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体系的演变
利比亚的教育起步于奥斯曼帝国时期,形成于意大利殖民时期,动荡于英法管理时期,型塑于赛努西君主制政权时期,发展于卡扎菲执政时期。
第一阶段:奥斯曼帝国时期利比亚的精英教育体系。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利比亚,统治者并不关心教育,这种状况在19世纪后期逐渐改变。起初,教育被宗教势力所垄断,老百姓接受教育必须到古兰经学校等宗教场所。这些宗教机构大都位于独立的地方社区,讲授阿拉伯语、古兰经、伊斯兰教法和圣训,教育主要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宗教诉求。奥斯曼帝国时期,利比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限,女性由于受性别歧视缺乏受教育的机会。19世纪最后10年,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向利比亚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创办了四类学校。一是小学。利比亚的小学主要由私人创办,学制为三年,办学地址在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课程包括:阿拉伯语、土耳其语、伊斯兰教、土耳其历史、地理和数学等。二是成人学校(mature school)。学制三年,招收完成小学学业的生员,入学年龄为11—14/15岁。学校分为军事和民事两类,由土耳其教师讲授科学课程。奥斯曼帝国在利比亚成立了5所成人学校,地点分别在的黎波里、班加西、胡姆斯、德尔纳和费赞。的黎波里还专门成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三是预科学校(preparatory school)。相当于中学阶段,学制四年,学生学习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和法语。土耳其语为主要语言。四是技术学校,如1898年创办的艺术与工业学校,1909年创办的农业学校,二者都位于的黎波里。此外,奥斯曼帝国于20世纪初还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成立了一些师资培训学校,学制两年。
奥斯曼帝国在小学、成人、预科和技术学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利比亚学生要接受高层次教育就必须到埃及的艾资哈尔清真寺,突尼斯的宰图纳(al-Zaituna)清真寺求学。但由于巨额学费,只有富家子弟才有上学的机会。学校主要向学生灌输忠于奥斯曼帝国的思想,目的是长久维持帝国霸权,培养政治精英。奥斯曼政府鼓励利比亚人到军事院校学习。
第二阶段:意大利占领时期的“意大利化”教育体系。
意大利占领时期,利比亚的学校数量增加。这些学校讲授意大利语,在学生中传播意大利政治文化。这也是其对利比亚“意大利化”(Italian)殖民项目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效忠意大利政府的“顺民”。塞勒姆·哈贾吉(Salem Hajjaji)在其《新利比亚》一书中指出,意大利历史、语言和文化成为学校必修课,如果阿拉伯语不及格,意大利语及格就可以拿到学分。反之,则不可以。23意大利在利比亚成立卫生学校、小学、中学和技术学校。意大利成立了阿拉伯学校,目标有二:一是吸引阿拉伯学生学习意大利文化;二是让意大利学生学习阿拉伯语,从而为有效控制利比亚创造条件。学校课本主要宣扬意大利对利比亚民众的保护、尊重以及古罗马统治时期利比亚的繁荣状况,从而暗示意大利殖民利比亚的历史继承与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利比亚民众反对“意大利化”教育政策。利比亚人采取的措施:一是由于担心小孩丧失伊斯兰信仰、传统和文化,拒绝让孩子上学;二是坚决抵抗,许多人为此被意大利人杀死;三是出资成立古兰经学校,保留并继承伊斯兰传统。
第三阶段:英法管理时期的不稳定教育体系。
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被推翻,英国占领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法国占领费赞。此时,利比亚各地区实行不同的教育体系。法国占领的费赞地区采取法国在突尼斯的教育政策,而昔兰尼加采用埃及的课本。的黎波里地区起初采用英国委任统治下巴勒斯坦的教育政策,由于利比亚人反对,也采用埃及的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利比亚又开办了一些学校。由于民众接受知识的渴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关闭的学校重新开放。英国人非常重视世俗教育和成立职业学校,为利比亚培养技术人才。英国人从其他阿拉伯国家引进教师,利比亚青年人开始接受阿拉伯民族主义和阿拉伯民族认同等较前沿的思想观念。利比亚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1950年,利比亚成立女子师范学校。女教师数量也快速增加。
第四阶段:赛努西王朝时期利比亚教育初具规模。
尽管在奥斯曼帝国、意大利殖民以及英法占领时期,利比亚教育有所发展,但独立之初,教育事业仍十分落后。除了几所中学外,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赛努西王朝时期,利比亚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需要接受教育者数量庞大。1954年的利比亚官方人口普查显示,81.1%的利比亚人是文盲。驻利比亚的联合国官员艾德里安·佩尔特(Adrian Pelt)在1951年的提交给联合国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利比亚“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超过10万”。到1953年,的黎波里塔尼亚省约40%的学生都接受教育。20世纪50年代后,利比亚教育的发展步伐逐渐放慢。数据显示,6—14岁的学龄儿童有268086人,而入学人数仅144511人。学生的复读率较高,辍学现象十分普遍,女孩的辍学率比男孩更高。24到1961年,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为13.1万。251969年“九月革命”爆发时,利比亚全国200万人口中受教育者只有29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4.5%。26
二是师资缺乏与教师“埃及化”。的黎波里塔尼亚仅800名教师,200名教师接受过正式的师资培训,其余的仅接受过1—2年的教育。1964—1969年间,中小学教师需求量分别为291名和4484名,而师资培训学校仅能培训1844名,占需求量的39%。27利比亚人只好向埃及等国家聘请师资,课本也是使用埃及的。其结果是埃及教师宣传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等政治意识形态在利比亚学生中扎下了根。正如摩赫拉比(El-Mogherbi)所说:“课本中根本没有塑造一种利比亚认同和民族主义情感,而是充满了阿拉伯历史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呼吁阿拉伯民族统一,反对帝国主义”。28课本内容突出宣传阿拉伯人的优秀、阿拉伯民族的杰出,阿拉伯帝国历史的辉煌,弱化利比亚国家观念。埃及化的教育体系为利比亚培养了一批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推翻赛努西王朝的中流砥柱。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据1965年的黎波里公立学校提供的数据显示,利比亚小学十分拥挤,1年级一个教室容纳87个女生,6年级一个教室容纳66个男生。仅在1969/1970—1975年,62所新建学校就需要修建1740间教室。29
