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地形与气候

(一)地形特点

老挝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成片,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居多,低山丘陵次之,平原低谷较少。除湄公河沿岸平原及山地中局部盆地外,大部分是山地,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0%,平原和盆地约占20%。由于老挝的整个地势在中南半岛上较高,故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

老挝主要山脉均为中国横断山脉无量山向南的延续,自东向西可分为三支。第一支,沿老越边境向南延伸至越南藩切入海,在老挝境内构成锡朴乌台山、会芬高原、镇宁(川圹)高原、长山山地等,是老挝山地的重要部分。第二支,沿中老边境南下,延伸至湄公河沿岸,构成老挝西北部山地。上述两支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由东向西逐渐倾斜,海拔1200~2000米。第三支,沿湄公河西岸,成“丁”字形坐卧在老泰之间的琅勃拉邦山和碧差汶山,构成了老挝沙耶武里西部山地,该山脉的分水岭形成了老泰间陆地上的天然国界,山势由西向东逐渐平缓,海拔1000~2000米。

老挝整个国土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地貌区。

1.北部山地

老挝北部山地包括沙耶武里市至波里坎市一线以北的琅南塔、乌多姆赛、博胶、丰沙里、华潘、川圹和琅勃拉邦等省。地质构造属老挝北部中生代褶皱带和缅甸-马来褶皱带的衔接处。东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部山脉呈南北走向,山地绝对高度在500~1500米。山顶一般高出谷底600~1200米,坡度为17°~24°。最北部的丰沙里省、琅南塔省东部和乌多姆赛省北部地区,山峰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主要的山脉除锡朴乌台山外,还有普法山(1625米)、普霍乌山、大龙山、曼黑山、乌太山和普东滚山(1933米)等。

南乌河由北向南斜贯北部地区,形成了南乌河谷地和许多山间盆地,较大的有孟乌怒盆地(海拔795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兰陶盆地(海拔903米、面积25平方公里)、孟乌太盆地(海拔708米、面积13.5平方公里)、本怒盆地(海拔960米、面积约7平方公里)、孟拉盆地(海拔400米、面积10平方公里)。

该地区中部的琅勃拉邦、华潘和博胶省以及琅南塔省南部、乌多姆赛省西南部地区,基本上呈一高原平台,海拔1000~1500米,相对高度300~1000米。主要山脉有琅勃拉邦山(海拔2059米)、普帕邦山(海拔1872米)、普莱比山(海拔2097米)、普里阿山(海拔2263米)、普潘山(海拔2097米)等。主要的高原有孟新高原和孟赛高原。这一区域内的山脉大多相对高度不高,多呈山丘状,溪流多呈枝状分布。河流上游河道弯曲,水流平缓,而下游接近湄公河和南乌河主流段,由于地形构造多陡坡和悬崖而产生了急流和险滩,沿岸有许多陡壁,构成狭窄的深谷。从孟柯至越南的孟岚是一条峭壁夹峙的河谷走廊,是老挝北部地区到越南的天然通道。这一带相对高差较大,桑怒城东北的马江江畔海拔仅为201米,而附近的山峰海拔达1396米。

北部山地的群山中间分布着许多盆地和平坝,主要有孟新盆地(海拔685米、面积136平方公里)、南塔盆地(海拔590米、面积38平方公里)、孟洪坝(海拔490米、面积180平方公里)、孟赛盆地(海拔660米、面积25平方公里)、孟洪沙盆地(海拔550米、面积100平方公里)和琅勃拉邦谷地(海拔190米、面积30平方公里)。

北部山地的南部包括川圹省、沙耶武里省和万象省北部,主要有川圹高原(镇宁高原)、普农碧山(海拔1872米)、普岷山(海拔2455米)、碧差汶山(海拔1630米)和普米扬山(海拔2300米)。其中,川圹高原是由褶皱断裂形成的,平均海拔1200~1400米,南北宽40余公里,东西长50余公里。周围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脊,南部有5座海拔超过2500米的山峰,最高峰为川圹高原上的普比亚山(Phu Bia),海拔2820米,也是老挝最高峰。

川圹高原还有几个高度不同的剥蚀面,面上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山间谷地和平原。较大的有查尔平原,海拔1100米,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600平方公里,中间有4条小河和许多山丘低地,周围是较平缓的高原面,海拔1300~1400米,相对高度300~500米。还有班班平原,海拔600米,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0公里,面积600平方公里,中间为波状起伏地,四周是山地,相对高度500~900米,坡度20°左右,南部有部分石山和峭壁。康开谷地,位于查尔平原和班班平原之间,是两平原之间的狭长通道。川圹谷地,位于查尔平原南部,是从老挝北部进入中部地区的主要通道。万荣谷地,长30余公里,宽约1公里,东侧为土山,相对高度200~300米,西侧为石壁。

