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市场化导致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市场放开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自发创业的企业涌现,另一方面也导致原有计划体制下的国有制企业单一化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出现,从最基层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到基层农村的乡镇企业,从小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到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从街道居委会层次上的新办企业,到中央一级的大型企业,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企业进行登记注册时,我们可以见到共有23种形式的企业所有制类型,即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各类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与合伙、私营股份、港澳台合作合资或独资、外商合作合资或独资等,这些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类型便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单位的多元化基础,也是市场放开政策下经济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结果。
尽管存在多种形式或类型,但是总的概括起来,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归结为三大所有制特征的企业分类,即国有、民营和外资。具体来说,国有范畴包括传统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外商或港澳台投资企业包括外商或港澳台投资占25%以上的企业,除了国有范畴和外商范畴之外的就是内资民营企业的范畴。根据这样的分类范畴,我们可以比较这三大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统计口径在1998年之后有所变化,为了统一标准,我们分成两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是1978—1997年,计算产值比重的分母是全部工业企业的总产值(见图1.8);第二阶段是1998—2016年,计算产值比重的分母为全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见图1.9)。

图1.8 三大类企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1978—1997年)
注:国企是按注册类型的口径,外企为25%以上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其余的为民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5年、1998年、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2。

图1.9 三大类企业产值比重的发展变化(1998—2016年)
注:近10年来中国统计年鉴一般不公布企业产值指标,故采用最为近似的主营业务收入替代企业产值,来测定比重。为保持可比性,本表依据《中国统计年鉴》近20年来的三类企业数据(统计口径与图1.8有所不同),国企指国有及国控股企业,私企定义不包括集体企业和其他混合类企业,外企定义不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具体数据参见本章附表3。
从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来看,粗略地可分为三大板块的所有制结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国企,随着改革开放,其比重从80%急剧下降到1995年的30%甚至更低。经过统计口径的调整,国企重新定义为国有控股企业,其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其趋势也在逐步下降,从1998年的50%,下降至2016年的20%。外商或港澳台投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是在1992年之后,此后就开始了迅速的增长,至2005年,外商或港澳台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与国有企业几乎不相上下的水平。发展至2016年,外企的比重达到21%,还略微超过国企20%的比重。民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相当迅速,从1994年开始就超过了国有企业的份额,虽然经过1998年统计局的数据调整,大量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不再计算在内,民企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即使是按规模以上的统计口径,民企也获得了迅速的增长,到2009年就又超过了国企的比重,在全部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中占有35%的最大份额。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也是与中国实行了改革转轨中的市场自由放开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以上是从三大所有制板块来看的工业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更具体的注册类型来看,这些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怎样的呢?以下我们进行几个时间段的比较,即1980—2015年期间,每隔五年作为比较的时点。由于缺乏发展前期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得到完整连续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数据,而其他类型的企业数据则是不连续和不完整的,但可以看到它们的大致发展趋势。
可以看到,多种类型的所有制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了充分的自由选择,在40年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自发的选择逐渐趋于向股份化和民营化的方向发展,而纯粹的国有企业在这个制度演变过程中从1980年的大约76%的比重,逐渐减少至约8%的比重;集体企业也趋于萎缩,从过去鼎盛时期的36%下降到仅有0.6%的比重。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似乎是异军突起,1995年尚未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而到20年之后的2015年,其比重居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3,上升速度之快是惊人的。私营企业的增加速度也很快,其在早期几乎完全空白,即使是个体企业也仅为0.2%(1980年)。私营企业发展的快速时期是从2000年开始,短短十几年从6%的比重迅速上升到现在的35%,比重甚至超过股份企业。三资企业的增长也相当快,在1980年时外资企业仅有0.1%,其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在2006年,达到31%之多,然而,此后便开始逐步下降,到现在只有22%。虽然外资的绝对投资数额仍在持续增长,但是其相对比重却在下降,这表明其他所有制企业发展得更快。
表1.1 各种注册类型工业企业相对比重(总产值)的发展变化(1980—2015年)

注:(1)1995年的三资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摘要》,第3页;1980年和1985年的外资企业数据包括港澳台资企业,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简要本,第36、34页。
(2)1990年的三资企业数据没有单列。
(3)2000年之前没有股份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没有私营企业的统计数据。
(4)计算本表的比重所采用的分母有统计口径的变化,2000年以前的统计口径是全部工业企业,2000年开始则为规模以上的全部工业企业。
(5)1995年前(含199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中包含港澳台资企业。
(6)股份企业中包含了国有控股企业和私营控股企业等所有股份企业,国有企业范畴则包括传统国有、国有独资和国有联营企业。
(7)2005年的相关数据没有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故以2006年的数据代替。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简要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由此可见,改革最先导的政策就是市场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市场的自由进入直接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大量新生的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和各个产业领域,国外资本的进入和外资企业的出现,都标志着中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机制将通过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