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的生发性
人是现实生活、现实环境中的存在,并不是超越时空的存在。人是现实的存在,一方面指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规定着人的存在:“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注21人创造了现实,也创造了现实的人,人通过现实来展示其客观规定性。现实既磨炼着人的文化心理、能力、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内在的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程度。现实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定的对象、手段、条件等,同时人的行为活动需要符合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说虽然人是现实的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随时随地受到现实的制约。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作为现实的存在,人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人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不会局限于他所受到的限制,人是有一定激情和追求的存在。人在适应社会存在、安于现实的同时,总会有突破现实、改造现实的冲动,但是人并不是毫无约束、随心所欲地改造现实。“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注22人改造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所以人对现实的改造也是建立在一定现实的基础上,遵循一定规律来解决问题的。人的价值观念是具有超前性的,所以他们对于现实的改造实践也会具有超前性特点,思维活跃、敏锐的人通常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并不是先验产物,而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萌芽状态或成熟状态的矛盾产物,是这些产物在人的观念中的反映。人的思想尽管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超越现实,毫无边际地冥思和幻想,但这些也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虽然人在不断超越现实,进行各种超越现实的实践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行动都不能脱离现实,因为这些活动自身就是一种现实活动。人的能动性立足于现实,并对现实起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性的主观积极性。所以说,人是能动的人,也是现实的人。只有遵循一定的自觉性,现实的人才是真正具有能动性的人。
这样的能动性表现在人之方方面面,可以说能动性即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部分。人身上所尚未发展的自然力是能动的,这种自然力是可以被唤醒的。就如小树苗、花种这些有机体一般,它们的小胚芽也会逐渐生长,不过仅仅是“身体”的增长,而人的这种自然力不仅可以长身体,而且还能“长经验”“长心灵”“长精神”。正因为人的这种独特性,这种自然力是可以通过自身生长和外界指引的共同作用下,健康、全面地增长。马克思在说到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并“作为天赋和才能”存在于人身上时指出,这些力量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的。注23人的那种存在,那种潜在,是能动的,作为一种欲望,它能唤醒人内部待发展的存在,激起人对于外界感知和未知事物的渴望。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注24既然人的本性是求知,那么它就有一种内在的潜能,对未知事物的渴望与追逐,更好地说明了这种自然力是能动的。卡西尔指出,“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注25本质上,人并不是被外界的变化而影响,而是因为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对自身有价值的事物出现,才会能动地发生变化。教育就是有价值的事物,可以为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可能。
由于人身上的这种自然力的能动性,作为能激发人对价值追求的渴望而存在的教育,必然也是能动的。这揭示了教育的必要性。人具有可成为人的一切的可能,然而,“假若要形成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虽然“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去取得的”注26。这就是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
人的自身需要依靠现实来满足,作为主体,人具有反馈式增长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27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现实不可能一直满足人的这种需要,所以说人也会不满于现实,并批判现实,甚至抨击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便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力求改变现实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人便会积极劳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去创造更加丰富的需要对象。人也会因为社会的不公平或者是社会关系中不合理的部分,勇敢地投入到变革社会关系的斗争之中。无论对需要对象的创造或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人不满足于现实并力图改造现实的活动。注28
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人自身,人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进而对未来提出一定的规划,以达到自我发展的理想状态——超越自我。现实自我是有社会现实规定性的自我,而理想自我是获得理想社会规定性的自我。注29所以,人在实践上对现实自我的超越必然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必然导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人与现实的矛盾的集中表现。注30理想的产生正是来源于现实。现实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动力,但同时又给人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和阻力。所以说,人改造现实,离不开现实为其设定的条件,人改造现实同样需要排除现实所设置的各种障碍和阻力,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从而更好地创造更为理想的自我和社会。总之,“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31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以主体的姿态来处置和解决现实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审视社会现实,解决各种矛盾,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这个过程,人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改变,同时也完成了新的现实和新的人的创造。可以说,对于“人是什么”的千古追问,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有资格与可能给出答案。
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最根本的特性,它最终地划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其他一切类特性存在的基础。”注32
正如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顺应自然而活着,而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人要有自己的意识,才能激发内在的自然力去达到更高的精神世界。因此,作为人类,我们有作为生物个体的内在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当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我们应思考着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升华,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有的意识反应。
人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人首先作为人存在着,本身有潜在的、未发展的自然力,并且这种自然力是能动的。人的生物学生长伴随着经验、心灵与精神的生长,人的意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与实践,这种意识也是可以发展的。人之伊始即有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现象,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指导人更好地成长为人,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凌乱性、自发性和盲目性。
由是观之,人的未完成性、存在性和生发性,既是人的生长存续与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教育区别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的本能的根本特征。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特殊性,我们虽然探索和掌握了人身心发展的一些规律,但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这种规律来训练、改造甚至是控制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主体能动的发展,我们人类对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控制并不是完全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正是由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是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客体中介完成的。这种关系是不能仅仅通过某些规则来协调和控制的,在这一方面,伦理规范占据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人的生长发展并不像自然界的普通的发展变化,而人的教育活动更是与人改造大自然的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综上所述,人的生长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自然界一般发展变化上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的生长发展有其特殊性,只有保证其特殊性,人的教育才能避免成为训练动物的机械运动,避免成为改造自然的一般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