2.东南部高地

老挝东南部为长山(富良山)山脉西坡,地质构造属老挝北部中生代褶皱带、顺化-他曲海西褶皱带和印度支那古陆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风化和雨水侵蚀,绝大部分地区已呈高原状态,坡度均较缓和。

长山山脉构成了湄公河水系和向东注入南海的诸河流的分水岭,成为老、越两国的天然分界线。长山山脉可分为北长山和南长山两大部分,北长山与川圹高原相连,地势较高,海拔1200~1800米,部分山峰超过20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为500~800米,少数达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普赛莱岭峰,海拔2711米。

北长山山脉向东南延伸至沙湾拿吉省境内的辽保山和左乌高原,高度逐渐降低,在普赛莱岭至鸿岭间海拔1500米左右。北长山山体狭窄,最窄处仅0.5~1公里,较宽的地区也仅有2~3公里,包括几条平行而又参差不齐的山岭,大多是西北—东南走向。辽保山山口以南转为东西走向的横支,因此,北长山的走势呈弧形。北长山的山脊线是平坦而稍带起伏的波状高原面,统称甘蒙高原。甘蒙高原西部地区受河流切割和雨水冲刷的影响,形成许多深狭的谷地以及大片的石山。这些深峡谷地和石山构成一条连绵的山脉,长240余公里,宽20~30公里,统称甘蒙岩区,这一岩区的海拔均在500米左右。岩区西部有一条长130余公里、宽10~20公里的狭长谷地,岩区东侧全是悬崖峭壁,称为他曲走廊,是老挝南北交通要塞。甘蒙高原南部是一条弧形走向的陡岩带,东南岩顶最高处达1104米。岩坡一般高出地面600~700米,形状整齐,从南边岩脚仰望,好像一道天然长城。岩带南侧是一条从湄公河河畔通往南海之滨的山涧谷地,也是一条天然走廊。甘蒙高原的西南部是一片广阔的石灰岩丘陵山地,西起湄公河沿岸的他曲附近,东至越南的广平省,为老挝境内最大的石灰岩区。石灰岩几乎全部裸露,海拔500~700米。由于受到宾非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岩丘被分割成若干东西走向的谷地,宽0.5~6公里,海拔仅150米左右。

左乌高原以南的长山山脉称为南长山(又称南富良山),山脉主要是南北走向,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以波状高原和丘陵地居多,海拔500~1500米,相对高度150~600米,坡度17°~22°,最低的佬保谷地海拔仅200米。南长山山脉南部是波罗芬高原(又称富良山区),由玄武岩喷发形成,海拔1000~1500米,相对高度900米以上,最高点1700米。西北—东南长100余公里,东北—西南宽约60公里,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高原的边缘地势陡峭,坡度达30°以上,局部地区还有石壁。顶部起伏不大,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巴生城附近较为平坦,周围有放射状水系,将高原边缘切割成若干险峻谷地,特别是高原东侧的公河(孔河)沿岸,下切很深,比降较大。

3.西部低山丘陵地

老挝中、上寮(即老挝中部及北部)的沙耶武里省西南部、万象省西南部和波里坎塞省的西部地区,是不连续的低山丘陵地区,海拔300~1000米。低山地区相对高度500~800米,丘陵地区相对高度150~600米。山丘大多呈浑圆状态,岩石很少,悬崖峭壁更为少见。该地区的湄公河河面较宽,水流平缓,其支流上急流险滩也很少。

4.西南部平原低地

万象地区及其以南的湄公河沿岸,大多为平原低地,较大的平原有万象平原、北汕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和巴色平原。

万象平原 南北宽80公里,东西长120公里,面积9600平方公里,海拔200米左右。除中部有一长50公里、宽15公里、相对高度400米左右的山丘地带外,其余大多是平地。该平原的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部为呵叻高原。平原地区河网稠密,除湄公河外,还有南俄河(南嫩河、南岸河)及其许多分支,河流大多蜿蜒曲折。平原中部有大片沼泽地,湄公河中有许多沙丘和小岛。