赛努西王朝时期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是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的发展。1952年,赛努西王朝颁布利比亚教育法,规定各省负责教育的具体实施,人人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学生必须学习阿拉伯语。1958年,利比亚颁布免费教育法,要求私立学校都必须处于教育部的监管之下。
二是高等教育初具规模。独立之初,利比亚仅有14人拥有大学学位。1957年,利比亚成立两个高等研究院:即班加西商业和经济学院和的黎波里科学学院。196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利比亚成立高等工学院。1962年,班加西成立法学院。贝达(Beida)的杰格布卜(Jaghboub)大学设立讲座教授。尽管如此,利比亚高技能专业领域,特别是油气行业的人才仍十分缺乏。1964—1969年,利比亚国有和私人部门缺乏21998名油气行业毕业生,仅利比亚政府就需要1760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专门人员。1965年,利比亚332名医生中有316名是外国人。30
三是财政投入、学生入学率增加,文盲率下降。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利比亚日出口原油300万桶,石油收入的增加使得国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例如,1967/1968年利比亚财政预算1.01亿利比亚镑,其中拨付教育费用2081.2万利比亚镑,占总预算的2.06%。学校人数成倍增加。1960—1968年间,利比亚有学生25万人,有1000所公立和私立学校。1964年,利比亚人口普查显示,仅0.13%的利比亚学生顺利毕业。男子文盲率从1954年的72%,降到1964年的59.6%,女性文盲仍有95%。31
第五阶段:卡扎菲时期利比亚教育的快速发展。
1969年上台的卡扎菲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1977年利比亚宪法规定教育的目标为:维护阿拉伯利比亚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加强民族意识,适应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推进利比亚的现代化大业。为此,利比亚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支持教育事业。
第一,从制度和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1975年利比亚颁布教育法,要求6—15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初等教育。全体利比亚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制度上提供保障的同时,利比亚革命政府还利用石油美元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财政保证。1999年由于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制裁,再加上国际油价飞升,利比亚加大教育投入。2000年和2002年,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的20%,2004年,又降到16.8%。32
第二,大力推进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革命政府成立初期,利比亚中学和大学生人数较少,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4.9%。随后,利比亚加大中学和大学的建设力度。20世纪80年代初,初高中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1%和4.9%,小学生占学生总数降到67%,师范学院和大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7%和1.99%。女学生规模明显增加。1974—1975年,利比亚女学生数量增加到4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5%,而前5年,女学生为8.9万人,为学生总数的30%。1979—1980年,利比亚有4800名女大学生,而前十年仅400名女大学生。33利比亚师生比率也是教育投入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从1969年到2000年,基础教育的师生比率从25%减少到10.2%,初中教育师生比率从9.2%减少到5.9%。
第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卡扎菲革命政府建立之初,全国各行业百废待兴,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了政权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革命政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成人教育。1987—1988年,高中技校学生增加到2.71万人,而前8年,利比亚全国技术学校学生仅1975人。革命政府重视开展成人教育,在全国建立培训中心和夜校,对成年人进行专业和技术培训。革命政府的扫盲工作也成效显著。据1992年统计,利比亚成人识字率已经达到66.5%。34到2004年,利比亚文盲率为12.6%,大多数是年岁较大的老人。利比亚年轻人的识字率较高,男女识字比率并没有多大差距。据2000—2004年的数据显示,利比亚15—24岁青年人的识字率达到99.8%,35高于阿曼、约旦和巴林。
第四,加强师资培训。学生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利比亚教育部门加强了师资培训。1995年,成立师资培训机构。主要有如下目标。一是培养教师个性,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科学水平、教育水准和专业能力。二是培养基础教育的各专业学生。三是采取选择性的方式接受这些机构的教师和学生。四是给这些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和文化培训。五是定期为工作期间的教师提供培训。因此,利比亚的师资培训机构迅速扩大。1998—1999年间就有44所,招收学生25518人,包括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