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医疗健康服务业(以下简称“医”)与生物医药产业(以下简称“药”)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两个子系统,在产业链条上存在着上下游关系,两者的协同发展对促进居民健康、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医”“药”协同发展的议题由来已久。从产业层面看,学者们纷纷从产业共生、对接、融合等多个角度试图阐释“医”“药”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运行机理;从产业生态圈层看,“医”“药”在长期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由核心层、支撑层、载体层、监管层构成的产业生态圈层体系;从产业主体层面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医”“药”各自的产业生态圈层内部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司其职的行动者,如研究型医院、创新型药械企业、健康保险机构、健康信息管理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各级各类监管部门等。因此,积极发掘“医”“药”之间在产业、产业生态圈层、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发展动因与机理,有利于推动“医”“药”协同发展这一议题的研究。
本书以推动“医”“药”协同发展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医”“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产业生态圈层体系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分别对“医”“药”核心层、支撑层、载体层、监管层内相关行动者特征、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医”“药”之间在产品采购/销售与价值流动、培训与交流、信息交换与反馈、研发合作等四个层次上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进行了探究,发现研究型医院与创新型药械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不足是制约我国“医”“药”协同发展的重要阻碍。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现象概念化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旨在促进“医”“药”协同发展的“双元—多极”医药创新协同网络模型,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政策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医”“药”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以及政策建议。
遵循以上研究思路,本书共包括9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对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研究要点,对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评述。同时,还概述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
“第2章‘医’‘药’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全书逻辑架构脉络的起点。在对研究型医院、创新型药械企业、“医”“药”协同发展等概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协同、产业生态、行动者网络、资源依赖等理论,从而为本书构建由核心层、支撑层、载体层、监管层构成的“医”“药”产业生态圈层体系分析框架以及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3章我国‘医’‘药’发展历程分析”旨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发展历程,从而对“医”“药”协同发展进程做到心中有数。
“第4章产业生态圈层体系下的‘医’‘药’相关行动者分析”以产业生态圈层体系为基本分析框架,对“医”“药”核心层、支撑层、载体层、监管层的功能定位、各产业生态圈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生态圈层内的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第5章当前‘医’‘药’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根源分析”着重对“医”“药”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梳理,并尝试挖掘分析导致“医”“药”协同发展困境的根源。
“第6章促进‘医’‘药’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主要对国内外“医”“药”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在国外经验方面,主要对长木医学区、凯撒医疗集团、英国癌症医药基金、Florence等打造“医”“药”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健康保险机构触发“医”“药”协作创新、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推动新药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增进医药主体间互信等举措加以关注;在国内经验方面,主要借鉴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医疗”)、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康德”)、高博医疗集团等通过市场内部化破除“医”“药”协同发展壁垒、积极打造创新合作网络、以研发外包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以金融资本驱动“医”“药”深度协同发展等做法,从而为后续“医”“药”协同发展理论概念模型设计与政策供给提供了启发。
“第7章产业生态下的‘双元—多极’医药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是本书为促进“医”“药”协同发展而构建的理论概念模型,主要探讨了该模型的构建思路、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等。
“第8章‘双元—多极’医药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地区实践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将上海“医”“药”协同发展实践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可行性以及资料来源可靠性的基础上,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政策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双元—多极”医药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
“第9章促进‘医’‘药’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医”“药”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
在全书成稿的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王晓静、郭傲、仇厚峰同学对全书进行了通览并提出了有益的修改建议,还在文献综述的资料准备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康佳明同学为“医”“药”产业生态圈层关系图制作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的探索贡献了心血;何月、刘洒洒同学对参考文献的出处进行了一一核对,刘洒洒同学还承担了索引的整理工作;张倩、包晗同学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补充和校对。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邱明丰研究员及其团队为本书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术语校准及部分数据提供给予了大力支持。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与护理学院双学位在读学生暨上海则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loud.SOP)创始人邱玉娇女士在区块链对“医”“药”协同发展上给出了专业意见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你们的劳动和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
此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提文静老师倾力奉献!感谢我们的朋友、同事、家人的鼎力支持!同时,还要对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引用、参考的国内外文献作者以及在长期调研中给予过支持的专家和学者们,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