北汕平原 位于万象平原东南部的湄公河沿岸,南北宽30公里,东西长4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左右。除东侧有两条低长的山梁外,大部分为平地。该平原呈三角形,南涅河和南珊河纵贯其间,南部是湄公河主流。

沙湾拿吉平原 位于北汕平原东南部,又称更谷平原,是老挝最大的平原,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2.1万平方公里,海拔100~200米,是由中生代末期的砂岩和砾岩沉积而成的。该平原区河流众多,色邦亨河(宾汉河)下游地带多为波状起伏的低地,中间有许多河流和小溪。河溪之间多为条形平顶长冈,河流两岸比较陡峭,平原东部和东北部多丘陵,间有低山,起伏连绵。色邦亨河和桑苏河、占丰河的交汇地区为平地,平地中间有大片沼泽地,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其中,中部宽仅8公里。

巴色平原 又称湄公河低地,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10~80公里,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拔50~100米。东西两侧为高原台地,东北为波罗芬高原和昆嵩高原西坡,层叠缓降,西侧为呵叻高原和扁担山,陡壁直立,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的湄公河河畔缓缓倾斜。平原低地区小湖泊众多,湄公河中小岛无数,最大的孔(一译康埠)岛为孔县县城所在地。由于位于老柬边境的孔瀑布被两岸砂岩夹峙,这一带雨季河水排泄不畅,形成大片的浸水地段。由于受山脉余支和江河的分割,平原低地区除巴色附近较为宽阔外,大部分区域较为狭窄,其中班庚南与孟瓦比以及菲亚发与班菲阿之间为狭长走廊地带,巴色与巴隆之间是弧形低山。

(二)江河

老挝河流众多,河网密集,主要河流有湄公河及其支流、朱江和马江的上游段。

1.湄公河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境内段称为湄公河。根据老挝公布的资料,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20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1650.6公里,老挝境内长1864.8公里,柬埔寨境内长453.6公里,越南境内长231公里。[1]

湄公河旱季和雨季的流量相差很大,在老挝琅勃拉邦省的总流量为140320×106立方米/年,旱季流量为42120×106立方米/年,雨季流量是旱季流量的2倍多,为98200×106立方米/年。在万象和巴色等地湄公河流量的季节性差距更大。

湄公河在老挝境内可分为四大段。第一段从中老边境的南腊河口至琅勃拉邦,长约526.8公里。其中前段为老缅界河,中段为老泰界河,后段在老挝境内。这一河段枯水期最窄河段宽仅50余米,最宽河段为600米。洪水期最窄河段宽600米,最宽河段达1000米。枯水期水深2~5米,洪水期深达4~10米。南腊河口至琅勃拉邦河段多为平水河段,可常年通行不同吨位的船舶。此河段有各种河滩100余道,没有断流和断航险滩,主要河滩比降、落差和流速大多较小,变化和发展也不大,虽然对航运有所影响,但仍可全年通航10吨级江船。

第二段从琅勃拉邦至万象,长426公里,河宽400~500米。其中,从琅勃拉邦至北礼河段有许多峡谷和瀑布,部分地段河岸高出地面400余米,岸壁十分陡峭,峡谷内河宽仅100米左右。北礼河以下河谷逐渐展开,两岸山体逐渐降低,有一条10余公里长的低谷,宽100~1000米。低谷一带的南俄河和湄公河交汇处是老挝最大的水库——南俄河水库。南俄河口以下,湄公河进入开阔的平原地区,河宽900米左右。该段水深旱季为3~8米、雨季为8~15米,平均流速2米/秒~4米/秒,最小流速1.5米/秒,最大流速6米/秒,落差120米。

第三段从万象至巴色,长715公里,95%以上河段为老泰界河。其中,从万象至沙湾拿吉河段459公里,河谷较为开阔,河床比降为0.8‰,河宽500~2000米。水深旱季为1~4米、雨季为6~12米,平均流速3米/秒,最小流速2米/秒,最大流速4米/秒,落差30米。河中沙洲较多,河岸有天然防洪堤,高达13~30米,万象地区筑有60公里长的圩堤。从沙湾拿吉至巴色河段长265公里,前130余公里,沿岸砂岩迫近河道,有的地段突入河心,形成岩礁和险滩。其中锦马叻险滩是湄公河最长的险滩,险滩上段是一系列并排的石渠横亘河中,绵延25公里,共有急流11处。下段有大片的成群岩礁阻塞河床,长达60公里,有急流4处,河水在岩礁中被切成50~70米的曲折细流,汛期水深流急,流速达4米/秒~5米/秒。在两段险滩之间是一段长约15公里的平水段,河宽1500米左右。锦马叻险滩以下的100多公里,仍为石质河床,沿岸峡谷陡峭,水流湍急,至距巴色25公里处河道开始展宽,达2000~3000米,水流逐渐平缓,河中有许多小岛和沙嘴。该段落差从万象至沙湾拿吉段为30米,从沙湾拿吉至巴色段为54.6米。

