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武术天下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袍哥社团中的著名武术家

尹昌衡、彭光烈及麻乡约

袍哥空前绝后的历史大辉煌

1911年11月26日,成都老皇城中举行四川独立大典。城门外竖起两杆大旗,上书“军政府”三个大字。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四处张贴告示,上写“大汉已兴,大清已亡”。

声名显赫的同志军头领广汉的侯橘园、侯国治,新津的侯宝斋,温江县的吴庆照(“吴二大王”),崇庆的孙泽霈,灌县的张捷先,大邑县的女壮士王三大娘,雅安的罗子舟、张德三,华阳的秦省三等人率领各路英雄好汉,浩浩荡荡陆续进入省城庆贺。

各州县来的同志军(袍哥),由大清王朝的非法组织一步登天,变为功臣了。引自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下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1994,第2098—2099页。

来自广汉的袍哥侯少煊回忆:“这时广汉向阳场的大袍哥张明之、邓水文两人统率几百人的队伍,人人带红花、缠套头、腰悬各式刀剑;还携带明火枪、马炮等等,扬威耀武地开到成都……这时袍哥真是红极一时,被称为‘点点红’,即是说,只要你有‘点点’(即加入了哥老会)就走运了,又称为‘袍哥翻身’……”侯少煊:《广汉“匪世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社会民情编·第二十卷·社会民情》,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43页。

每天早上,袍哥好汉开始操练功夫,捧列刀枪剑戟,各自执兵刃恣意乱舞、寒光闪闪。到了晚上,众袍哥好汉喝大碗酒、吃大块肉,说些“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怄气”之类的江湖豪言壮语。杯盘狼藉后,多半掷色子、打牌九,吆五喝六深夜不息。参见杨开甲《成都光复》:“于是都督府门外有众博者焉,呼卢喝雉,声洋溢,而弗能问也。”载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下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1994,第2073页。“尤其公开赌博,旁若无人。军政府门前,便有赌摊一百余处。”黄遂生:《同盟会在四川的活动》,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三),中华书局,1962,第137页。

图4-5 1911年成都的庙宇成为袍哥“码头”,罗列刀枪剑戟悬挂各种旗幡

这时的成都热闹至极,如同赶大集一般。城内军、学、工、商的袍哥界每日必数次集会。大小街巷中的茶铺里,一面面大旗迎风飘扬,上书“某某路同志军”,刀光剑影一片,江湖黑话满天飞。富贵士绅、官宦如果想保身家,就要争着出钱“嗨袍哥”。

1911年12月8日成都兵变发生后,四川军政府重起炉灶,尹昌衡尹昌衡(1884—1953),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曾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教习。取代蒲殿俊成为都督,他公开号召在各街成立袍哥“公口”(码头)。成都的大汉四川军政府被当时人攻击为“袍哥政府”。以当时形势,军政府不得不利用哥老会。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江湖群氓,又显得十分棘手。尹昌衡决定假戏真唱,他在军政府门口挂上“大汉公”招牌,自封为“总舵把子”。这样尹昌衡就具有两重身份:既是军政府首脑,又是四川哥老会总头目。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义气”

喧嚣声中,哥老会首领才接受了他的指挥。

尹昌衡天天到成都各街“茶社”的码头拜客。各码头在街头焚香以迎,为尹“挂红”进酒。袍哥码头越来越多,尹昌衡只好把这些红纱、红绸、红布从身上脱置左右战马上,竟然五匹马也堆不完。他每出去一次,必披一身红纱、红绸、红布回来,堆在床上之后便又去拜“茶社”码头,如此往返“拜客披红”……王右瑜:《大汉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79,第98页。

凭借大汉四川军政府,袍哥在这一时期迎来了空前绝后的历史大辉煌。赖以显示武勇的袍哥武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图4-6 1911年前后的袍哥民团武装(摄影:清朝末年德国驻成都领事魏司)

尹昌衡、彭光烈破解成都同志军编遣难题

见此情景,四川各路主要袍哥头领都伸手要官帽,都要把袍哥队伍变成正规军队。尹昌衡对他们说“无粮饷”,这些英雄好汉闻之大怒,立刻翻脸,要拉起兄弟们舞刀弄棒,向尹都督示威。经过十多天的反复宴谈,无数次的吵吵闹闹,最终吴庆熙、孙泽霈、罗子舟、刘丽生、侯国治、彭泽等人皆选为校尉,令他们各统一千五百人或两千人,分巡各州县。彭大钧、李绍伊、陈和尚不听命,尹昌衡骤下毒手,派兵砍了这三个头领的脑壳……如此四川局势才略显安定。参见曹亚伯:《革命真史·正编上 辛亥风云现场实录》,“(袍哥)皆欲得官爵……彭大均、李绍伊、陈和尚枭桀不受命,击斩之”。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第233页。1912年2月,成渝两个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军政府,限日撤去省城各大街袍哥公口招牌,“敲锣打鼓,大摆宴席”的状况才停止。

尹昌衡令彭光烈选出各县来的同志军“健者万人”,整编为四川陆军第二师,彭光烈为师长。西路同志军统领、灌县哥老会仁字号大爷张捷先任参谋长。

彭光烈(1883—1956),生于双流县(今成都双流区)东门外彭家青杠林,其族祖为武状元彭阳春。父亲彭天鹏,清光绪乙酉(1885年)科考取武举人。受家庭影响,彭光烈自幼酷爱武术。

