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课堂精灵:“吃透”每一个45分钟
孩子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是听讲。每天6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天下来,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不会听讲,1年下来呢?6年呢?12年呢……日积月累,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就天差地别。所以,提高孩子的听讲能力非常重要。
课前预习好,听课不苦恼
一直以来,我有个习惯从未改过,那就是每次下课后,都会要求学生回家预习明天课上需学的新知识。因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想要在45分钟内吃透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这绝对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那么吃透的知识点绝对比没有预习的同学多得多。
自从升入四年级后,我的学生李浩然就觉得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他总是记不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对课本上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他很疑惑,明明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仔细完成,复习得也很及时,怎么就是学不好呢?后来,他将自己的困惑告诉了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帮助。
询问了李浩然的学习过程,我发现他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知道,课前不预习,那就发现不了问题,更别谈认真思考了。长久下去,学习中就会滞留许多没有攻克的难题。到了四年级,学习的知识点多了,难度也加大了,再加上以前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学习时自然会力不从心。
后来,我再三督促李浩然每次上新课前要去预习,以前遗留下来的难题要及时查缺补漏。渐渐地,李浩然的成绩提高了,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的是,每一件成功的事都因为有准备,而不成功则是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可见,“准备”对事件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我们将这句话放在学习中也一样。不过,许多学生和李浩然一样,多半认为课前预习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老师上课时会讲,到时候专心听讲就可以了。那么,预习真的没有用吗?当然不是,下面我就来说说预习的好处。
(一)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当我们预习时,会将书中的知识大致了解一番,并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自己明白的,哪些是不明白的。带着这些疑点和重点,针对性地去听课,那么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课前没有预习,那么对书本上的知识会很陌生,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效率就会低下。
(二)预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当我们没有预习时,会盲目地记课堂笔记,以至于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顾不上听课。如果预习了,我们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印象,记笔记时就会有针对性,专门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补充的知识,以及预习时的重难点,思维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三)预习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当我们预习时,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后,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都是在自学,随着预习的次数越来越多,自学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我之所以和学生们强调要预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对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做到心中有数,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既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出良好的自学能力、记忆能力。
如何将课堂预习真正地落实下去呢?在我看来,很多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去做,预习也是一样,也要有个程序,循序渐进,否则效果就不好。掌握了科学预习的方法,不仅能加快预习速度,而且也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些有效的好方法。
