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东乡语语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言语行为理论

第一节 引言

贯穿20世纪的哲学发展和研究进程中,最突出的代表性特征就是高度重视语言及其研究,各家各派都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论述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观点。哲学家罗蒂(Rorty,1992)指出,20世纪初叶,经过当时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开始的思想潮流的第三次转向,即“语言转向”,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重心由认识论偏向了语言分析哲学,随之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哲学语言学家。20世纪以来的西方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总体分成了两个大的语言哲学体系,即结构主义思想和功能主义理念。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对语言本质的基本看法是:人类语言的实质是一种大脑机制;语言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这种本能的核心是对语言结构的直觉,因而各种不同的语言具有一个共通框架。语言研究应该着重于心理推测和母语认知机制。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基本理念则是:语言是一种具有多元选择和多维意指的社会符号系统,该系统又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把语言现象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化现象。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一直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作为第三次研究转向结果的第三大体系的言语行为理论才得以应用而产生,并有了随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分析哲学家奥斯汀(1962)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立刻引起了哲学和语言学两大主流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聚焦研究。可以说该理论为研究语言学和哲学研究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极大地扩展了语言哲学研究的领域,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言语行为包括说话和行事两个根本要素,这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说话即行事”是该理论最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基础。言语行为理论自从创立之后,美国著名的哲学语言学家塞尔(1968,1969b,1975)在坚持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批判、改进,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在言语交际的规约性方面也贡献良多,巩固和夯实了该理论作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地位,并使之成为语言研究、实践和运用的焦点。当然,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肯定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它对语言学发展和哲学研究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语言行为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现象,属于行为科学的研究范畴。

我们如果对语言本身认知的不同和对其基本内容认识的不一样,就会导致我们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解和加工。严格来说,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不关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及其语法意义的,其主要目标在于研究语言受试如何以言做事,进而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即语言功能所达到的作用)等。塞尔在20世纪80年代精心设计的宏伟蓝图是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最终将会或可以对人类的所有言语行为做出相应的揭示和解读(顾曰国,1994a:1—8)。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研究语言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分析方法和解释思路。奥斯汀其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典型的语言分析哲学家,我们可以看出其语言哲学思想和其哲学分析研究中找不到现代语言学对他的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奥斯汀在他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时,可以说就没有依附于其他任何理论或什么主义,即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两大语言学派都没有影响到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他更没有像索绪尔等语言学家那样将语言与言语作严格的区分和解释。与此相反,他的学生塞尔却与他不同,颇受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例如他接受乔姆斯基的语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分、句法转换生成规则和次范畴等理论。尽管存在这样的差异,但奥斯汀和塞尔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探索和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对现代语用学、认知科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母语语言习得和二语语言习得研究等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