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诉讼实施权配置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从群体性诉讼到诉讼实施权配置

群体性诉讼旨在改造传统民事诉讼程序以实现化繁为简的规模化纠纷解决效果,而“化繁为简”的技术无非是对众多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固有的诉讼实施权进行集合行使,具体实现路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将全体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虚拟为法人实体并由该实体代表全体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行使诉讼实施权,如英美法系集团诉讼以及大陆法系某些法域为解决群体性纠纷而临时设立的团体所提起的所谓团体诉讼;(2)将全体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的诉讼实施权通过法定赋权或者意定赋权的方式交由某个(部分)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或者特定公益团体行使,如德国司法实践中所谓的集中诉讼以及日本以消费者团体为选定人的选定人诉讼;(3)对全体实体权利义务归属主体的诉讼实施权提取最大公约数,并将共通性诉求所对应的诉讼实施权进行公益性改造,通过特别立法的形式将其赋予公益团体,为后续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奠定坚实基础并促使群体性纠纷的非讼解决;(4)通过公益诉讼部分地实现解决群体性纠纷功能,尤其是在防御型诉讼请求方面,更能彰显公益性不作为之诉和撤销之诉在解决群体性纠纷方面的规模效应。显而易见,尽管群体性诉讼存在诉讼请求金额确定和证明等其他方面的难题,但其核心主要是解决其中的诉讼实施权配置问题,将群体性诉讼界定为“为解决多数人纠纷所设计的一种当事人诉讼制度”[7]应不为过。群体性诉讼中的诉讼实施权配置,在本质上应为群体性纠纷解决中的纠纷管理权配置的下位概念,因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并不局限于诉讼机制而且群体性纠纷的非讼解决也同样存在“化繁为简”实现纠纷解决规模效应的必要性。鉴于笔者已在其他论著中对诉讼实施权和纠纷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有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以及本书的研究主体局限,本书仅对群体性纠纷解决中的诉讼实施权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但并不排斥研究结论得为纠纷管理权配置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