一、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一般来说,预习时间安排在当天写完作业之后,根据剩余时间作安排。如果时间多,可以将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完整地看一遍,大致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迅速掌握背景知识、抓住主题。如果时间少,可以把预习时间用在薄弱、重点的学科上。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阅读与思考双管齐下
在预习的时候,首先可以浏览一遍课本,了解课本的主要内容,明白哪些是自己明白的,哪些是自己不明白的。然后带着这些疑难点进行二次阅读。这个时候,可以将阅读的速度放慢些,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查阅参考书,或是翻看以前学过的内容,争取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难点。如果实在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先记下来,等隔天在课堂上解决,或是询问老师或同学。
三、预习笔记不能少
大部分人认为笔记是在课堂上记的,其实预习时也可以记笔记,因为发现问题是预习的关键。这里的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写在书上,一种是整理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笔记时,主要以“圈”“点”“勾”“划”为主,将教材中的段落、要点、生僻的字词句、疑难点等标出。同时,也可以在书本的空白处做标注,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与体会。当然,存在的疑难点要特别标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时,主要整理教材上重难点的摘抄和心得体会,其次将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等隔天课堂上解决。
选好辅导书,成绩很突出
我的一个朋友与妻子常年在国外工作,所以不得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有一天,朋友给我打电话了,主要说他们的孩子成绩忽然下降了许多,而爷爷奶奶不清楚原因,他们夫妻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所以希望我能帮助一下他们的孩子,找出影响他成绩的原因。我欣然答应,隔天就去了朋友家。
朋友的孩子叫奇奇,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性子活泼,十分有礼貌。当我说明自己的来意时,孩子立马将我拉去他的小书房,告诉我这段时间他也很烦恼,想尽快找出拖累他成绩的罪魁祸首。于是,我认认真真地看了一下奇奇的书桌,发现宽敞的桌子上竟然摆满了辅导书,这其中有三本数学辅导书、两本英语辅导书、两本语文辅导书和一本作文书。
我很好奇地问奇奇,怎么买这么多辅导书?奇奇说快小升初了,他想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所以买这么多书回来看。
不可否认,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关键是这些辅导书他都仔仔细细看完了吗?答案是当然没有。因为,这些辅导书零零散散地勾画着一些内容,上面有不少习题都是空着的。我又翻看孩子的课本,发现课本上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一点笔记的痕迹。我随口问了奇奇几道课本上的问题,结果都没回答出来。
毫无疑问,导致奇奇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辅导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小学阶段,考试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来自书本,奇奇书本上的知识都没有吃透,成绩怎么可能会好?而且,奇奇选择的辅导书他都没有看到点上。比如语文,两本辅导书中的重难点都不同,拓展出的知识点也不一样,这样没有选择性地去看,只会让自己对课文的认知变得杂乱。
后来,我给奇奇的建议是,首先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弄懂,打好基本功,然后每门学科只需要留一本适合的辅导书就行。就这样,奇奇坚持了一个多月,小测验时,成绩果然上升了。
曾经有人形象地把学生们学习的课本比作人体的骨骼,而辅导书则是人体的血肉。由此可见,辅导书很重要,它是学习时不可缺少的好助手,尤其是在预习和复习功课时,它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延伸一个层次。可是,市场上的辅导书数不胜数,这其中有的是精华,有的却是糟粕,所以要精心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买书时,最好一门课选择一本,不能像奇奇一样,买多了并没有多大好处。
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往往可以令学习事半功倍,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孩子们在选择辅导书时,家长们可以把关一下。为此,我总结了几点:
一、辅导书要新
我这里的“新”并不是指书的外观上新,而是指出版日期。如果它是在好几年前出版的,那么我不建议购买,因为教材的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些旧书中的题目比较旧了,缺乏创新,而新编的辅导书里面一般都是新题型和从旧书中提炼出的典型、热门的题型。新辅导书的价值比旧辅导书的价值大。
二、选择名师作品
现在的辅导书封面上都会有“名师”二字。究竟是不是名师?这里面水分可就大了。所以,在挑选之前,家长们不妨先上网查一查该“名师”的资料,抑或是问一问自己孩子的老师。
三、选当前需要的书
选择辅导书一定要对症下药,要选当前需要的书。比如小学语文,辅导书中要有这么几个点:课文作者简介、课文疑难点解析与拓展、好句好段赏析、生词注音与解析、课后总结、课后习题,等等。家长们要提醒孩子总结一下自己最近的学习状况,明确自己的欠缺点、薄弱点,然后买适合自己的书,切不可跟风购买。
重要提示:辅导书买回来后一定要用,可不要将它当成一件摆设哦!
