团队参加了“天津市文化中心城市设计暨图书馆单体方案设计”的国际竞标,并在竞标中获得了第一名,最终被确定为实施团队。项目自2008年开始招标,2012年建成,历时近5年。整个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开始于2009年7月,2010年开始施工。我们和山本理显设计工场一起承担投标、深化、设计、现场服务,直到竣工,两国设计人员不分彼此、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充分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效。

全程设计

决定参与这项设计工作,我们的设计团队并不是只看重单体设计,由于我们也承担着天津文化中心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工作,从开始就将“全程设计”作为我们推进项目的主要指导观念。负责设计师必须全程参与并将设计思想观念从始至终加以落实执行,当然在这个复杂并持续的过程中有些坚持的初衷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设计师对整体项目的全面介入和参与是提高项目完成度和保证项目品质的先决条件。

全程设计是一个平台,让参加项目的设计师可以从项目的起点(策划)到终点(使用)全程发表参与,统一认识,达成共识,便于在分项目中体现统一概念、价值观念。全程设计是一种机制,让参与的设计师建立互动、互助、互学的工作程序,团队互相激励,互相启发,使项目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整体。全程设计更是一种方法,使被人为划分专业而逐步割裂的各部分内容、重点聚合为一个整体建筑,不再因为专业划分的壁垒而忽视整体性,将建筑整体性提到新水平。

工作照片

天津图书馆内部空间

局部立面图

未来“图书馆的自画像”

天津图书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建筑面积57125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30米,设计藏书量600万册,日读者流量5000~8000人次。建筑外墙选用了石材百叶,与相邻的博物馆、美术馆在材质上取得统一,保持建筑轻盈感的同时又体现了稳重风格。

总平面图

设计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管理、收藏、借阅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电子媒体正迅速占领传统信息传递领域。图书馆作为知识获取、信息传递的空间,其使用模式必然随时代不断变化。新图书馆应该应用怎样的使用模式或如何适应新需求等是思考图书馆设计时必须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未来的图书馆,应是社会信息集聚、交流和分享的场所,由于传统纸媒的市场萎缩,对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减弱,与之对应的新需求对交流的自由度、舒适度、随机性、偶发性等提出更多关注,这种趋势推动着建筑向空间更开放流动、功能更混合多元、形式更简洁包容的方向发展。

“建造建筑就是创造未来”就是设想创建一个更开放、流动、包容的空间模式,它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更灵活的适应性,昭示着未来新的生活样式逐步展开。

设计草图

未来的图书馆

浮在空中的书架

负一层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一层以南北贯穿的通廊大厅为中心,布置了总接待台、展厅、自习室、餐厅和咖啡厅。各种公共空间集合在一起,便于读者使用。越向上层走,图书的专业性越强。二至三层是一般图书和杂志、报纸阅览室,四层是电子阅览室、视听觉阅览室,顶层五层是专业书阅览室及古籍修复、保存空间。

剖面图

空间意象

为了实现“图书馆的未来像”,设计者对空间的描绘方式有了很大突破。建筑入口直接相连的贯通南北的通廊式大厅创造了如同室外街道般丰富的室内空间,墙体、地板、退台、连廊、楼梯、坡道、栏杆、天窗、屋顶、透明的中庭等建筑要素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设计巧妙地将各种退台、天桥、空中庭院组织成一个精密的空间肌理。梁架上嵌入书架,透过吹拔空间,各层的书架飘浮在空中。白色片墙纵横交错,伸向中庭的平台或错落或重叠或悬挑,形成错综复杂的空间。通过建筑语言表达了对未来图书馆空间模式的设想,描绘了无限的可能,蕴藏着对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预告。

对光的极具匠心的运用也是天津图书馆的显著特色,图书馆的共享大厅顶棚上分布了七个矩形天窗,光线通过天窗射入室内,在照亮每层阅览空间的同时,使低层空间变得更为开敞,大厅的光线柔和而丰富,同时四季的变化也在室内反映出来。石材百叶与玻璃幕墙的组合将强烈的阳光引入,光线在内部白色墙面和阅览空间相互碰撞交织,随着时间的更替而变换着表情,创造了宁静而明亮的阅览空间。

