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武术天下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术成为体育项目的前因后果

武术、体育的概念界定

你或许是武林高手,或许是体育学者,但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武术?武术是体育项目吗?你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

其实你根本用不着惭愧,因为至今也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武术专家和相关专著至今也为武术的定义(概念)各说不一,争吵得热闹。

比较权威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说: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体育大学教材中说: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参见全国武术馆教材编写组编写:《武术基础理论与基本功、基本技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第1页。

解释的重心都把武术说成一种体育项目。

如果再问一句:“什么是体育”,会让人更加糊涂。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指体育运动。”

然而,世界各国对类似“体育”的定义,也并不统一。

据资料记载,“体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而国际体育名词学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则认为:体育(physical culture)“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第351页。。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等,则做如下中国话语式解说:“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丰富生活、拼搏进取、超越自我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其实质包括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方面内容。”参见谢香道、刘贺余、刘国荣主编:《大学体育教程(第三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第3页。

体育史学者周西宽曾专门辨析“体育”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着绚丽多姿类似“体育”的人体活动。但是,中国未能形成一个可以概括所有体育活动,并且与今天的“体育”完全相当的概念或术语。关于中国“体育”一词的由来,至少有二十种不同的说法。参见赵凌河、王纯菲主编:《中国体育文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第16—17页。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体育”概念主要有两个:“体操”和“体育”,二者都是直接从日本传入我国的。

“体育”一词传入中国,稍晚于“体操”。如1902年《杭州白话报》曾连载译著《国民体育学》(日本人西川政宪原著),是最早使用“体育”一词的中国出版物。

民国初期,“体育”的使用频率远不如“体操”一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后,随着美国教育学说和体育理论传入,中国学校的“体操”课才逐渐改为“体育”课;内容由先前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改为田径、球类、徒手操、技巧运动和游戏等。

此后,“体育”这个语词才逐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参见周西宽:《体育概念古今谈》,《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2年第3期,第14—15页。

中国武术不等同于西方体育项目

武术史学者旷文楠说:“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是一枚奇葩。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种文化形态,如军事、宗教、卫生、娱乐及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健美观念等,均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第1页。

中华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曾有过不同的名称,如古代有手搏、武艺、拳棒、拳脚、相扑、角抵……近代有技击、国术、国技、功夫……

尽管这些名称在含义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蕴含了武术文化性质。这种文化围绕“武”的本质属性和内涵价值,它也存在和延伸在多种文化之中。

我始终认为,从几千年中国武术发展的脉络来看,有两个最根本特征(也可说是武术的本质):第一,外观须有“格斗搏击技术”为表现形式;第二,蕴含了中国多种传统文化及人文色彩。

中国武术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有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完整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盖的东方文化精髓,这才是至今最吸引世界各国和引人入胜的武术核心价值。

所以,当今世界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不能包容中国武术。说得更直率一点,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体育项目。

现代将武术纳入体育的原因

然而,现代为什么会将武术纳入体育范畴之中呢?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武术的实战功用大为削弱,更多的只体现在健身、表演、比赛等方面。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和各省市县国术馆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保留“蕴含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这一特征,但很多中国人也大都将其视为中国体育。

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对武术的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已逐渐被纳入国家体育部门。例如,1952年11月成立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1998年3月24日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中国武术协会只是其中一支下属机构。

所以,现代人说的“武术”,只能是“现代武术”的定义。而“现代武术”,也可称之为“体育武术”或“武术体育”,充其量只能说是中国武术在当代过程中的某种形态。就像树叶不能代表一棵树一样,百来年的体育管辖范畴内的现代武术,也绝不能代表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武术。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奇怪的是,这个道理却又鲜为人知。

近几十年来作为体育形式的武术,主要就是官方的竞技武术模式。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植根于民间,直到现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依然在民间。民间武术具有格斗、健身、医学、修性、娱乐等多方面功能,并不仅是参加比赛,获得一块奖牌。

民间武林藏龙卧虎、高手如林。假如这些高手去参加现代武术体育比赛,他们长期坚持训练的传统武术中的某些“狠招”“绝招”“毒招”,以及古朴实用的传统养生套路和功法,将在现代武术比赛种种规则之下吃大亏,甚至根本难登现代武术比赛的大雅之堂。

比如,练四川“高桩拳”的拳师,他们只讲究快捷实战,一辈子就是不练丢卡子(劈腿)、腾空跳跃,难道就说人家不会练拳?为了参加比赛,一些民间拳师就只能舍本逐末——舍弃传统特色去迎合现代武术体育比赛的规则,“削足适履”就被迫成了民间武人虽然痛苦但是又必需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我曾采访过一位广元地区专门练“蛤蟆功”的武师。他从不打套路,他的“蛤蟆功”练得很精深:四肢爬地或者下蹲,吞气蓄势,可猛然纵跃一丈开外,力道凶狠地以头及双掌袭击对手。武林内行人对此赞不绝口。

他却自卑地对我说:“去参加表演或比赛,人家说武术套路必须有‘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你趴在地上学‘癞格宝’(郑按:四川方言,即癞蛤蟆),怎么能叫武术?我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还遭人挖苦得惨,说我根本不懂武术。”

民国时期郫县犀浦镇的武林高手赖华川(人称“赖边花儿”),就擅长类似的“蜞蚂(青蛙)拳”,时蹲时跃招式怪异但尤具特色,最为宝贵。

巴蜀武术中还有很多像“高桩拳”一样,并不很讲究“弓、马、仆、虚、歇”的步型、定型的民间武术,它们动作流畅、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武术必须重视实战的技击性。但在武术比赛规则下,这些民间武艺难登体育竞赛的大雅之堂。这也是几十年来,很多优秀传统武术失传的原因之一。

武术学者马明达评论说:“多年来,官办武术出现严重脱离武术文化本位的非武术化倾向,造成传统武术岌岌可危的传承危机,这使得许多民间武术家忧虑不安……理论上的浅薄和悖谬,滋蔓已久,积重难返。”马明达:《说剑丛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