上课不分神,下笔如有神
我的班上有一个叫王宇轩的学生,每次上课时他都会走神或分心,似乎外界的一点动静都会引起他的注意。比如窗外掉下一片树叶时,他会扭过头去看;教室外有脚步声时,他不由自主地闻声望去;同桌打开文具盒时,他的视线也会被吸引过去。当发现王宇轩发呆时,我会立即提醒,一提醒,王宇轩才会集中精神。
这次期中考试后,王宇轩的成绩下降了不少,于是我认真地和他谈了一次话。
“这段时间我发现你上课状态不太好,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我问道。
“老师,我自己也不明白,”王宇轩低着头,小声地回答道,“课堂上,我明明在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可每次听几分钟,脑子里就会出现其他东西,比如动画片、漫画书。每一次听不进课的时候,我就觉得时间又慢又长,只有想一想那些开心的事儿,时间才会过得很快。”
当我将王宇轩的情况反映给他的妈妈,并指出上课走神已经严重到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时,王妈妈对此是无奈的:“其实不只在课堂上,我发现,他连写作业、考试也会走神。比如看一道题目,往往他都是来来回回审题好几遍才能读得懂。我跟他说了好多次,不能分心,可是他就是改不了。”
王宇轩同学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孩子上课都有走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能长时间专心听讲,常常走神,开小差,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稍有动静就东张西望;被老师叫起来复述所讲内容时,会显得语无伦次;甚至记不全或记不住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上课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掉,而且无法掌握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没法进行有效的思考,长久下去,孩子在学习中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肯定直线下降。成绩搞不上去,孩子对学习也会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当孩子有上课爱走神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对此,我给出几个建议:
一、调整上课坐姿
我发现爱走神的学生通常坐姿也是不对的,他们或是用手支撑着下巴,或是趴在桌子上,或是身子歪歪扭扭。这样的姿势坐久了,精神就会放松,很容易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因此,我在上课时首先就是让学生们调整坐姿,要做到“坐如钟”,意思就是将身子坐直,端正得如大钟一样。当我们身子坐正时,身体的肌肉会处在紧张的状态,大脑也处在兴奋当中。同时,胸腔的打开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中,使得大脑处于清醒状态,这样自然就不容易分神了。所以,当孩子们放学回家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时,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坐姿,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思路跟着老师走
老师上课时,学生的眼睛不仅要追随老师的身影,耳朵也要听老师讲课的内容。同时,最好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记录下来。另外,还要与老师互动。比如老师提出问题时,我们要积极去回答,或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勇于提问。只有时刻追随着老师的讲课节奏,“走神”才不会乘虚而入。
我发现,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而言,即使有个别老师课讲得并不那么生动,他们也照样能够自我约束,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记笔记,不让思想开小差,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有时还会在老师讲话的间隙,小声把老师讲的内容重复一遍。这样,别人容易忽略的知识点他们往往就能掌握到,考试时就容易得高分。
三、学会自我暗示
有的学生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往往与内、外环境的干扰有关。比如心情低落、课堂纪律混乱、书桌杂乱、老师讲课内容抽象……这些都会干扰孩子课堂上听讲的注意力,导致孩子出现思想开小差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则会教学生们学会自我暗示,培养“乱中求静”的本领,从而排除一切干扰。
比如,当发现自己在走神时,第一时间不是继续放纵自己走神,而是要立马回神。为了暗示自己,我建议这类学生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入手,比如在课桌、文具盒、笔记本、课本等看得见的东西上贴上一些写有“专心听课”“不要开小差”“集中注意力”等字样的小字条,以此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
除了以上几点外,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可以提高听课时的注意力,比如早睡早起、下课后洗把脸刺激一下脑神经、中午午睡一会儿,等等。
做好课堂笔记,学习不会吃力
每一位家长都有学生时代,而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上课时做了笔记,那么就会学得深,记忆深刻。可如果没有做笔记,一转眼的工夫就会遗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我们记笔记时,眼、脑、手都在动,这不仅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而且听讲的内容也会储存在大脑中。课后,再通过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所以,为了保证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效率,家长与老师要双管齐下,一定要提醒他们上课勤做笔记。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和同学们讨论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时,他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养成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因为这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小学六年里,他一共做了36本笔记,每一本笔记都记得工工整整,条理清晰。
好的课堂笔记,让人能一眼看出哪些是重难点,哪些是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然而,我也看过一些“质量差”的笔记,要么是零零散散地记录着无关紧要的知识点,要么是事无巨细地全部记下来,有些甚至混乱得连自己也看不明白。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没什么效果了。
所以,对于课堂笔记这一项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一科一笔记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每一门学科的内容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科最好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如果几门学科共用一个笔记本,也应当各占一部分,并在笔记本的目录里注明,层次要分明。最方便适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将课堂笔记记在课本上,比如空白页,或者段落之间的空隙,等等,都可以用来做笔记。这样,方便记忆和复习时使用。