第四段从巴色至老柬边境的孔瀑布(孔帕朋瀑布)南部的坤南,长197公里,湄公河进入海拔仅100米左右的平原低地。河面宽阔,达2000余米,最宽处达8000米。河中有大小河岛和明礁4000余个,最大的河岛为孔岛,孔县县城就位于该岛上,岛上还有公路和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孔岛南部有许多石山(石岛)横亘于河中,形成瀑布、跌水和险滩,最大的孔瀑布宽达10余公里,落差15~24米,瀑布被中间的石山分割成东西两半,西半部是桑发尼瀑布,雨季流量很大,但旱季几乎断流;东半部是法芬瀑布,旱季落差为18米左右,雨季流量大,气势壮观,洪汛期流量达4万立方米/秒。

2.湄公河支流

湄公河在老挝境内的大小支流多达100余条。其中,北部支流源头为川圹高原北部山地,其山脊亦为湄公河水系和北部湾水系的分水岭,支流呈东北—西南走向。南部支流均发源于长山山脉,其山脊亦为湄公河水系与南海水系的分水岭,支流呈东西走向。

南塔河 发源于中老边界的摩登山,经琅南塔和博胶两省在乌多姆赛省的巴塔汇入湄公河。长325公里,琅南塔至巴塔段长240公里,宽50~100米,水深旱季0.5~2米、雨季2~3米、汛期5~8米,流速1.5米/秒~2米/秒,急流处达4米/秒。

南本河 发源于孟赛西南部的班纳巴山,经乌多姆赛省的孟本、洪沙、北本等县,在北本汇入湄公河。长251公里,宽5~20米,水深0.5~2米、汛期3~4米。

南乌河 发源于丰沙里省海拔1400米的班兰堆地区,流经丰沙里省的孟桑潘、孟迈、孟夸和琅勃拉邦省的孟艾、南巴和北乌等县,在北乌汇入湄公河,总长448公里,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河宽50~100米。南乌河是湄公河最大的支流,从源头至北乌的落差达1100米。

南俄河 发源于川圹高原西北部的普桑山,从东北向西南经川圹和万象两省,流入万象市以北地区的南俄河水库,再由水库的出水口流经班巴恩汇入湄公河,总长354公里,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宽60~100米,水深1~5米,年均流量24868×106立方米,月均流量711×106~5720×106立方米,最大流量117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508.5立方米/秒。年均水深1.5米,雨季平均水深3.1~3.5米,旱季最浅月份水深0.5米,洪水期水深9~13米。

色邦非河(宾非河) 发源于甘蒙省东南部布拉帕县的老越交界地区,流经布拉帕、马哈赛、农波等县区,在甘蒙与沙湾拿吉交界地区汇入湄公河。全长239公里,流域面积8500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宽100~200米,旱季水深1~3米,雨季水深4~6米,从源头至河口落差约400米。

色邦亨河(宾汉河) 发源于越南广治省的普东金山,流经车邦、孟平、塔邦通和宋坤等县区,于宋坤县西南的色邦亨汇入湄公河。该河支流较多,较大的有色占蓬河、色塔莫河和车邦河等。全长338公里,流域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河宽150~250米,流速1米/秒~5米/秒,从源头至河口落差300余米。

其他较大支流还有南森河、南坎江、南涅河、南桑河、南通河、色敦河、公河等。

3.南马河、南汕河和南明河上游段

南马河(马江)、南汕河(朱江)和南明河都是从老挝华潘省和川圹省经越南流入北部湾的河流。其中南马河从越南的班普马地区流入老挝华潘省,再经该省的孟厄和香科等县区流经越南入海,全长470公里,在老挝境内段长80余公里。南厄河是其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华潘省的东部山区,流经琅勃拉邦省东北部和华潘省的北部地区汇入南马河,长100余公里。

