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完成了上述必不可少的程序和准备工作,评议会便根据选举规程,开始进行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院士选举。
首先,根据选举规程第四条规定,成立选举筹备委员会,以代院长朱家骅为主席,评议会秘书翁文灏及总干事萨本栋为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秘书。然后,以通信方法选出15位评议员为委员,组成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15位委员名单如下:数理组为吴有训、茅以升、吴学周、谢家荣、淩鸿勋;生物组为王家楫、罗宗洛、林可胜、汪敬熙、秉志;人文组为胡适、傅斯年、王世杰、陶孟和、李济。
1947年5月初,选举筹备委员会根据《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和《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规程》候选人资格提名规定,将《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提名表》《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规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等文件寄给全国各符合条件之学术研究机构;并按照规定于5月12日将《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会通告》交《中央日报》《大公报》《华北日报》《中兴日报》等各大报刊登,并要求连续刊载三日。
选举院士乃为中国学界历史性的大事。院士为终身名誉职,是中国最崇高之学术荣衔。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共有两条途径:一个是由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提名,还有一个是由评议员5人共同提名。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协会、中央地质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等都有提名人选。
截至1947年8月20日,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共收到来自全国29所大学、13所独立学院、10个专门学会、19所研究机关以及其他专科学校、国立编译馆、社会团体、个人等提出的院士候选人名单510人。8月27日开始,经过6次会议,反复筛选,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于10月13日确定初审提名候选人402人。正式提交10月15日召开的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审定。
根据院士选举规程规定,院士选举须经分组审查与全体评议员会议审定两个阶段。1947年10月15—17日,中央研究院召开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15日的会议,追认了院士选举规程,并公推胡适、李书华、秉志分别担任人文组、数理组、生物组的院士候选人分组审查召集人。接着,各审查小组详细审查初审合格的院士候选人名单,并拟出考评意见,提交评议会全体会议票决。各分组在初审的时候,除了考量学术成就和领导学术有功这两个标准以外,其实还有两个心照不宣的标准:凡是在抗战期间出任伪教职者不能通过,出国工作而不曾回国服务者也不能通过。曾在沦陷区的伪大学等机构担任行政职务的著名化学家赵承嘏、总干事萨本栋的兄弟著名物理学家萨本铁以及参加“伪北大”的容庚因此被剔除出候选人名单。
10月17日,评议会中有评议员认为郭沫若同情共产党,其“罪过”更大于赵、萨两人,也主张予以除名。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以郭沫若“参加内乱,与汉奸罪等”为由主张将郭沫若拿掉。这时,社会所所长陶孟和反唇相讥:“若以政府意志为标准,不如请政府指派。”当时以代理史语所所长资格与会的夏鼐(1947年6月,史语所所长傅斯年赴美治病,当时尚未归国)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乃不顾自己的列席身份,起身为郭沫若辩护说:“Member of 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学术之贡献为标准,此外只有自绝于国人之汉奸,应取消资格。至于政党关系,不应以反政府而加以删除。”史语所的李济也认为:“郭是一个在多学科有才华的学者,在考古学与古文字学领域造诣很高,虽其人没有直接参加田野考古发掘,也不属于中央研究院各所,但作为体制外的人士,我们应该给他保留一个位子。”最后会议决定以无记名方式表决,结果以13票对7票,仍将郭沫若列入人文组候选人名单。
10月17日,评议会举行大会,对各组提出的名单及考评意见进行了讨论和票决,得到评议会半数以上出席人员的选票者,方可成为正式候选人。最后,评议会通过正式的程序,确定了150人的候选人名单,其中数理组49人、生物组46人、人文组55人。这样,就完成了分组审查的第一阶段任务。
根据院士选举规程,中央研究院于11月15日在政府公报及各地报章上对候选人名单及其合格依据进行了公示,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示于1948年3月15日期满,没有收到颠覆性的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