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有效汇率重估及中国对外竞争力再考察: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绪论

(一)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本书的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理论模型,以此反映国家间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该模型将同时适用于加总和分行业情形,有助于构建全面的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指标。该模型将生产和消费不同种类的增加值(而非最终产品)体现在产出和偏好的函数之中,为增加值有效汇率的测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测算全球各国增加值数据的理论模型,为计算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权重奠定数据基础。本书将采用非常完整而全面的分解方法,对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全面的分解,将全球各国的GDP按照全球价值链分解为各国的增加值收入,追踪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环节。除了用于本书的研究,研究构建的1995—2011年40个国家35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库本身也具备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三,测算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在理论研究推导出的增加值有效汇率公式的基础上,本书将测算加总的和分行业的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其中,加总部分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包括三种类型:所有部门加总、可贸易品部门加总和不可贸易品部门加总,这一测算可以分别衡量所有部门、可贸易品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对外竞争力。分行业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包含了33个行业,既涵盖了传统有效汇率较为关注的制造业,也包含农业、服务业。本书将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一致可比的框架,能够更好地发现中国主要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变化情况。

第四,进一步分解中国对外竞争力。有效汇率反映着一国对外的竞争力,这一竞争力可以进一步地被分解为三个部分:进口竞争力、直接出口竞争力和第三方市场的出口竞争力。该分解有助于厘清中国对外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在国别之间的差异,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提升竞争力的措施。

本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两个。

第一,构建理论模型,建立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各国增加值数据库,为测算增加值有效汇率权重提供数据基础。这一数据库与公开数据库相比,有如下优势:时间连续且可更新,这使得本书能够更加科学地重估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权重,并且与传统的有效汇率更具可比性;行业全面,能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研究,投入产出表能够分解出35个行业,其中中国有数据的有33个行业,能够对各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评估;涵盖世界主要国家,时间覆盖长,可以促进增加值领域的其他相关研究。

第二,构建理论模型,建立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测算方法,结合增加值数据库,重估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测算涵盖加总和分行业的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包括总体、可贸易品部门、不可贸易品部门及33个行业,并同时衡量进口竞争力、直接出口竞争力及第三方出口竞争力,从而更精确和全面地测算和衡量中国对外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在创新地重估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同时,保持这一汇率测算与传统有效汇率的可比性,进而增添其在政策制定中的说服力,为中国今后的汇率政策及对外竞争政策调整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2.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基本的逻辑

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

(1)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本书的研究内容来自于国际金融学中的有效汇率和国际贸易学中的增加值核算两个交叉领域,因此,与本书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传统有效汇率及其权重的测算方法,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以及权重的测算方法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第一,传统有效汇率及其权重的测算方法。本书将回顾发布传统有效汇率的两大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所采用的双重权重测算方法,重点讨论权重和贸易流的选取。本书还将综述测算传统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关文献,文献中对有效汇率指数测算的改进包括:使用单位劳动成本作为价格平减指标、测算分行业乃至分企业的有效汇率、考虑竞争压力指数修订第三方市场竞争效应、测算金融实际有效汇率等。

第二,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以及权重的测算方法。本书将梳理和回顾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代表性文献,包括国外和国内的文献,这些文献从多个角度将增加值引入有效汇率的测算之中。

第三,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本书测算有效汇率权重的基础是增加值的核算。增加值核算方法由 Hummels等率先发展,测算出一国从国际生产链中获得的增加值(Hummels et al., 2001)。之后,Koopman 等人提出了KPWW方法(Koopman et al., 2008; 2012 a;2012 b; 2014; Koopman et al., 2010), Lejour 等对这一方法提出了批评,认为最终总需求是更好的指标(Lejour et al., 2012)。Timmer 等将全球 GDP 分解为各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收入(Timmer, 2012; Timmer et al., 2012; 2014),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增加值提供一致的框架。他们的研究强调需求引致的特征,这使其非常适合运用于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研究之中。

(2)增加值视角的有效汇率重估

基于增加值视角的人民币有效汇率重估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两个理论模型构建、完整的增加值数据库构建以及多个维度的基于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

第一个理论模型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推导出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公式。这一模型的经济学含义是国家生产不同种类的增加值(而非最终产品),消费者消费不同种类的增加值,国家间在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展开竞争。这一模型推导出的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公式与传统的有效汇率公式类似,但是在用于测算权重的数据选取上,用增加值数据替代了传统的加总贸易流数据。

第二个理论模型的推导结果能够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全球主要国家的增加值数据。这一模型将全球各国的GDP按照全球价值链分解为各国的增加值收入(value-added income),是非常完整而全面的分解方法。这一增加值数据的测算,将被用于计算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构建涵盖1995—2011年全球40个国家35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库。

在上述理论模型和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本书将测算分行业和加总的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本书的有效汇率包含了可贸易品及传统被视为“不可贸易品”的行业,而后者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变得可贸易起来。传统的分行业有效汇率仍主要着眼于加总的贸易流,对基于增加值的分析仍然较少。

(3)建立理论模型构造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测算方法

由于传统的有效汇率测算体系存在着问题,贸易权重忽略了垂直分工继而会带来偏差,从传统的加总贸易数据中得到的权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来源的增加值,进而对贸易伙伴的重要性产生误判,据此得出的有效汇率也就不能很好地衡量一国的对外竞争力。

