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搅得一地鸡毛
朱高煦洒脱地转身,迈着决然且坚定的步伐扬长而去,那决绝的背影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果敢与不羁,只留下一群呆若木鸡、茫然失措的众人。
瞬间,御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极为怪异,好似被一层浓稠至极、几乎无法化开的阴霾紧紧包裹。凝重、压抑、沉闷等种种负面情绪相互交织缠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令人几近窒息的无形牢笼之中。
朱棣那原本威严庄重的面容此刻阴沉得犹如即将爆发的可怕雷雨云,浓黑的双眉紧紧拧作一团,眼中喷射而出的怒火仿佛能够将世间的一切瞬间焚烧成灰。他内心对黄淮等人的不满恰似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狂暴洪流,在其胸腔之中疯狂地激荡冲撞。
他满心愤懑地思忖着,平日里那些人总是高声呼喊着为君分忧的口号,可自己无所作为也就罢了,老二好不容易折腾出了些许成果,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竟然还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攻讦指责!
在朱棣的心中,仅仅凭借着区区几个监生的资格,便能换取如此巨额的财富,无论怎么盘算,这都无疑是一桩极其划算的买卖!
夏元吉眼见气氛尴尬到了极点,连忙试图转移话题。他神色凝重,语气中饱含着深深的忧虑说道:“皇上,郑和从海外带回了数量众多的藩国贡使,他们的吃穿用度统统都要由朝廷来承担。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长此以往下去,这究竟得耗费多少银钱啊?”
朱棣听了,无奈地苦笑一声,那笑容中充斥着无尽的无奈与沧桑,“瞎算盘啊瞎算盘,你呀,仅仅只是看到了眼前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账,却全然没有算清楚背后那关乎国家重大方略的大账。”
“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是何等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这乃是我大明王朝的无上荣耀,是国威的有力彰显!”
“这些番人一旦归国,他们便会成为朕的使者,将我大明的文明与强盛传播至天涯海角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都能够清楚地知晓我大明的辉煌与伟大!”
夏元吉听了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那紧锁的眉头不但没有丝毫舒展的迹象,反而拧得更加紧凑了。他忧心忡忡地说道:“皇上,微臣实在是难以认同。即便如此传扬出去又能怎样呢?日子终究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去过啊。”
“且看当下,河南正遭受着旱灾的无情肆虐,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山东也是旱灾连连,土地干裂,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福建更是被倭患所侵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还有那营建顺天,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北伐南征,战士们浴血奋战,军饷粮草的需求巨大无比;疏浚大运河,工程浩大,资金投入如同无底深渊;编纂《永乐大典》,知识的传承固然至关重要,可这背后所需要的花费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再加上郑和下西洋,远航的船队开支巨大,犹如流水一般……”
“国家一年的税收也就仅仅只有三千多万两,算上盐铁矿产等所有的收入,也不过七千多万两而已。可仅仅只是《永乐大典》这一项,就要拨款一千五百万两;顺天的营建又要花费一千多万两;大运河的疏浚同样拿走了一千多万两……”
“六部百司都眼巴巴地朝着户部伸手索要钱财,臣身为这户部尚书,真恨不得将一枚铜钱掰成两半,甚至是四半来花费,皇上您让臣如何应对这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艰难局面?难道……”
朱棣听到此处,怒不可遏,双目圆睁,那愤怒的眼神仿佛能够喷出熊熊烈火,“行了行了,又是这番老生常谈,你又开始没完没了地抱怨不休了。”
“朕难道还不清楚国库的艰难处境吗?朕这不是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办法来填补这巨大的空虚亏空吗?结果汉王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做出了些许贡献,他们一个个不知好歹地跳出来百般指责,那你们倒是说说看,现在究竟应该如何是好?”
绕来绕去说了一大圈,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最初的那个关键问题。
但夏元吉等人前几天对此束手无策,现在依旧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能够妥善解决的有效良策。
在这万般无奈的艰难境地下,郑和再次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朝廷以官价收购一半的番货,然后将其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以谋取利润;而另外一半番货,则允许番商自行进行售卖。
朱棣本就心中积压着满满的怒气,听了这番话,索性心一横,决定继续执行番货折俸这个法子。
“从这个月开始,全国所有的官员都不必再去国库领取俸禄,朕就用郑和带回来的番货,折合你们的俸银!”
“番货折俸,为君分忧,此事就这么定了,不容更改!”
杨士奇等人听闻此言,个个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无奈、震惊与忧虑。夏元吉张了张嘴,急切地想要进行劝阻,却被朱棣不耐烦地摆手打断。
“朕意已决,无需多言,都退下吧!”
……
汉王府。
朱高煦刚迈进大门,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歇歇脚,便急匆匆地唤来了周忱与裘广德二人。
“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故,此次的品鉴会恐怕需要延迟几日才能够举行。”
周忱听了这话,顿时愣住了,满脸的困惑与迷茫,实在是弄不明白这位汉王殿下的真实意图。就在方才,他也在御书房内,亲眼目睹了黄淮等大臣对汉王毫不留情的弹劾,指责其行事肆意妄为、毫无章法。而后,汉王负气决然离去,他也识趣地默默退走。
事情都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糟糕透顶的地步,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汉王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底气,还如此坚定不移地坚信能够继续举行品鉴会?
