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从2013—2017年这个时段来看,中国环境改善步入减速阶段。结合我国近年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来看,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环境的污染。国民经济的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

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省会城市空气达标天数连年增长。虽考察时段中建设增速下降,但考虑城市化快速推进背后的多方影响因素变化急剧,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实属不易。就水体质量的改善状况而言,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优质水质河长比例连年提升。因劣质水质问题复杂,恢复治理所需周期较长,改善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

针对环境质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短板问题的状况,不仅需要推进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污染存量治理,同时需要优化污染物排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 大气污染受多方制约,需转变视角,分类施策

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碳中和的目标,给我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巨大驱动力。数据显示空气质量不仅仅由废气排放所决定,同时受到经济、城市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需统筹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控制大气污染排放。

为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需提升各类能源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做到有效控制。当下我们工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产业结构存在许多缺陷,应鼓励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在满足基础生产的前提下,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类型,采取不同的环境管控手段,才能兼顾经济增长及企业竞争力,达到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

(二) 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科学提升水体环境治理水平

对于水体环境质量改善而言,自然禀赋作为水体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应从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入手,同时在实施地下水治理的基础上,实现采补平衡。结合各省份的具体情况,应因地制宜推进水利建设工程,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防治和控制水源污染。

重视污染物排放,努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关键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城镇污染防治水平等。严格管控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建立科学的排放许可制度,使污染减少和水质改善相互关联,促进以水体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水环境管理模式。

面对水体环境质量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应综合关键变量(自然保护区面积、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作为立足点,时刻把握四个领域(协同发展、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发展态势,在生态之“体”,环境、资源为“用”中真正做到强体善用。

(三) 环境治理需立足关键变量,强健生态之“体”

环境治理需要我国各区域间协同发展,完善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耦合联动。健全完善当下生态环境类用能权的分配和交易制度,进一步提升全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建立各省间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以此促进协同治理并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福祉。

适当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发挥区域生态优势高质量发展经济。城市化发展应坚持不懈遵循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当下自然生态活力恢复进展缓慢,环境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则需要“强体善用”,摆正生态之本体地位,强健生态之体,以改善资源与环境的使用方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