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梁元帝的人生
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 只得徐妃半面妆。
——唐·李商隐《南朝》
李商隐一共写过两首名为“南朝”的诗,诗中全不见南朝坐拥一方的雄伟,尽是对历史边角料似的花边故事的无限嘲讽。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李商隐虽然点出了南朝的山川形胜,但话锋一转便直接说道:“别以为占据长江天堑就可以划江而治、坐拥一半天下,到头来不过是得到徐妃的半面妆而已。”如果读者不了解半面妆的徐妃,就体会不出李商隐这首诗的意蕴。倘若你知道了徐昭佩的事迹,便会感慨,李商隐的这一立题,真是把南朝最深处的遮羞布扯下来了。
徐昭佩,南梁梁元帝萧绎的王妃。说她是王妃而不是皇后,是因为早在她丈夫当上皇帝的三年前,她就死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王妃,她的故事却不逊于南朝诸多皇后。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徐昭佩的半面妆和“徐娘半老”。
梁元帝在年少时,因染病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而徐昭佩婚后对于这个身有残疾的丈夫,丝毫不留情面。徐昭佩每次见萧绎,就故意在一侧脸上精心化妆,另外半张脸则素面朝天,意思是说:“你不是只有一只眼睛吗?有半张脸给你看就足够了。”
至于“徐娘半老”这个词,更是将徐昭佩不守妇道描绘得淋漓尽致。夏氏贵妃因为给萧绎生下儿子(即后来的梁敬帝萧方智),便遭到徐妃的杖责,而徐妃本人是水性杨花。
起初,她与瑶光寺智远和尚私通,之后她又看上了萧绎身边的亲信暨季江。暨季江衣冠楚楚,深得徐妃宠爱。暨季江曾对人感叹:“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仍多情。”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柏直的猎犬老了也能跟随主人出猎,萧家的溧阳公主有匹老马却还矫健骏逸,而徐昭佩虽然是老女人却还风韵十足。“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说法自此流传开来。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要为萧绎打抱不平了,但帝王家的事哪有那么简单。萧绎本人阴沉自矜,刻薄猜忌,以权术逞其所欲。他的报复让人大吃一惊。
徐妃为萧绎生下长子萧方等,很受萧绎器重。可是后来萧方等战死后,萧绎立刻变脸,逼着徐昭佩自杀。徐妃自知难逃一死,遂投井自杀。徐妃死后,萧绎将她的尸体送回娘家,以示“出妻”,也就是休妻的意思。休活人古往今来不少,可这休死人,开天辟地或许是第一次。此外,梁元帝不光是对这个得罪了他的发妻痛下死手,对他的兄弟也是毫不留情。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后,梁武帝萧衍的儿子们在各自的封地纷纷割据自立,在乱世中互相攻伐,争夺地盘,全然不顾梁武帝的死活。而这些儿子中,尤以其第七子萧绎和第八子萧纪最为无情。
当时萧绎坐镇荆州,和侯景所占据的京师隔了一个他六哥萧纶的防区。整个侯景之乱中,萧纶平叛最为积极。然而,就在萧纶要重整旗鼓与侯景相斗之际,萧绎却和侯景先后发兵,瓜分了萧纶的领地。直到此时,萧纶才看清自己的七弟比侯景更为阴险和狡诈。
统领萧绎部队的人叫王僧辩。这个人曾经在当初侯景之乱爆发初期,勤王京师的时候表现消极,但在萧绎屠戮宗亲的兼并战争中甘当急先锋。正是此人最后率领部队杀进了长沙城,杀掉了萧绎的侄子萧誉。而下斩杀命令的,便是萧绎。
在萧绎包围萧誉于长沙时,萧纶曾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萧绎,劝萧绎退兵。可萧绎执意说萧誉有罪不肯撤军,更派了王僧辩攻打萧纶。
萧纶是这样失败的。在得到了萧绎的进攻命令后,王僧辩便气势汹汹地发起了对萧纶的总攻。萧纶的将领刘龙武等随即投降了王僧辩。萧纶知道自己已必败无疑,便对手下将士们说道:“我没别的想法,只想灭侯贼而已,现在固守,但早晚要弹尽粮绝的,还会被后世讥笑为同室操戈。但是,我也不能平白无故地束手被擒,只能逃了。”尽管余下的将士们纷纷请战,可萧纶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逃往齐昌。在齐昌,萧纶又为侯景军所击败,后逃至汝南。
