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约束视域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评述

经济增长数量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和主要内容,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独立研究则较为鲜见,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从属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经常被看作经济增长过程的一部分(刘海英,2005)。因此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的研究往往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对此,我们综合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不同派别分别进行梳理和评价。

2.4.1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质量

马克思第一次将经济增长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的分析,首次建立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认为,“增长模型……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各经济学派中,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接近于发展一种经济增长的重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过程,他将社会总产品分为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的转换补偿是通过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而马克思将生产过程区分为简单再生产过程和扩大再生产过程。简单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过程不存在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获得的全部利润用于消费,简单再生产通常被认为是规模不变的生产;而扩大再生产过程更加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资本积累的发生将会导致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

吴易风(2007)及其他相关学者认为,马克思创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就是其经济增长理论。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表明经济增长为0,社会物质财富并未增加;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表明经济出现增长态势,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价值流通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劳动与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制度等视角研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即资本家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促使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导致其利润水平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断下降,这种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制约了其生产力的发展,而这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必须进行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变革。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明,仅仅追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即仅仅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须考虑和调整由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内部矛盾,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实现了可持续增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规模的提高。

通过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和价值流通理论,我们可以探索经济增长质量理论。经济增长在最初表现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经济不断增长和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其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生产关系制约着其生产力发展,如果不进行制度改革将会影响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生产力落后、环境污染加重、居民福利水平较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均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4.2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质量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代表是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他们先后于1776—1870年为了发展和维护资本主义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逐步创立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基调。尽管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所持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追求。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主要研究了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原因和性质,即为什么一些国家财富较少而另一些国家财富丰盈。亚当·斯密把经济增长和增进国民财富作为《国富论》研究的主题,并按照从微观基础理论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首先以微观经济基础理论中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润、分工以及分配等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然后对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展历程做出深入研究,并分析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分工理论是亚当·斯密研究国家财富增长的原因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亚当·斯密对针扣生产厂生产过程的精辟描述,生动地阐述了分工的专业生产对创造财富的重要作用,分工对创造国民财富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劳动者的生产过程进行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工人由于长时间进行一种重复劳动,能提高各个生产环节工人的技术操作能力,从而缩短生产一个产品整体的劳动时间。②生产过程中从一个生产环节向另一个生产环节的转换会出现效率损失,而分工则能够避免生产工人在不分工模式下造成的这种效率损失,从而提高生产率。③对生产过程中大机器的发明,能够使一个人做多个人的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说分工理论是研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那么资本积累理论就是研究分工理论得以成立从而使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亚当·斯密对资本的定义是提供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投资的资金,他认为资本家将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和其他投资必需品以投入生产过程,从而使得分工生产成为可能,分工生产的出现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了国民财富。资本家将所获得的利润用于资本积累的数量越多,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会越大,从而经济增长得以持续。

作为亚当·斯密相关理论的继承者,李嘉图也将社会财富的增长看作经济增长,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即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第一条途径是进行更多的投入来生产更多的产品,而第二条途径要求改变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综合这两种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可以看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以及技术进步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李嘉图时期属于产业革命充分发展时期,各类要素的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地租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问题。分配问题的不合理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地解决分配问题将会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与亚当·斯密不同,李嘉图身处大机器生产时代,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马尔萨斯从人口学原理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问题。马尔萨斯将人口增长定义为内生性的,他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初状态,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不断增加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土地上的产出,而土地产出是边际收益递减的,土地上的产出越来越少,而人口增长越来越多,从而人均产出将会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当人口达到一定数量,产出增加量越来越少,不能满足逐渐增加的人口数量的需求,从而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的恶果,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关系将会持续下降,直到达到人口出生率和经济增长率均为0的均衡状态。

无论是亚当·斯密、李嘉图,还是马尔萨斯的相关理论,我们发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投入,均为要素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国民收入,最终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据此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经济增长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其经济增长就没有高质量;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生存状态的大幅度改善,则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另外,作为要素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理论也包括要素使用效率的高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影响。

2.4.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质量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发展的索洛模型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出发点,该模型的提出带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代表,其余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研究主要对索洛模型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索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内在机理。

索洛模型主要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相关公式推导,该模型主要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1)经济将最终达到一种稳态水平,在该稳态水平下各变量的增长率为常数。

(2)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且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3)通过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最优人均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

(4)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暂时性的。

索洛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并与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从其研究的相关结论中可以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而储蓄率的变动将会影响人均消费水平和资本存量,通过调节储蓄率将会实现人均消费和资本存量的最优化。根据索洛的观点我们认为,在通过改进技术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是实现了其他方面的最优化,如人均消费和资本存量可能处于非最优化状态,只有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调整储蓄率水平即投资消费结构,才能实现最优人均消费和资本存量,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其经济增长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2.4.4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质量

阿罗提出的“干中学”概念对之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阿罗的“干中学”模型有以下几个重要假定:①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人们会自然地获得知识经验,这是资本积累过程的副产品。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投资厂商获得的知识经验会越来越多,并最终靠这些知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生产过程将会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状态。②知识经验具有外部性,其他厂商可以通过观察的形式,获得投资厂商获取的知识经验。③生产能力不会随着资本积累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

“干中学”模型将知识经验作为外部变量引入模型,并对生产有递增的规模效应,同时劳动和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资本积累到足够大,知识经验也足够丰富时,可以不需要劳动力便能完成生产过程。很明显,此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尽管如此,其从资本积累和“边干边学”的角度寻求经济增长原因对之后学者的继续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类似于“干中学”对知识经验的假定,罗默认为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正的外部性经济,一个产业的繁荣会带动其他产业的繁荣,而一个产业的衰退也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基于这样的假设,罗默将传统的仅包含劳动、资本变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加入其他厂商的平均投入变量,当其他厂商的平均资本投入规模增加时,将会提高其自身的生产能力。卢卡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从经济增长理论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投入,是全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组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最终推动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另外,产业结构、福利分配等问题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罗默有关产业的外部性理论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总之,经济增长理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合理解决,决定着经济增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