馆内通体白色,采用阶梯式布局,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镶嵌在墙体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

空中庭院

既有面向中庭自由、开敞的阶梯状读书平台等共享空间,又有静谧、内敛的小尺度双层阅览空间,满足了不同类型的阅读要求。

开放的阅览空间

室内家具作为空间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成为了建筑空间再次划分的重要元素,加强了空间的场所氛围和文化意义的表达。

内敛的阅览空间

场所风景

纵横交错的墙、占据一面墙的百米书架、处于不同高度和位置的平台、刻意设计的易混淆的白色……这些元素有意无意地创造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当处于由墙、板模糊限定出的空间区块中,个体能感知其他高度、位置上的人和事件,却不会互相影响。那些穿行于室内、室外、公共通道、坡道、连桥、退台、透明中庭的人们不禁惊叹于多变而丰富的空间使用和亲身体验。

笔者接受天津电视台时代智商主持人杨帆采访时,主持人说道:“图书馆给每位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空间体验,使读者在阅读空间中感受到另外附加的空间启发和教育。”从一位非专业人士那里听到这样的评价,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

立体城市空间

立体城市空间

阶梯状阅览平台

草坡西侧入口

大厅北侧入口

技术创新

自从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以来,主张“形式影响功能”的设计师与前者一直争论不休。这一争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分歧点被轰轰烈烈地持续着。

作为纯正现代建筑的传承者,新形式只有从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中才能获得最终动力,创造一个鲜活的从未有的空间模式,需要突破现有建筑体系的束缚。在天津图书馆项目中,依靠全程设计的平台,我们提出“空间交错桁架”和“地板送风体系”两种创新技术,使设想中的空间意象最终变成现实,通过挑战技术极限,实现了空间的一定程度的解放。

空间交错桁架

天津图书馆上部主体结构为钢框架支撑与空间桁架相结合的结构体系,通过结构体系的合理转换,创造自由流动的空间,按照梁柱体系评价只有40多支点落地生根,这种系统极大地释放了建筑下部空间,创造了无柱空间,结构的创新使建筑创作得以实现。

1.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建筑空间的构建问题;

2.创造新型宽边、带悬臂段的箱形梁柱隔板贯通节点;

3.空间多杆件交会的矩形管铸钢节点;

4.桁架不再是单纯的楼屋面支撑系统,多层布置的桁架形成空间受力体系,既承担竖向荷载又传递水平荷载。

结构模型推演

地板送风体系

结合建筑内部空间高大、贯通的特点,着眼于室内环境热舒适与节能,屋顶、墙面纯净整洁。公共空间采用地板送风空调系统,此系统技术含量较高,由空气处理机组、地板静压箱、旋流地板送风口、回风排风系统组成。

1.送风口采用Ø200mm旋流地板散流器,每个散流器风量控制在150m3/h左右,送风温度不低于19℃,这样保证了坐在阅览室的人们不会有吹冷风的感觉,同时满足阅览室内风速的要求;

2.通过CFD的模拟,确定了静压箱净高为0.18m时,能够实现均匀送风的送风量可达7000m3/h,同时考虑热力衰减因素,确定了从静压箱入口到房间散流器之间的合理输送距离为10~15m。

首先是设计观念的创新,开启了对未来图书馆的感知和探索;同时,技术创新保障了空间意象的实现。体现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出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工艺的结合”的思想。

山本理显

他是战后现代建筑正统的继承者,他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现代工业化建筑建造系统以及细节的追求使其成为当今建筑界的“理性主义大师”。他提出“建筑基于假设”、“超越设施=制度”、“建造建筑就是铸造未来”、“建造着、思考着”等理论观点,并不断用实践来实现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努力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空间、构造的新需求,并努力将其对空间的新需求转化为现代的表达和形式,这不就是山本的“创新性”吗?

注:该项目已于2012年建成。

西南角外观

西侧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