裘广德不明就里,一听这话,顿时急得面红耳赤,眼睛瞪得溜圆。
“王爷,那些富商巨贾们可是在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地筹措银两啊,现在突然说要暂停品鉴会,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要知道,自己等人没日没夜地辛苦忙碌了整整一日一夜,眼看着即将大功告成,收获满满的丰硕成果,可谁能料到竟然会出现这样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裘广德的心里就像被千万根钢针深深扎刺着一般难受痛苦。
朱高煦倒是显得不慌不忙,轻轻抿了一口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茶水,脸上露出一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微笑,有条不紊地安排道:“莫要着急,精彩绝伦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呢。”
“老裘,你速速去告知那些富商巨贾们,让他们不要停歇,继续准备充足的银两,继续有条不紊地调运丝绸、茶叶等各类货物。品鉴会虽然会延迟几日,但最终一定会照常举行。”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在这之前,他们任何人都不得私自买卖任何番货,否则将被剥夺品鉴会的参会资格,本王日后也定会跟他们秋后算账,绝不姑息纵容!”
此话一出,周忱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王爷,您这究竟是打的什么如意算盘啊?”
“那些大臣百般阻挠,不让我们顺利举办品鉴会,依我看,朝廷眼下要想将番货变现,无非就是番货折俸与官价买卖这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了。”
朱高煦冷哼一声,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一顾与嘲讽鄙夷,“黄淮这些自以为是的蠢货,胆敢弹劾本王肆意妄为,那本王还就非要恣意妄为一回,让他们好好尝尝苦头,才能让他们清醒清醒,明白到底谁对谁错!”
“老裘,你把这些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就说朝中有位重臣因为捐监资格的问题,从中作梗,迫使本王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品鉴会。但只要他们能够团结一心,联合起来抵制,不出三日,品鉴会就能够照常举行,让他们务必继续全力以赴地筹措银两。”
“恂如,你立刻动身赶去娄江南馆,告诉那些番商,由于内部出现了叛徒,导致交易不得不中止,从今往后,番货由他们自行售卖。”
“另外,你可以适当地向他们透露一部分之前的交易额,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参加品鉴会能够带来多么巨大的好处!”
二人听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连连点头称是,随后便领命匆匆离去。
他们二人为了这场品鉴会,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满心期待着能够借此机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可谁能想到,仅仅因为黄淮的一句话,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瞬间化为乌有,这怎能不让他们怒火中烧、愤恨难平?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地传播开来。一众富商巨贾们得知此事后,顿时怒发冲冠,火冒三丈。
他们为了那珍贵无比的捐监资格,正在四处奔走,呼朋唤友,想尽一切办法全力筹措银两。可如今的结果却是,因为黄淮的一句话,所有的努力和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番货那原本触手可及的丰厚利润没了,儿子那充满希望的锦绣前程也随之破灭!
你黄淮自命清高,你黄淮自以为了不起,可别忘了,你儿子黄采不也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走后门进的国子监吗?
大家其实都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高尚,你在这里装什么正人君子,耀武扬威?
富商巨贾们心中的怒火燃烧得越来越旺,几乎要将他们的理智完全吞噬。他们毫不犹豫地当即同意了汉王的抵制计划。
虽说买卖番货能够获取十分可观的利润,但他们这些家财万贯的主儿,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不蒸馒头争口气!
你黄淮不是看不起我们这些被你视为卑贱的商贾吗?
那好,这些番货就让你们自己去折腾买卖吧!
……
娄江南馆。
周忱先是按照详细的区域名单,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地向这些来自小国的番商们描述了那些番货原本能够拍出何等令人咋舌、惊叹不已的天价。
然而,正当他们沉浸在即将获得巨额财富的美梦中,兴奋得不能自已时,这周忱却突然满脸惋惜、无可奈何地开口宣布交易中止。
只因为朝中有人上谏弹劾,汉王殿下不得不忍痛取消了品鉴会,之前所有的约定和安排全部作废,从今往后,番货由他们自行售卖。
闻听此言,一众番商们顿时暴跳如雷,愤怒到了极点。
明明通过品鉴会,他们能够轻轻松松地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且自己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心思,这原本是多么完美的合作方式啊!
可结果现在,品鉴会说取消就取消,让他们自己去老老实实、辛辛苦苦地售卖,这不是故意给他们出难题,存心坑害他们吗?
朝廷给出的官价与市场价相比,简直是低得可怜,与之前预期的拍卖价更是相差甚远。番商们自然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这样不公平的待遇,纷纷火急火燎地向本国的来使汇报情况,坚决拒绝将番货卖给大明朝廷。
但比他们更加愤怒、更加焦头烂额的,却是黄淮、杨士奇等朝廷的命官们。
番货的买卖本身他们或许并不怎么关心,但是皇上决定将番货折俸发放,这可真是给他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几乎要了他们的命。
每个晚上,家里那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都眼巴巴地等着俸禄来填饱肚子。
现在倒好,俸禄没了,变成了一堆不知如何处理的番货。
他们这些自命为清流雅士的文臣,一向极其爱惜自己的名声和声誉,又怎么能拉得下脸,拿着这些番货去市场上公开叫卖呢?
一时间,怨声载道,愤怒的情绪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全都因为郑和带回来的那些西洋番货,将整个大明朝搅得鸡犬不宁,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