二、要条理清晰
做笔记不是写散文,而是像写一篇说明文,这里强调的就是逻辑。在做课堂笔记时,一定要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这里的层次分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听课时的内容,一个是书写时的格式。
例如,不同的问题要分段写,问题之间或者问题上、下底边或是两侧要留空白,标清页码,以便以后能补记遗漏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点;重要的概念、原理、论点、论据、公式等应该是各占一行,关键词和非关键词也应当尽可能用不同的字体或不同的颜色书写;一些数码、符号、字母等书写要规范,格式要统一。
三、不必事无巨细
课堂笔记不必事无巨细,一节课只有45分钟,学生要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解,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将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应教导孩子选择重要的、关键的内容来记录,比如重难点。
什么是课堂上的重难点?重点就是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要求大家记录下来的内容,比如老师上课时经常会说“这个很重要”“这个要记下来”“还有没有同学不懂的”等这样一类的话,或是讲一个知识点时重复说上好几遍。这个时候就该有记笔记的意识。至于难点,它是指学生没有弄懂或具有难度性的内容。比如每节课老师都会讲例题,我们不需要记简单的且自己会做的,应该记难的且自己没有弄懂的。
记笔记是听课的重要环节,先做好笔记,才有资本去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而不是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因此,家长们要多多鼓励孩子勤做笔记。
学问,学问,不懂之处要敢问
在我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做得最不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要算自己学生不善疑问。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总处于被动状态中,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对自己所接触的知识,全都一股脑儿地接收。他们从来不提问,甚至是一节课下来不说一句话,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即便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会开金口。
学生没有疑问,一般看来是听懂了课堂内容,按说这应该算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懂,不仅思路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且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较差。久而久之,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下,考试又怎么能考好呢?所以,我经常和学生们强调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明确地说,谁都会在听课时碰到听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地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课堂是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地方,所以学生不能羞于开口,而是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提问是积极思考的标志,创新是思维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才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问题越多的学生,他的思维越活跃,创造性越高,成就也不可限量。就像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一脸迷茫的神色,只要老师询问谁还有不懂的问题时,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并且会问一大堆问题。
那么,该怎么养成孩子课堂上积极提问的好习惯呢?
一、培养孩子的提问意识
通常来说,人的年纪越小,思维就越活跃,会对周围的人、物、事产生许多的疑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要随时随地培养孩子提问的意识。当孩子提问时,我们要给予耐心的回答。只有在平时,让孩子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他在课堂上才会敢于、乐于举手提问。
比如,当我们带着孩子去动物园时,你可以询问孩子“孔雀为什么会开屏呀”“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等等,也可以给孩子设置出提问的场景,像做一场小苏打与醋混合后会怎样的实验,当孩子看到醋里面冒出许多气泡时,会不自觉地询问“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气体”等问题。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不解的问题时,他便会不由自主地询问。
二、先思考再询问
课堂上提问并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请教老师,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培养出懒于思考的陋习。真正的提问应该是在问之前要先动脑筋想一想,带着疑问去问问题。
所以,我通常鼓励我的学生要积极提问,同时也会告诉他们,课堂上遇到问题时,要先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当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或者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时,再举手问老师也不迟。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会对疑难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对得到的答案也会铭记于心。经过一番动脑,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考虑得会更全面,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课堂不仅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从产生疑问到得到答案,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如此,学习成绩才会上升。
知道重点在哪,避免盲目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途径就是听课,想要学得好,学得轻松,就要努力听好每一节课,抓住每节课的重难点。如何抓住课堂上的重难点呢?“抓牛鼻子”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放牛的牧童和耕田的农夫都知道,牛有野性,而牛鼻子是牛身上最脆弱最怕疼的地方。当牛野性发作时,牵住牛鼻子它就不会反抗。
那么,课堂上的重难点在哪儿?
