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0万辆的新起点
在庆祝奥迪销量200万辆欢乐时刻的同时,一汽和奥迪的中外股东为奥迪在中国的更大发展谋划了清晰的未来。
2013年是一汽携手奥迪整整25周年,这对于一汽和奥迪乃至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都是“里程碑”。1990年一汽老厂长耿昭杰与时任大众汽车董事长的哈恩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生产协议的时候,几乎可以断定没有人能想到奥迪会在中国实现200万辆的保有量。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双方携手25周年暨销售200万辆的庆生地点,不是在长春,而是在距离长春3000km之外的佛山举行。佛山是长春工厂产能饱和之后,一汽-大众投资兴建的第二座奥迪工厂,全新奥迪A3三厢/两厢在佛山生产。
200万辆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别说是200万辆奥迪,就是200万辆捷达也已经足够令人惊讶了,更何况一辆奥迪的售价可抵数辆捷达。惊讶还在于,实现第一个销售100万辆,奥迪在中国用了长达22年,而第二个100万辆,仅仅用了两年零9个月,数字在折射奥迪自身神速增长的背后,也将宝马和奔驰两位老大哥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宝马在中国市场保有量相对较多,也才110万辆左右。尽管奔驰和宝马不太愿意把奥迪当作豪华车看待,但是在中国市场奥迪是绝对的豪华车的领导者。
宝马和奔驰为什么追不上奥迪的脚步?把原因仅仅归结为奥迪来华时间最早是片面和不公平的。奥迪在华成功的DNA是“全价值链的本土化模式。”例如,奥迪A6L针对中国人的需求进行了车身的加长,而当主要的竞争对手也效仿简单的车身加长时,奥迪却在汽车的舒适性、实用性等内涵上领先了,如根据中国人的身体特性量身定制的座椅,有的配置甚至具备按摩功能,就连在车上能够满足商务人士需求的220V充电插座装备都有体现。从这点上来说,奥迪是从骨子里琢磨透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嗜好。
时任一汽-大众总经理的张丕杰说,200万辆已成为辉煌的句号,奥迪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深耕细作“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一汽和奥迪合作前20年,关注的是增速以及增量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机会、GDP、税收等。一汽奥迪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关注环保、更加关注节能、更加关注体系能力建设,这种和以往不同的关注点将进一步丰富“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的内涵。例如,佛山工厂是国家唯一一个三星级的“绿色环保工厂”,所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将来靠太阳能发电可以为这个工厂提供近10%的供电。第三代发动机与现有的车型相比,整车油耗至少可以降低18%。
对于整个产业的拉动关注。一汽-大众将集成所掌握的技术来支援本土供应商的发展能力。如为一汽-大众配套的本土供应商有500多家,为一汽-大众奥迪配套的纯中资供应商有180家,其中的60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已经进入奥迪的全球采购体系。
庆典仪式后的小范围交流会上,当问及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对过去25年中奥迪在中国有哪些遗憾时,施泰德坚定地说:“NO,没有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