南汕河发源于桑怒市北部的普芒里阿山(海拔1600米),经桑怒市、桑岱县、万赛县等地流向越南入海,全长200余公里,在老挝境内段长约100公里。

南明河发源于老挝华潘省和琅勃拉邦省交界地区的普里阿山,经华潘省西南部和川圹省东北部流向越南入海,全长300公里,在老挝境内段长110公里。

(三)气候

老挝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终年炎热,季节性温差变化不大,全年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雨、旱两个季节,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各地气温差异不大。这一气候特点是由其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大气环流三大要素决定的。老挝全境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中南半岛东侧,中南半岛北部为亚洲大陆,东、南、西三面为海洋所环抱,海洋和大陆对老挝气候影响都很强烈,是亚洲季风区之一。季风气流流向每年均有两次转变,5~10月,温湿气流从海洋吹向大陆,称为西南季风,形成雨季;10月至翌年4月,干冷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称为东北季风,形成旱季。另外,老挝地势北高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倾斜,长山山脉横亘于国土东侧,山脉与风向呈垂直相交,利于迫降西南季风的地形雨,也有利于减弱东北季风和西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上寮地区的山脉走向有利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北上,在湄公河流域地区利于地形雨迫降,但由于有桑坎通山脉和豆蔻山脉等横亘于该地区中部而影响了暖湿气流北上,因此,上寮地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与雨量差异较大。

1.气温

老挝全境的平均气温在20℃~26℃,1月气温较低,月平均气温10℃~20℃;5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0℃~29℃。最低气温一般在0℃以上,丰沙里省的山区、川圹高原和波罗芬高原的部分高地可达0℃~5℃。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0℃,仅琅勃拉邦和北汕地区有时达到45℃。

老挝各地区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都在旱季,12月至翌年1月,东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经常入侵而使气温降到最低值。4~5月为旱季末期,日照和地面辐射都很强,使气温升到最高值,但两者相差一般不超过7℃~8℃。雨季开始后,雨水抑制了酷暑,此时,虽然处在盛夏季节,气温反而不高。随着旱季的来临,气温逐步下降,直至翌年1月达到最低值。

老挝境内的南北气温差异不大,如北部的琅勃拉邦市和南部的巴色市相距525公里,纬度相差5°,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4.2℃和26.4℃,相差仅2.2℃。由于东北季风的影响,北部山区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绝对最低气温比南部地区都要低得多。

老挝的地形对气温有较大的影响,在同一纬度的气温,由于海拔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川圹和北松的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其年平均气温比邻近海拔5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要低5℃~7℃。北部的丰沙里、川圹、华潘、琅南塔等省的山区和高原边缘地区,绝对最低气温会降至-3℃~-1℃,偶尔还会出现霜冻、结冰或降雪现象,但湄公河谷地,特别是他曲、沙湾拿吉等地则常年高温。

老挝北部和东部地区的旱季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在10℃~20℃。

2.降水

老挝全境雨量充沛,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250~3750毫米。但由于纬度和地形等方面的差异,雨量分布也不平衡,一般是南多北少,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谷地少。如南部波罗芬高原的北松(又译巴生)年降雨量为3987毫米,他曲为2347毫米;北部琅南塔西部地区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琅勃拉邦谷地为1305毫米。其分布大致可分为北、南、中三个降水段。

北段包括上寮西半部地区,因深处内陆,西南季风到达这里需要经很长的路程,途中有崇山障碍促成降水,消耗了大量水汽,故本地区雨量较少,年降雨量在1250~1800毫米。但上寮东部比西部雨量多,丰沙里省东部地区年降雨量达1875~2500毫米。

南段包括下寮东南部地区,这一带接近海洋,西南季凤来得早,退得晚,来势猛,加之地势高,因而地形雨很丰富,在旱季,东北季风带来的冷气流也易引起降雨,故年均降雨量甚多,达2500~3750毫米。其中,波罗芬高原是中南半岛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雨量近4000毫米。

介于上述两段之间的广大地区为中段,包括上寮东南部、中寮全部和下寮西北部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为1875~2500毫米,但也有局部地区较特殊,如沙湾拿吉附近和孔埠附近年均降雨量仅为1250~1875毫米,是老挝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而北汕北部地区、万象省东部和波里坎塞省,因地处川圹高原和长山山脉西南迎风坡地带,年均降雨量达2500~3750毫米,是老挝降雨量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老挝年降雨量的90%左右集中在雨季,月降雨量以12月至翌年1月最少,以后逐月增多。雨季中期的7~9月为降雨高峰期,然后逐月减少。雨季的一般月降雨量为100毫米左右,高峰期的月降雨量为300毫米左右,其中,波罗芬高原7月的月降雨量高达800~900毫米。