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认为的重难点是不同的。
对老师而言,每节课的开头与结尾是重难点。每节课开始时,老师总会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下。有时是老师自己讲解,有时是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评估上一节学得如何,并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注意,这其实就是重点。此外,每节课快结束时,老师会做一个总结,这也是重点,学生应该仔细听。虽然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凝聚着老师多年的教学结晶,十分重要。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往往会用言语来提示重点与难点,比如“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个常见的错误”“不要将这个弄混淆”“这里需要标记一下”,等等,往往这是老师在向学生们提示哪些是重点。此外,老师花很长时间详细地讲一个知识点时,毫无疑问,那也是重点。学生一定要认真地听,认真地去思考。每一节课中,老师都会提问,提出的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也是重点。对此,学生应该积极地结合新知识去回答。
每一个老师都会在黑板上写板书,这些写在黑板上的知识不仅重要,而且还是每一节课的纲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提醒学生们要认真听课,同时,也会要求他们及时做好笔记,以便于复习。另外,老师重复讲述的都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千万不能不耐烦。
抓了老师讲课的重点后,我们再来找一找学生听课的重点。
一般来说,老师在上课时为了照顾每一个学生,会以学习成绩中等和中下等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因此,同学们在听课时要根据老师的思路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听课,看看自己有哪些问题,老师所讲的内容哪些对自己重要,等等。比如基础好的学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规律性的知识和老师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而那些常规性的知识,只需认真听即可。如果学生已经完全弄懂了,可以将精力放在没有弄懂或更深一步的问题上。当然,前提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切不可眼高手低,顾此失彼。
此外,我在这里还要再三强调下。上新课之前,家长们一定要督促孩子主动地、认真地预习。预习中碰到的难题与疑点就是孩子听课时的重难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时,孩子就可以将重心放在那些还不懂的问题上。将不懂的问题弄清楚了,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如此还愁孩子考不出好成绩吗?
做好每次作业,才有满意的答卷
在学校学完一天的课程,回到家后还要做作业,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作业,我发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欣然接受,认真完成;有的学生则抱怨连连,草草写完;有的则不假思索,全盘照搬别人的。当然,这些不同的表现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成绩。
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我的儿子挑战过我的“权威”。
记得有一年暑假,每天吃完午饭后,儿子都会带着作业本出门。问他去干吗,他就说去同学家一起写作业。我心里认同他的这种行为,因为一个人写作业还真没什么学习气氛,两个人一起写则会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至于儿子作业完成的质量,除了字迹歪扭外,正确率倒是挺高。就这样,暑期过了一半,儿子天天都会去同学家。
有一天,儿子的姥爷来家中做客,儿子带着作业本火急火燎地出门。姥爷匆匆看了一眼出门的孩子后,就问我孩子怎么晒得那么黑。可能是我天天与儿子见面,所以没有发现他肤色的变化。不过,姥爷的话倒是提醒了我,儿子和他的同学就住在同一个小区内,几分钟的路也不至于将人晒黑,而且写作业都是在室内进行的,那就更接触不到太阳。除非,他每天都长时间地暴露在太阳下。我越想越不对劲,这天便跟着儿子出了门。
起初,儿子确实去了同学家,可是没过几分钟,他便带着两本作业本,夹着一个篮球,与同学边走边笑地去了篮球场。如我料想的那般,孩子打球打累了,就坐在空地上抄作业。直到太阳快落山了,才慢慢悠悠地回家。这下我算清楚了,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的,是因为坐在地上写的缘故。更让我生气的是,他居然为了玩而去抄同学的作业,甚至欺骗父母。不过我并没有立马责骂他,而是继续装作不知道。
等隔天儿子出门后,我就给他出卷子,卷子上的题目全都是摘抄他作业本上一些比较难的,但答案正确的题目。儿子回来后,我将卷子拿给他做。毫无意外,卷子有一半的题目都做错了。当我询问他为何作业本上能做出来,可到卷子上却做不出来时,他就老实招了,并承认了错误。我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儿子一顿,表示对这种行为非常生气、非常失望,好在儿子也意识到抄作业的坏处,就把之前抄的答案全都擦掉了,然后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遍,遇到实在不会写的,也会来请教我。
之后,每天监督儿子写作业,定期进行小测验,成为我们家雷打不动的规定。
为什么我会对儿子的作业这么看重?因为我知道,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可以了解自我教学的效果,也能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明白学生眼中的难点和弱点。另外,在批改作业时,老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从而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通过这些信息,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对学生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业也好处多多。比如,每次作业都是课堂上知识点的概括,写作业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时候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从而去弥补,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写家庭作业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在写的过程中常常会举一反三,如此便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鉴于以上的种种观点,我强调,让孩子养成“把作业当成考试”的习惯,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一次模拟考试来对待,考试有什么样的要求,做作业时就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平时把作业做得又快又好,考试时成绩才能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一次作业如一次考试的心态呢?
