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机制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价值

将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基础,就是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研究在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框架下进行,将“地方”作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来看待,考察高校服务地方的效果是通过考察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来评判。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价值就是为了更好地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服务的。

2.3.1 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在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概念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建成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就是一个创新投入与产出系统,考核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方法就是比较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也就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即投入产出比;(37)(2)池仁勇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的效率主要以区域技术创新的效率为主,一个地区一定量因素的投入,所能够带来的产出与技术前沿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说明区域技术创新的效率低下,绩效较差;(38)(3)唐厚兴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就是区域创新的成果产出所取得的成绩与创新的效率;(39)(4)学者杨志江将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划分为两部分解释:一层含义是指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比例,即科技资源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另一层含义是突破科技成果本身,上升到社会层面,考察科技创新的成果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40)由于区域创新绩效概念的描述不同,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计算区域创新绩效的公式,但是这些公式都不会偏离区域创新的本质内涵,最终仍是一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内涵概括为:区域创新系统中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科技资源所占比例要相对高于其他资源所占的比例,产出可以是产品产出或最终的经济效益。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的节约;另一方面是效益的增加。

在国外,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早是在美国被运用。关于区域创新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导原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在欧盟,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主要是从科技投入、科技绩效两方面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另外,这个指标体系着重突出人力资源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区域创新中人才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国内,众多学者主要通过生产函数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法(DEA)创建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例如,在测算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时,学者孟玉明是通过模糊数学理论构建指标体系;王海盛、郑立群以上海市为例运用生产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测度;李宗璋、吴显英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时采用的方法为因子分析方法;刘顺忠、官建学则是借助DEA法对区域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41)

总体来讲,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运用线性技术对目标对象进行静态为主的分析,各种方法比较起来各有千秋,也有学者将视角落在系统复杂性上,立志理清区域创新系统运作机理。对于区域创新绩效评级的研究是伴随着区域创新这一概念产生的,区域创新理论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能应用的工具,绩效评价能够把个人或者某个区域抽象化的概念、思想数字化,使不同区域的指标经过科学化处理后可以相互对比,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关于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我们可以预测它会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断地科学化、动态化、专业化。

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性,导致不同学者对于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在构建的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差异,在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上所考虑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在指标选择方面还是偏离不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本质内涵,几乎所有涉及研究区域创新绩效的文献,都包含了R&D经费和人力资本投入变量,如Michael(2002)将R&D经费同时作为输入、输出指标,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评价欧洲11个区域的创新绩效。(42)当然,区域创新是个整体,其绩效的评价不能单单包括R&D这一项指标,这远远不够。根据创新增长理论,专利、政策、研发经费及科技活动人员数量都应该成为测度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因素。从理论上讲,这些因素对于产出(地区的生产综合值)应该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实际上,技术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时滞的现象,这种现象源于创新行为的长期性,回报周期较长。

2.3.2 地方高校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影响分析

要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评价指标要素;二是评价方法。显而易见,地方高校评价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影响,过去的文献中也没有将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依据。因此,地方高校是通过影响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来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分析地方高校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影响之前,需要辨别清楚两个概念: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从前面的概念可以理解,区域创新绩效强调的是投入产出的比例,而创新能力更侧重于绝对数量的增加。

区域创新评价指标要素分为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大主要测度指标。创新资源投入影响区域创新的速度、强度、规模、能力等方面。R&D,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其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的规模和科技发展水平,在区域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R&D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科技竞争力,科技发展速度;R&D经费投入的多少显示着政府对于区域创新的支持力度与扶持程度。人力资源是在区域创新中发挥人的主动性的能动性因素,创新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产出,与人力资源投入的数量、质量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创新投入能力主要包括R&D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区域创新活动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种是直接用社会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另一种是还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源,即科研成果。因此,创新产出能力主要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科研成果。这是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宏观的划分,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绩效评价大都以这种方法为主流,区别在于R&D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科研成果的衡量指标不同。与地方高校有直接联系的有三大指标:R&D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可以说是为地方高校专门设立的指标要素。从宏观指标上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

对区域创新系统指标微观上的划分不像宏观一样容易达成共识,在R&D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上涉及的指标主要有:R&D支出经费、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科技经费支出额占GDP比重、产业的技术引进费用支出、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年末科技人员总数、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教师数、R&D人员数量、R&D人员比例、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年末从业人员比例、在校大学生人数、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等指标,地方高校对上述10多项指标都存在一定的贡献率。在科研成果上涉及的指标主要有:科技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数、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量、技术开发成果数、国外三系统(SCI、EI、ISTP)收录科技论文数量。从中不难看出地方高校对于科研成果上的影响程度。另外,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虽然与地方高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也是通过地方高校间接手段发生作用。地方高校可以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绩效70%以上的评价指标,这对于区域创新绩效评价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个失去地方高校作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是脆弱的,甚至不能够称为区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