彭光烈于1912年被授陆军少将衔,1925年退出军界寓家成都。史料记载:“退居成都常以国术骑射自娱,被推为成都市射德会会长……与骆成骧、尹昌衡等提倡国术,促成省国术馆之建立,曾一度任馆长。”彭福商:《彭光烈的一生》,四川省双流县政协文史委编《双流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85,第9页。

图4-7 成都兵变后尹昌衡(中)、周骏(左)、杨开甲(右)登上权力宝座

尹昌衡对未编入的同志军余部,“则慰遣回籍,就地编为保安义勇军,以捍卫桑梓之用”,将川西“数十万同志军,均克日散归田里”参见王蕴滋:《同盟会与川西哥老会》,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三),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218—223页。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号称几十万的同志军纷纷“散归田里”。江湖袍哥在历史舞台上“轰轰烈烈”表演的大戏,才告闭幕。

详解麻乡约的袍哥武术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简称“麻乡约”,约创立于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到1949年结束,延续近百年。它实为近代西南物流业的开创者,在中国影响巨大。

以余家拳闻名的余发斋、余鼎山父子,都是重庆大袍哥,先后充任过麻乡约总行的骨科医生和武术教师。

相关史料记载:麻乡约是由綦江县号坊乡陈洪义创立的。相传清初湖北麻城孝感乡大批移民来川定居,每年推选人员回原籍往返带送土产信件,十分遵守信义,民众遂称之为“麻乡约”。该行脚夫“既是身强力壮的健汉,又多会武术”参见成都市政协文史学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选编·工商经济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第295页。

国民党中统少将郑蕴侠(1907—2009),是民国时期帮会中的重要人物。他曾专门调查四川袍哥及宜宾红枪会等民间会党武装。20世纪80年代,郑老先生和我同被邀请到《草莽英雄》电影摄制组,共同生活数月,我听他讲述甚多。2000年本书作者郑光路写的《最后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国内近百家刊物、报纸转载,2009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据此拍摄多集纪录片《迷徒》。

郑老先生生于重庆,曾到麻乡约信轿总行细查,随麻乡约客货运输队多次上路,所以很熟悉其中情况。

在清末民初时期,麻乡约信轿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高悬招旗。麻乡约完全靠哥老会那套江湖中人的规矩行事。

麻乡约的总头的副头、挑夫、赶马头等人的打扮,颇似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着一色青布小袖紧身,下穿兜裆叉裤,打蓝白相间的绑腿,头缠青丝帕号头,脚蹬多耳麻鞋,鞋尖上一朵大红绒花,背插单刀或背鞭剑,左右两腿各插一柄匕首。

夏天时,他们不包号头而戴顶草帽,上系红色丝带,颔下打一个大蝴蝶结。冬天披一件黑色的“一口钟”(大氅),看起来相当威武。

他们都会拳脚,精通暗器,常说:“没有几刷子,休想闯江湖,休想在血里抓饭、刀上拿钱!”颇似北五省的镖局。总头是大镖师,副头是二镖师,其余为伙计。

临行前,正副总头要到寺庙菩萨前上香,由总头亲自杀鸡,将鸡血洒上纸钱在神前焚化。当晚投宿时,鸡肉由挑夫头以上共享,鸡头则归总头以取吉利。

麻乡约每次上路驮马上百,被保镖的轿子和乘马也至少五六十。人货众多,但组织严密:每二十匹马有一个马哥头。整个马帮有总、副夫头各一人。

每二十匹马中有匹“头马”,马头戴红缨,鞍上插一面三角白牙边红旗,上绣“麻乡约”三个黑字,下面按天地玄黄另有字号。头马停,则群马止;稍有超越或者另到岔道,就要遭头马咬踢……行进中马帮在前,乘马客轿居中,各种挑子走在最后。

总头做开路先锋,副头殿后,路上全用“袍哥海底”。

如“碗”与“款起”(惹麻烦)的“款”谐音,就不能说“碗”,而必称“莲花”;喝茶的“茶”与“杀”谐音,不许说喝茶,要说“茗黄汤子”……行水路,上船后不能说“沉”字,姓陈的均呼“老烟”。开船前总头也宰牲祭江,鸡血滴上船头,才鸣锣开船。

每到场镇或码头,就按江湖礼节,总头去当地袍哥头面人物处“拜龙门”,递交麻乡约的大红片子。如果半途遇上“拖棚子下龙背”(下山抢劫)的黑道人物,总头就上前打隐语,谓之“拿上复”;还奉送烟钱酒钱以求不伤和气,留下回见面交情。

由于麻乡约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对各码头礼节周到,路过时也执礼甚恭,因而马帮不论住宿何处,到了晚间起更时分,当地各公口的执事和大小老幺,都要打上滚子灯笼,对总头进行回拜。

回拜时总头高唱回敬:“行客拜坐客,江湖好礼节。我兄弟不周不到,有失规矩,走了水、漏了糖,还望各台拜兄亮个膀子,一丈二的八尺——两丈(仰仗)给兄弟,打个好字旗!”拜见已毕,地头蛇们便敬邀正、副总头,赏光早已备好的酒宴……以上参见郑蕴侠等:《麻乡约的由来与兴衰》,载《麻城文史》第五辑,1996,第198—221页。

以上所述,实为少为人知的真实巴蜀袍哥武术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