本书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构造出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公式,有助于更好地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水平。这一模型具备如下特点:第一,其最终形式与传统有效汇率的测算公式类似,但是权重数据选取了增加值数据而非传统的加总贸易流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与传统分析的可比性,又可以很清楚地将二者的差异区分开来,这对于政策比较分析非常有益;第二,可以同时用于分析加总和分行业的增加值有效汇率测算;第三,有效汇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个部分:进口竞争、出口双边直接竞争和第三方竞争,以全面地衡量对外竞争力。

(4)建立理论模型构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核算方法

为了计算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权重,本书需要测算全球各国增加值的数据。虽然本书的关注重点是人民币有效汇率,但是实质上,由于本书同时考虑了进口竞争、出口竞争及第三方市场竞争效应,因此,本书需要计算全球各国的增加值数据,而非仅限于与中国产生贸易往来的双边数据。

理论模型的设定从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 WIOT)触发,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定义和形式,推导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形式,最终得到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生产活动以匹配最终需求。本模型得出的增加值分解是非常完整而全面的,它反映出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IPF)各个环节中产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构建出4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剩余其他国家1995—2011年35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库,这一数据并构成本书测算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数据基础。同时,这一数据库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测算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在上述理论模型和增加值数据库的基础上,本部分将测算出用于计算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的权重。随后基于人民币双边月度名义汇率,利用基于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权重进行几何平均,在选定基期之后,测算出基于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月度数据。具体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提供35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仅有33个行业数据是可获得的,“销售、维修机动车和摩托车;零售销售的燃料”(第19项),“家庭服务业”(第35项)数据是不可得的。因此,本书计划测算中国33个行业的增加值有效汇率。本书还将测算加总的增加值有效汇率,包括整体加总、可贸易品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

当然,依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本书的研究可以很容易地扩展至其他频率的汇率,例如日度增加值有效汇率、年度增加值有效汇率。同样,本书也适合于其他国家的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测算。

(6)基于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的评估

在测算完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之后,本部分讨论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的相关含义,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加总视角:增加值有效汇率与传统有效汇率的比较。

IMF和 BIS 提供了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月度数据,它们是传统有效汇率的代表,本书研究对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设定使之与传统汇率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继而在使用时也更有说服力。比较的核心是观察以传统有效汇率衡量的中国对外竞争力与以增加值有效汇率衡量的对外竞争力之间的差异。在将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同IMF和BIS的人民币传统有效汇率进行比较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机构在构造权重时的差异,从而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数据进行比照。

基于增加值有效汇率的权重构建方法与IMF的有效汇率相似。IMF的权重框架将本国自产自销的产品也纳入权重的计算之中,这对于国内市场广大的国家而言尤为重要,同时也与增加值的概念更为契合。进一步的,IMF同时考虑了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本书将IMF有效汇率与包括所有33个行业加总的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进行比较。BIS有效汇率的选择专注于制造业产品,亦即可贸易品,这与本书构建的可贸易品部门的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概念更为契合,因此,本书将这两者进行比较。

第二,分行业视角:不同行业增加值有效汇率的差异。

本部分将分析33个行业的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并讨论其特征。本书所构造的增加值数据库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全面地分析33个行业的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这其中包含了可贸易品及传统被视为“不可贸易品”的行业,而后者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变得可贸易起来。此外,传统的分行业有效汇率仍主要着眼于加总的贸易流,对基于增加值的分析仍然较少。对中国而言,在所有主要行业中构建分行业的增加值人民币有效汇率是十分必要的。第一,伴随着以开放促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服务业将更加开放,而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DI)都将进一步活跃,基于增加值的分行业有效汇率能够测量这些领域的对外竞争力,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第二,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之前相比将更加剧烈,因此,有必要分析不同行业受到的不同水平冲击。第三,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必要沿着价值链各个部分考察中国各行业的对外竞争力。

具体而言,本部分计划将33个行业的增加值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进行排序,得到不同行业升值幅度的差异,并总结其与所处行业性质、开放程度的关联。更进一步地,本部分还将分析在各个行业中对于人民币而言最为重要的前五大经济体,并归纳其内在联系。

第三,对外竞争力的分解与重估。

有效汇率本身即是衡量一国对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仅依据有效汇率并不足以全面分析对外竞争力,对其进行分解,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根据理论模型部分推导出的增加值有效汇率公式,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权重可以被进一步地分解为三个部分,以反映不同的竞争来源:进口竞争力,即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同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竞争力;直接出口竞争力,即中国企业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与出口目标国国内企业竞争的竞争力;第三方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即中国企业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与其他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竞争的竞争力。对于中国对外竞争力的评估可以基于这三个不同的竞争来源进一步展开。过去的研究往往将重点放在直接出口竞争环节,本书还将全面考量进口竞争和在第三方市场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将比较中国与各个国家在这三方面的竞争差异,并挖掘其背后的政策含义。

(7)拓展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本部分,本书首先尝试探索就所测算的增加值数据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做一简单拓展。基于增加值而非传统贸易对外国需求对本国的冲击进行重估,继而重新分析了在考虑增加值背景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所蕴含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含义。

随后,本部分将对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并梳理相关政策含义。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将会进一步地开放服务业部门,传统的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将面临更多外部冲击,所以,专注于传统制造业的有效汇率是不够精确的。构建服务业领域的有效汇率将更好地衡量其外部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垂直分工的背景下,测算权重时选取加总贸易流,使得传统有效汇率得出的权重是有偏的。本书基于增加值的重新测算将全面重估中国的对外竞争力,当前,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非常关注各国的对外竞争力,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本书构建出的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指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