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比较
本报告将中国与其余4个金砖国家和37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进行比较,旨在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地位,在发现整体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评价结果显示,与其他样本国家相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基础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发展水平上中国正奋起直追,发展指数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一) 基础水平有待提升,发展空间大
基于可获得的最新数据,根据国际版生态文明指数IECI 2021(International Eco-Civilization Index 2021)的评价结果,中国位居42个国家的末位,整体得分为73.06分,低于37个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85.10分)12.04分,与金砖国家平均水平(84.23分)也有很大差距,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容乐观。各国生态文明指数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 1-8 所示。
表1-8 国际版生态文明指数(IECI 2021)得分及排名情况 (单位:分)

(单位:分)(续表)

中国虽然在生态文明基础水平上不及OECD国家,也落后于金砖各国,但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在国际版生态文明发展指数IECPI 2021(International Eco-Civ-ilization Progress Index 2021)的评价结果中位居第9位,整体得分为89.15,处于第2等级,整体位于中上位置。
表1-9 国际版生态文明发展指数(IECPI 2021)得分及排名情况 (单位:分)

(单位:分)(续表)

(单位:分)(续表)

(二)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局部尚存隐忧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的划分规则,将包括中国在内的42个国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IECI 2021)和发展指数(IECPI 2021)划分为领跑型、追赶型、前滞型、后滞型和中间型五类。其中,中国属于追赶型国家。与其他样本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薄弱,水平较低,但长期持续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已有突出的成果(具体情况详见第五章)。从四个二级指标具体来看(见表1-10),我国在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两大领域进步迅速,按照基础水平和发展指数的组合被划为追赶型;生态保护领域也在稳步推进,被划为中间型;但在环境质量领域的类型为后滞型,这表明我国的环境质量不仅在基础水平上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改善速度也落于其后,建设任重而道远。
表1-1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各二级指标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指数得分、等级及类型(单位:分)

(三)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关键点
从与样本国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短板,也是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环境质量的问题既能反映出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的情况,也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情况。致力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必然要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进行约束,倒逼对更深层的结构和原因进行探究、改进和优化。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必须放弃以低环境标准和高生态代价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重塑国家产业竞争优势;以高端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实现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其次,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资源能源综合循环使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能源消耗更少、污染排放更低的绿色发展,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再次,促进公众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尤其是要加快引导绿色出行方式。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增强民众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接下来,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能力的进程中,应在保持并加快社会发展及协调程度发展速度的同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关键点,高度重视促进生态活力的提高,达到突出优势、补齐短板、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目的。同时也需借鉴吸收各国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建设的纵深发展能力,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