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分析
3.1.1 1978—2001年:市场化转型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策决策。为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居民健康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参照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卫生体系也开始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孟庆跃等,2015)。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这一阶段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这一时期,卫生总费用经历了快速的上涨,由1978年的110亿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5 026亿元,增长了44.69倍,说明在市场机制的激发下我国在这一阶段医疗健康服务相关主体的供给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1978—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一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是在医疗健康资源供给增长的同时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疗健康资源供给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量的持续增加;期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呈轻微波动态势,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则呈逐年持续稳定增加态势,说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总体上持续提升,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1978—2001年我国医疗健康资源供给与服务能力一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是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开始设立。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得以颁布,这意味着以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开始进入我国卫生体系,从而使得既有的医疗服务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变。
四是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较高。由于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医疗机构趋利倾向日渐严重,导致卫生总费用上涨过快,这与图3-1中1988—2001年期间的数据相吻合;如果将1978—2001年期间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与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进行比较,由图3-2可知,在1978—1987年期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是高于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但自1989年起,我国城乡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现持续攀升态势,而与此同时,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1年,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达60.0%,而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仅有16.0%,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公共财政在卫生筹资领域的责任弱化有关(顾昕,2010)。

图3-2 1978—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与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一览
资料来源:由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