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居民消费的房产财富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居民消费决定因素分析的理论发展

2.1.1 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整个就业理论体系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即:

其中,C为现期消费,Y为现期收入,α>0为维持基本生活的自发消费需求,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C),βY的乘积为收入引致的需求,总需求C为自发需求与引致需求之和。凯恩斯认为,收入的增加会以一定的比例转化为消费,而这个比例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即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正是这一“基本心理定律”,使得储蓄的增加及有效需求的不足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大萧条的产生,遗憾的是囿于研究数据不足而无法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直到库兹涅茨(1942)对美国1879—1888年及1929—1938年两阶段国民生产和资本净积累的研究结果发布,人们才发现储蓄率并没有像绝对收入理论预测的那样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反而表现出明显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凯恩斯主义对大萧条之后就业与收入的预测也出现了严重偏差。至此,对经济大萧条有相当解释能力的绝对收入理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经验研究的结果呼唤着理论的变革。

为顺应理论变革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 Duesenberry,1949)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取决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同他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但是,相对收入假说仍不能完美地解释储蓄率的长期稳定性。

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中,消费由收入决定,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资产的重要性,更没有探讨资产与消费的关系。帕廷金曾指出:“他没有研究出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将财产与消费联系起来,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现行收入上,将现行收入作为消费的最好指示器。”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收入假说,也没有把资产考虑到消费中,而是将过去的收入引入分析的框架。这或许是由于他们将有计划的财产积累作为消费的结果,而不是作为消费的原因(孙凤,2002)。

在消费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绝对收入假说由于无法解释储蓄率的长期稳定性,而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对收入假说由于引入了“过去的收入”而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思路,但还是无法严格地解释这一现象。直到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理论的诞生,储蓄率的长期稳定性才得到了完美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