旱季的各月也并非无雨,多数地区的月降雨量在20~30毫米。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量的变率很大,最大与最小的年降雨量相差1~3倍。旱季的变率尤为明显,绝对的最大降雨量甚至高出平均降雨量10倍,而雨季一般不超过5倍。中期西南季风进入老挝时的降雨,具有多、猛、快和散的特点,有时一日降暴雨数次,有时连续降雨数日或十几日。西南季风进入老挝的早期和后期,称之为季风转换期或雨季和旱季的交接期,一般为4~5月和10~11月,有时会推后或提前半个月至1个月,转换时期为半个月左右。东北季风一般于3~4月消失,4~5月西南季风逐渐进入和加强,转换期的雨量比旱季多而比雨季少,一般为雷阵雨,有时很强烈,且常出现低空上升气流,产生短时大雨或暴风。西南季风一般在10~11月消失,此后云雨逐渐减少到西南季风中期的1/10左右,从而进入旱季。

3.湿度和阴霾

老挝各地的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湿度在75%~85%。其中,8月和9月最高,达80%~90%,比平均值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3月最低,为65%~75%,比平均值低10个百分点左右。全国相对湿度最高的地区是北松,年平均相对湿度达92%左右;相对湿度最低的是孟新西北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左右。老挝的绝对湿度也相应较高,但各地差异较大,最高的地区是沙湾拿吉,达35.3毫巴,其他地区为25~35毫巴。

霾是老挝旱季晴天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也称之为阴霾,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形成的,高度在3000米左右。在老挝,由于人们大量焚烧山林,进行刀耕火种,故霾日较多,年均达50~100天,多出现在旱季的12月至翌年3月,月霾日达13~15天。阴霾现象以湄公河河谷地带最多,年霾日在100天以上;富良山(长山)山脉地带较少,年霾日一般不超过50天。霾层一般有逆温层存在,能见度较差,且干扰电台、电视、无线电通信和雷达,影响收音、收视效果和无线电联络。

4.云雾

老挝各地区间云量差异不大,各地年平均云量在5成左右,而旱季和雨季间的差异明显,旱季平均云量为2~3成,雨季平均云量为6~8成。其中,阴霾天气和雨日云量在8成以上,雨季月均7~14天,旱季月均1~4天。晴天云量在3成以下,雨季月均5~10天,旱季月均15天左右。老挝年平均云量最大的是川圹地区,达7.4成,平均云量最小的是琅勃拉邦地区,仅有5成。

老挝的雾日和降雨情况大致相反,全年雾日大多集中在东北季风期(旱季),西南季风期(雨季)则少雾。老挝北部的山间谷地是中南半岛雾日最多的地区,全年雾日达80~110天,其中旱季占60%~70%。1~3月雾日最多,每月最高达20余天。

老挝中部的他曲、沙湾拿吉、波里坎塞和甘蒙等地区,全年雾日为10~50天,季节分配大致与北部地区相同。南部的北松、巴色和阿速坡等地区雾日最少,全年仅10~40天,但这一带地区的雾日雨季比旱季多,多为高山雾。老挝各地的雾多在清晨开始出现,9时左右最浓,11时以后逐渐消失,有时也会全天浓雾不散。此外,每年旱季,农户焚烧山林,空中烟尘迷漫,地面也形成烟雾,使日光为之变色,能见度也会下降。

5.风向和风力

老挝的风向一般分为东北风和西南风两大季风系统,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主要是东北风,5~10月以西南风为主。但由于老挝山脉、河谷众多,对风向有一定的影响,各地区的风向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异。风力不强,全年各月风速差别不大,多在2级以下,全境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小于2米/秒。这是因为老挝地处内陆,季风和台风经重重山脉和山地阻挡,风力逐渐减弱,长山山脉有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从南海吹向老挝的台风和其他强风,但其山口地区会产生狭管效应,风力较强,强风和冷空气入境时其锋面附近的风力可达4级左右。8~9月,从南海登陆经越南进入老挝的台风和热气流,在老挝南部地区风力可达到4级左右,往往会引起几天的大暴雨。但由于受到普卡特山和长山山脉的阻挡,进入老挝中部地区后,其风力已明显减弱,对老挝广大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均无大的影响。波罗芬高原是老挝风力最大的地区,一般时节都比其他地区大1级左右。其中,东北季风期各月的平均风力为2~3级,西南季风期为2~4级,最大风力可达5级。该地区雷暴也比其他地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