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谈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宅论与东横线

我对于时髦的郊外住宅区的违和感在20年后促使我写出了《十宅论》(1986年,东装出版;1990年,筑摩文库)这本书,该书的副标题是“10种日本人居住的10种住宅”。我把日本人分为10类,以幽默搞笑的夸张手法记述了他们的文化、气质、品位、分布状况等。这10种人分别是:单身公寓派、清里食宿公寓派、咖啡酒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料亭派、历史屋派。漫画家、散文家渡边和博先生觉得《十宅论》很有意思,于是把我叫到惠比寿的酒馆里,我们两个笑了一个通宵。当时,渡边先生已经写出了《金魂卷》(1984年,主妇之友社)这本畅销书,创造了“大款”和“穷光蛋”这两个流行词汇,获得了第一届流行语大奖,从而受到世人的关注。他虽然很腼腆,但非常敏锐,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十宅论》文库版的封面也是他为我画的。

在我的少年时代,东京从“又小又破的城市”摇身一变成了“又大又新的城市”。在这种时期,会诞生各种新富豪,各有一种不同的文化注入,上演着盛衰交替的好戏,城市的风格和文化往往是混乱的。并非只有日本这样,无论是什么城市,都会至少经历一次这种青春期一般的喜悦与伤感杂糅的时期。度过青春期,城市就成熟了。伦敦也好,巴黎也好,纽约也好,都有过这种青春期。

我很幸运,得以与这种混乱一路同行,并进行了冷静的、恶作剧式的观察。一端是淳子家的农村房屋,另一端是田园调布西口的“时髦漂亮的理想城市”,中间则是东横线的各种车站,那里住着我的各种朋友。

在大仓山,新横滨站附近的农田不断被平整,然后上面建起了住宅区,带有小草坪庭院的洋气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院子里必定养着狗。屋子里有铝合金窗框、塑料餐布和亮闪闪的荧光灯,跟昏暗的我们家一比,显得格外明亮,令我很是羡慕。

从大仓山往涩谷方向去的第三站是元住吉(东京横滨间地图,见图11),这里建有混凝土筑成的高层住宅,我的朋友小久就住在里面。楼只有四五层高,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根本算不上高层,而且没有电梯。但是,当时我却觉得这绝对是高层建筑,并非常羡慕能够住在高空的小久。其平面设计图被称为星形,形状像海星,即使在今天看来都很有意思。

后来不断拔地而起、成为日本城市制服的混凝土公寓通常正面宽6米左右,只有一边有窗户,一户一户地沿走廊并排排列,有点像监狱。而这种星形住宅的住户门面有三种朝向,像是单门独户的房子纵向叠加在一起。所以,小久家的房子让人感觉是浮在空中的。

图11 东急东横线的简略示意图

元住吉、武藏小杉和新丸子是多摩川西边的街区,靠近川崎,因为工厂很多,与郊外的氛围又不一样。制造产品的工厂街区与里山的农户相比,充满了另一种现场感,去那里玩是一件让我很期待的事。

与生产无缘、仅以消费为目的的“郊外的房屋”最让我觉得无聊和孱弱。住在工厂里的朋友的风格也跟郊外居民不同。我有很多朋友,也去很多人家里看过,亲眼看到了房屋的内部装修,也仔细观察了它们的外观,由此知晓了各种文化。如今,我的工作就是去到全世界的各种地方,与各种人、各种街区打交道,不过无论去到哪里,无论遇见什么人,我都不太会感到惊讶,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在那个时期居住在东横线的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