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核心概念
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涉及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五个核心概念。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其实质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逐渐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逐渐渗透到教育改革和发展之中,“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四个特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走向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1]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具体概念?学者们可谓见仁见智。祝智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3]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依托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和卫星通信等技术,打破地域界限,汇聚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二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难界定的概念,可以是自然概念中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可以是政治概念中的民族自治区域。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可以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总称或抽象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总称,或是特指某个或几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甚至是指自治乡,也有的将“民族地区”定位为民族八省区。民族自治地方就是截至1999年底全国已有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20个自治县(旗);“民族八省区”指包括5个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云南、贵州、青海三个省。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通常意义上所提到的民族地区指的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本研究所提到的民族地区是指自然概念中的少数民族聚集区。[4]
三 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学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5]有学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把城市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之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有学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政府为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满足城乡教育发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7]有学者从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维度将城乡教育一体化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县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县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县政府为统筹主体,在县域范围内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协调统筹,对县镇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配置,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与功能结构进行布局设计、调整和安排。二是市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市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地级市或计划单列市为统筹主体,对辖域内区县以及区县内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统筹协调、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配置、对学校空间与功能结构进行布局调整安排。市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比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复杂,因为它不仅要对县区行政主体及县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双重统筹”,而且还增加了对第三级教育进行统筹这一新维度。三是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统筹主体,虽然在统筹内容上与市域统筹没有本质差别,但由于受区位、交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多民族状况等因素影响,省域内的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城乡统筹的难度也最大。[8]本研究所涉及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指以县级政府为主体,整合县域内教育资源,促进县域内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过程。
四 教育体制
体制是指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及其运行规则。具体来讲,教育体制包括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个范畴。教育机构又包括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其中教育行政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的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体制。在教育体制中,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关系是,前者是教育体制的载体,后者是教育体制的核心。在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这两个子体制系统的关系是,前者是教育体制构成和运行的前提,后者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行政体制是指国家对宏观教育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微观教育的管理体制。[9]本研究所提到的教育体制是指县域内相关教育机构及其运行规则。
五 教育机制
机制是指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引申到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这些方式即机制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和九种子类型。一是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二是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三是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三种机制。[10]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虽然相互关联,但各自关注的重心完全不同,改革的方式和路径也完全不同。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即教育制度这两个要素的改革,其核心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即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外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教育机制改革的内涵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改革,外延是教育层次机制改革,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的改革。教育的形式机制改革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改革,以及教育的功能机制改革,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三种机制的改革。[11]本研究所提到的教育机制是指县域内涉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