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东乡语语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一 理论概述

塞尔(1969a)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是其早期的一部被语用研究者们看作最重要的语言哲学经典著作,该书完整、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思想观点;同时,也基于言语行为现象,阐明了话语意义和语言指称在语言哲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根本立场,奠定了其在语言哲学领域的核心地位。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全方位地继承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语言哲学观点。他们师徒二人都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第一是要用语言说出一些词语或句子,也就是首先要实现“说话行为”;第二是必须对人、地点、时间、事情和事物进行指称和界定,也就是要完成或实现“命题行为”;第三是要用陈述来表达意图、用问句提出相关的问题、用祈使句来发出命令等,也就是最终要实现“以言行事”,进而落实完成“以言成事”的交际目的。

按照塞尔所阐述的言语行为哲学观点,人们语言交流所依赖的最小单位是被实施并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并非某种语言符号单位。而那些言语行为中随之而生的符号、词语或语句则是伴随语言行为的完成而产生的。

二 塞尔言语行为分类

塞尔(1969a)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论述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塞尔与奥斯汀思想的主要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话语具有某种“语力”,这是施为行为的功能。例如,“我承诺我会表态”这句话,包括了“我承诺”这一“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具有“语力”。用以体现以言行事的手段还包括语调、语序、重音、标点符号,以及语气等超语言因素。同时,塞尔还认为要实施施为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的恰当条件,即准备、诚意、命题和根本条件。准备条件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地位、能力等可以确保对话得以顺利进行。诚意条件指说话人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执行这一言语行为,表里如一而非言不由衷;否则说话人的言语就没有信服力,不利于施为行为的完成。命题内容条件指说话人打算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已经做过某件事;而根本条件指说话人抱有实施言语行为的目的。在这四个条件中,根本条件决定其他三个条件的实施。

依据这些条件,塞尔把言语行为中的施为行为划分为五个大类,即(1)阐述类,描述客观事物状况的表达(陈述、断言、宣称);(2)承诺类,说话人承诺做某事的表达(如承诺、保证、给予等);(3)指令类,使听话人做某事的表达(如要求、请求、命令等);(4)表达类,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情感等的表达(如感谢、道歉、祝贺等);(5)宣告类,引起客观事物变化的表达(如宣告、宣判、命名等)。

这五个大类的划分都是基于意向心态,研究者们发现该分类过于抽象简单,无法用以解释所有话语。如顾曰国(1994a)就曾提出批评意见,他认为塞尔的这个言语行为分类基本没有考虑到言语行为的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交际语境。事实上,塞尔在接受各方面的批评的同时,解释到,他的言语行为分类不是没有考虑到言语行为本身的交际复杂性,以及其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交际因素;而是一种言语行为理论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语言哲学问题,只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言语行为加工理解的一些基本“框架”;具体交际语境中的言语行为是有血有肉的活的语言现象,而理论必须由这些现象加以验证。真实语言环境中所涉及的各类因素太多太复杂,确实很难有一个分类可以保证所有的言语行为都一一对号入座。尽管有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在有更合理的分类出现之前,塞尔的这五个分类仍具有其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塞尔认为每一类交际行为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都有各自的话语目的,而即便是有同样交际目的的施为行为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或不同内涵的言外之力。同样的施为行为在不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效果的产生往往受到塞尔提出的完成施为行为的四个恰当条件以及言语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发展上的巨大成就之一便是提出并深入地分析、讨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机制,如“请你下次准时到会”即是以请求的形式来表达命令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究竟该怎么来理解和定义?根据塞尔自己对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间接言语行为指一种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施为行为的施为行为。也就是说,话语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交际者自己的意图,而一般都会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表达其真正想要表达的用意。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自己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或共享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或信息,向听话人传递他的意图。

间接言语行为又进一步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我们从以下例句加以说明:

例2-4

你能把电视关小声一点儿吗?(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例2-5

你为什么不和他去看电影呀?(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例2-4很明显是通过“疑问”间接地表达一个“请求”,而不是问听话人是否有关电视机声音的能力。人们这么推断,主要是基于约定俗成的常识,也即是“规约”;与语境关系不大。例2-5的交际意图没有语境就难以推断。假设,王姐的朋友告诉她,自己的男朋友约她周六晚上出去吃晚餐然后去看电影;并说她不愿意去。王姐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和他去看电影呀?”那就是通过“疑问”实施一个“建议”。假如上周朋友的男朋友约她周六去看电影,朋友没去,王姐说:“你为什么不和他去看电影呀?”就是直接提出“疑问”,也就不是间接言语行为了。因此,我们把当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必须依靠语境进行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称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塞尔将例2-4和例2-5中的说话人意图“请求”和“建议”行为叫“主施为行为”。字面的“疑问”行为叫“次施为行为”。

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会使用大量的间接言语行为,而要成功地表达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必须先弄清楚话语的字面意义,然后再由字面意义去推知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话语间接行为所传达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