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本章小结
本章系统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企业、政府三个组成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展开研究。从创新的主体来看,高校决定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政府保证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者和转移者,从而奠定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意义。将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基础,就是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研究在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框架下进行,将“地方”作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来看待,考察高校服务地方的效果是通过考察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来评判。
(1)Cooke, P. and Morgan, K.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Baden-Wurttember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4(9): 394-429.
(2)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11.
(3)赵立龙.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3:18.
(4)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16-17.
(5)Autio, E. Evaluation of R&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8, 6(2): 131-140.
(6)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2(5):105-107.
(7)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60-63.
(8)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13.
(9)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辩证法研究,2003(11):69-78.
(10)Enrico Ciciotti.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New Perspective: The Challenge for Ac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8(3): 133-144.
(11)张春霞.秦皇岛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5,6:20.
(12)姬郁林,彭晓菊等.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1(6):47-49.
(13)刘福才.大学智库文化的特质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14)宋建元,王德禄.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1):51-53.
(15)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1):110-111.
(16)陈月梅.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3(2):87-88.
(17)宋建元,王德禄.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1):51-53.
(18)张春霞.秦皇岛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5,6:21.
(19)高月姣,吴和成.创新主体及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5(12):45-48.
(20)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11:20.
(21)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
(22)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38.
(23)刘福才.大学智库文化的特质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24)徐敬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江西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6:33-34.
(25)张水玲,杨同毅,王仁高,韩强.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66-69.
(26)周元元,冯南平.创新要素集聚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7-64.
(27)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10:28.
(28)同上.
(29)尹文博,于红波,司现鹏.山东省地方高校区域服务问题与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2014(5):26-29.
(30)左铁镛.地方大学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8-10-20.
(31)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11:25.
(32)王景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6:50.
(3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34)刘福才.大学智库文化的特质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35)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14.
(36)林迎星.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2(5):1-4.
(37)管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3(2):24-26.
(38)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28-131.
(39)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13-15.
(40)程占永.区域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41)李敦响.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对策[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4.
(42)王杰姜,伊琼.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