逃到汝南的萧纶下场很凄惨,因为濒临宇文泰所执掌的西魏,并且又有人说他勾结东魏,准备东山再起。宇文泰为了以绝后患,便委派大将军杨忠前去击杀萧纶。在杨忠的精锐部队围攻下,萧纶残部很快便四散而逃,萧纶也做了杨忠的俘虏。战后,贪财的杨忠为了私吞萧纶的财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萧纶并将其弃尸江岸。
之后,萧绎又继续对残存的宗室进行血腥的兼并和屠戮。其中,占据益州的萧纪是萧绎最后消灭的一个宗亲。为了能击败这个弟弟,萧绎更是不惜引狼入室,以益州地区作为许诺,引西魏的部队齐攻萧纪。最终,萧绎虽然灭掉了萧纪,但也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拱手让给了西魏。而萧纪战败后,两个儿子也落入萧绎手中。
对于这两个被俘的侄子,萧绎绝对是要斩草除根的。起初,萧绎先让人替自己委婉地转达,让这两个侄子选择自杀,这样死得体面。可是,这两个侄子哪里舍得去死啊。萧绎一看这情况,既然你们不想体面地死去,那我就让你们在饥饿中痛苦地死去吧。于是,萧绎将这两个侄子关进了牢房,不给他们饭吃。
没有饭吃,饿得实在不行的两个侄子只能啃自己的手臂。最后,这两个侄子在饥饿和恐惧中,熬了十三天被饿死了。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杀戮宗亲令人发指的帝王不是很多。而萧绎做的另外一件事,更让后世史学家乃至文学家对他批判了千年,甚至盖过了他对宗室的杀戮,这件事便是“江陵焚书”。
公元583年,时任秘书监的牛弘上书“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并提出书籍的“五厄”之说:一为秦始皇之焚书;二为王莽之乱;三为董卓移都;四为西晋灭亡;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梁元帝下令焚书十四万卷。
这“五厄”便是历史上图书典籍遭受的五次灭顶之灾。这其中,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最为人所熟知,而“江陵焚书”造成的危害最大。
在政局趋于稳定之后,文化繁荣也随之而来。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作为文艺爱好者的皇帝萧衍更是注重对图书的珍藏。
梁元帝萧绎虽然人品不堪,但也继承了其父对于书籍的热爱。考虑到侯景之乱中,藏在都城建康的书籍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他继位之初便下令,将文德殿藏书运至新都江陵,并广收图书,所藏之书最多时达到十四万卷。
然而,当时是乱世,而以萧绎的个人能力,他无法抵抗进攻。由于之前他开门揖盗的行为,导致在西魏面前,梁军防线大开,国都江陵很快便被西魏军包围了。在皇帝宝座上仅仅坐了三个年头的萧绎便迎来了他的末日。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萧绎仍然不敢相信,在短短几年时间,自己竟然落到了这步田地。他更不能相信,自己英明一世,竟然到头来落到这么个地步——我读过的书数万卷,我只用了两三年就平定了整个江南!为何我还会失败呢?
萧绎不断地思索着答案,自己到底错在哪个地方。没理由,不明白,自己这么一个全才的皇帝也会失败!
萧绎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读书太多,“读书读傻了”。于是,他下令将自己珍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拿出来,将它们一把火烧光。
许多凝聚了古人智慧结晶的图书,在这场大火中遭到毁灭。望着这些被焚毁的图书,萧绎一声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望着被焚烧完毕的灰烬,疯狂中的萧绎恢复了平静,喃喃地说了一句:“读书万卷,犹至今日!”十四万卷图书是什么概念呢?隋朝这个统一的王朝,初期藏书也才只有三万卷。
所以,从李商隐的这一首《南朝》诗中,我们没有看到刘裕的“金戈铁马”,也没有看到刘义隆的“元嘉之治”。萧绎抹去了后世文人对南朝诸多的美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