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视域下“医”“药”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研究型医院

研究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类型之一,既是医疗健康服务业中重要的行动者,更是促进“医”“药”协同发展的能动者。

姜昌斌等首次提出“研究型医院”这一概念(2003)。一般认为,研究型医院以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还积极从事临床带教工作,从而将临床医学科学中最为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以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与传统的临床型医院相比,研究型医院对自身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极为看重。为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研究型医院的能力进行比较,自2016年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每年会根据前一年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对全球各大医院进行排名,形成了著名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详见附表1。这些医院往往以探索人类未知疾病、罕见病为己任,由于多数是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在专业知识的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研究型医院的特征。可喜的是,自2016起,我国先后有20家医院进入这个名单(详见表2-1),成为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医院。而且,从每年我国不断增加的进入“自然指数”排名前100位医院的数量看,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表2-1 2016—2021年我国进入“自然指数”排名前100位医院一览

(续表)

资料来源:由2016—2021年“自然指数”对全球医疗机构排名整理而来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与国际上一些临床医学学科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由表2-2可知,连续6年进入这一排名体系医院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竟有44家之多;紧随其后的是德国、荷兰、加拿大、瑞士,分别为10、8、5、2家。我国只有华西医院这一家医院获此殊荣。

表2-2 2016—2021年进入“自然指数”排名前100位医院的累计频次 (单位:家)

资料来源:由2016—2021年“自然指数”对全球医疗机构排名数据整理而来

研究型医院以探索人类未知疾病、罕见病为己任,这必然使其对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药械产品研发进展十分关注,甚至可能在可以解决临床瓶颈的药械产品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必将是“医”“药”协同发展的核心主体。在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至今尚不足20年,如果仅以是否进入“自然指数”前100位作为研究型医院的评判标准,那势必会把对研究型医院的探讨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为此,在本书中凡是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机构均视为研究型医院:一是依托拥有临床医学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并同时具有科研、临床、教学职能的医疗卫生机构,二是在区域内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并同时具有临床、科研、教学职能的医疗卫生机构,三是以往基于药品、医疗器械或生物制品的研发已与药械企业展开了合作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等。实践中,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往往与研究型医院拥有较高的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