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PREFACE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履行高校基本职能和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针的重要体现,更是有关高校能否办出特色与影响的关键所在。多年以前,卢旺与我讨论博士论文选题之时,他正在济南大学服务地方(济南)办公室任职。学校领导对这个部门寄予厚望,他本人也把这个部门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当然更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他对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多思考和困惑。我很清楚,实践中很重要的事项未必是很好的博士论文选题,鉴于他确有需要,也有信心和条件,我还是坚定地支持他努力做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篇文章。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密切相关。但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高校主动谋划和积极作为,高校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未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催生校地、校企合作。当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是高校一厢情愿之事,即便高校在这方面特别有抱负和需求,如果缺少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回应与必要支持,结局也只能是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与高度,协同各个利益与创新主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正是从这样一种基本判断出发,卢旺的博士论文基于山东省35所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基本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参考供给需求关系理论,将这些高校与地方的服务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即供给主导型、需求主导型、供给—需求相对均衡型。如此分类的价值在于合理选取适当的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关照下,有针对性地揭示和解释案例高校在服务地方的问题上究竟得益于和受制于哪些因素,进而聚焦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指向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内容与举措。
本书相对于其博士学位论文来说,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均有较为明显的改进,并新补充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高校服务地方的具体途径及启示,比较分析了中国与欧美及日韩高校服务地方的差异性,也注意到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的负外部性、服务评估体系的单一性等问题。总体来看,作者较好地理解和运用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充分论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定位与作用,在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挖掘方面有较新的尝试,对地方高校做好服务地方相关工作,特别是在服务地方机制创新方面有较强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卢旺是我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他是在全职工作的情况下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业的。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坚持力所能及地从事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例如,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优势以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的问题,构建地方高校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成效评价体系的问题,等等。与本书所达到的研究水平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对研究的兴趣与执着,希望作者努力做到钻研学问与干事创业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迈入教育强国行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重要使命,就是高校不能固守传统的学术边界与知识生产模式,需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创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更加依赖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的实践探索与学术探讨也会更多,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够在此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为此宏图大业贡献一臂之力。
作为导师,我对学生将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予以出版,并由我来写“序”这件事情的心情是较为复杂的。可以说,既特别高兴又颇多担忧,更是要在责无旁贷与自不量力两种矛盾的想法之间挣扎很久。好在写“序”也给了我一个机会,我需再次检视自己指导学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功过得失。对于本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愿与作者一起分担与面对!
陈廷柱
201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