一、预备工作要做好
既然要将作业当成考试,那么就要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比如考试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不会离开考场,所以写作业时,我们也尽量让孩子不离开座椅;考试时,学生不允许翻阅资料,所以孩子的作业也要独立完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写作业之前,我建议让孩子将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复习一遍,等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充分的掌握后,再动手写作业。等作业写完后,再让孩子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审题环节不可少
不管是考试,还是写作业,首要环节就是审题。可是有很多学生没有审题的习惯,常常都是拿到题目就开始做。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会导致做题速度慢,还容易出错,完成效率也低。因此,应倡导孩子在写作业时,要先将题目审阅两三遍,剖析题目,抓住题目中暗藏的知识点,然后再去解题。
三、独立思考很重要
写作业时,我建议孩子能一鼓作气地写完,尽量不要因为暂时的思路不通而去翻书或看笔记。遇到难题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看看自己究竟能将题目解决到什么程度。经过独立思考,知识点才会牢牢地扎根于脑中,长久不会忘记,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灵活地运用知识点。
四、做完后认真检查
有些孩子经常为考试时的丢分情况懊恼,明明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做错了,其实这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马虎导致的。所以,不管是考试,还是写作业,每当完成后,都需要认真检查,提高正确率。怎么去检查?首先检查解题的过程、解题的思路以及概念的使用,其次检查计算和思考是否有失误,等等。
学习是件一丝不苟的事情,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写作业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检阅学习效果的手段。一次作业,一次考试,认真对待,必有收获。
课后“过电影”,成绩很坚挺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后不进行小结就犹如把水泼到筛子里一样。有不少学生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而忽视了课后总结,老师讲过的新课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哪些内容记住了,哪些内容还没有记住,都是模模糊糊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是一边翻书,一边做作业。
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不但会花费过多时间,而且作业质量也不高。对此,我的建议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先把课堂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复习一遍。
原因很好理解,我简单列举如下: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来自老师的讲授。往往不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知识,印象都不深刻,加之每天要上许多的课,所学的知识也很多,这就导致有很多知识不去及时地巩固的话,很快就会遗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重温当天老师上课的内容来巩固学过的知识。
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却要讲许多知识,这就导致讲课时间短,进度快,加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差异,可能有的学生理解深一点,有的理解浅一点,有的甚至完全不能理解。但是通过复习,就能研究与思考那些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研究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总会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如此,才能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灵活。
在前面我说过,学习需要查缺补漏,解决没有攻克的难题,课堂知识更该如此。在上课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老师讲的知识没有听清楚,笔记没有记完整,问题没有搞懂,等等,如果不去复习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成为拖累成绩的毒瘤。只能通过复习,才能发现学习漏洞,然后再去弥补。
另外,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那些概念和原理被划分成章与节。不过,知识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只要及时地回忆课堂内容,将平时学的点点滴滴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果前一天的知识没有弄明白,不仅影响当天家庭作业的完成,而且会影响后一天新知识的学习,影响听课效率。
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要想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就必须对每堂课进行即时回顾和知识梳理。因此,家长们可以让孩子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回忆课堂内容
在复习前,不要急着让孩子去看书,应该让孩子先沉下心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比如,老师今天都讲了哪些问题和重点?老师又是怎么去分析和解决那些重难点的?哪些问题是自己还没有弄懂或一知半解的?如果孩子能回忆全部或大部分的课堂内容,那说明听课效率还不错,可如果回忆得零零散散,那么就要反思一下孩子的听课效率了。
通过回忆,一来可以检查当天的听课效果;二来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三来可以提高孩子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四来可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二、边回忆边对照课本
在孩子回忆完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问题后,接着就要回忆那些问题的答案。这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边回忆答案,一边对照课本。这不仅能抓住重点,还能巩固关键内容。在对照课本时,不要平平淡淡地看一遍,要找出侧重点。对于能够回忆出来的答案,看一遍书本即可,而那些回忆不出来或印象模糊的,则需要多研读。
三、及时整理课堂笔记
通常课堂上的重难点,老师都会提议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记完后,可不能让您的孩子对笔记本置之不理,应该让他们在课后及时地去整理、查缺补漏。那么,孩子该如何整理笔记呢?
1.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记或没有记全的部分,要及时地补上;
2.核实课堂上所学的语句、名言、概念、公式等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如果存在差异,及时更正;
3.检查预习时的难题是否解决。
四、用参考书拓展知识
参考书是根据课本内容编写的,里面补充了课本的不足,拓展了课本内容。让孩子看一看参考书,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课本的理解,还能提升对知识点的认知,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因此,家长可以把关,给孩子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用来帮助复习和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课后复习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是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根据不同的学科,还要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要多阅读,多背诵;数学则要多练习,多灵活运用公式和定理。
如果您的孩子能每天重温老师当天上课的内容,对每一堂课都进行反思,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那么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阶段性总结,让学习力进阶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时常遇到这样一种困扰,就是在做一道题目时,明明知道问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
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究底还是没有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学到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死知识和活知识。前者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后者是能灵活运用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只是如何排查出那些死知识呢?学习内容少,周期不长的话,可以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学习内容杂多,周期长,这时候可以使用效率最高的阶段性总结方法。
那么,怎么去执行阶段性总结的学习方法呢?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做些总结性的题目
当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或是学完了一整本书时,可以做一些综合性的大题目。在做题过程中,可以整理运用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整理,比如列出结构或提纲,找出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习的知识点连成一个系统,还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二、对学习做自我评估
当我们学习一段时间后,不要急着回头按部就班地复习,要先做一下自我评估。评估的范围很广,一般有对预习上的评估;对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勇于提问的评估;对每天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对遇到的疑难问题是否解决的评估。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快、狠、准地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点。根据这些薄弱点,我们再针对性地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每一个星期,我都会给学生发一张“学生自我评价表”,这张表的目的就是评价一个星期内学习的情况如何。评价表上的评价内容包括:
课前预习是否到位;
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
上课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与同学合作学习时,是否相互配合、互相帮助;
上课时,是否善于思考,回答问题时,能否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课下是否及时复习;
作业能否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
每一条内容都有三个选项:优秀、及格、不及格。通过学生的填写,我能准确了解学生一周内的学习情况。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张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估一下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阶段性总结可以剔除学习上的“绊脚石”,可以巩固和加深学习过的知识。这样一来,学习就会变得轻松简单,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