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人口、民族、语言

(一)人口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以来,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至今已完成4次人口普查,时间分别是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普查内容包括人口规模、增长和分布、人口和社会特点、国内人口迁移、出生和死亡率、平均寿命、教育和识字率、经济活动、家庭状况等。2015年人口普查与前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在保留原有调查项目的同时,调查范围和内容有所增加,并第一次引入了事后调查的方法。

人口增长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自1975年建立以来,人口增长迅速。自1985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人口总数每十年大概增长100万人左右(见表1-1)。2005年以来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全国总人口增加了87万人。[3]

表1-1 1976~2015年老挝的人口增长情况

城乡人口比率 历次人口调查资料显示,虽然从全国水平看,老挝农村人口明显高于城镇人口,但是,老挝城乡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1995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005年普查时,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73%。在波里坎塞省、万象市、沙耶武里省和川圹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趋势较为突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构成国内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万象市的城镇人口约为全市总人口的82%,而沙拉湾的城镇人口仅为9%。[4]2015年老挝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27%增至33%,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7%。[5]

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当年人口出生率为28‰,人口死亡率为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8%。总生育率是3.7,女性平均寿命是65.2岁,男性平均寿命是61.8岁。婴儿死亡率是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86‰。[6]

人口密度 老挝一直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2015年,全国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为27人。全国人口分布不均,首都万象市的人口密度高达209人/平方公里,将近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首都万象也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丰沙里省人口密度最低,仅为11人/平方公里。其他人口密度稍高的省份有占巴塞省和沙湾拿吉省,都是45人/平方公里,沙拉湾省是37人/平方公里,博胶省是29人/平方公里,琅勃拉邦省是26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低的省份还有南部的公河省(15人/平方公里)、阿速坡省(14人/平方公里)和北部的川圹省(15人/平方公里)。具体情况见表1-2。[7]

表1-2 2005~2015年老挝各省市面积和人口数量

续表

性别比 老挝人口性别比基本保持平衡。2015年,老挝全国人口总数达到649.2万人,男女性别比约为1∶1,其中,男性325.5万人,占总人口的50.1%,女性323.7万人,占总人口的49.9%。

年龄比 2015年,各个年龄段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情况是:0岁到14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2%,65岁以上人口约占4.2%,15~64岁人口约占63.7%。抚养比率为0.57。[8]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老挝的抚养比率较低,自1995年以来,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抚养比率呈下降趋势,1995年为1.1,2005年为0.8。

(二)民族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老挝王国时期将其68个民族及其支系划分为六大语族,即老泰语族、孟-高棉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越语族和汉语族。老挝人民党(后改为人民革命党)和爱国战线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为了团结老挝各民族人民反对殖民统治和封建势力,争取民族独立,将老挝民族按照居住地划分为三大族群,即居住在平原和河谷地带的老龙族群、居住在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山坡上的老听族群和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的老松族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族简单划分方法已经不符合诸多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再适应老挝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挝人民革命党和政府就开始对老挝的民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更为科学的识别。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依据语言谱系、民族源流、传统文化和习俗三个主要标准,将全国所有民族划分为49个,分属于老泰语族、孟-高棉语族、藏缅语族和苗瑶语族。2005年,老挝中央建国阵线民族局以老挝语与和英语双语形式出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民族》,正式向国内外公布了老挝政府关于老挝族群的识别结果。三分法存在不严谨性,但是这种划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与地域的统一。从国家划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角度来看,三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今,老挝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习惯使用老龙、老听和老松来表示民族身份,而且,政府在一些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中也继续沿用三分法。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正式出版物中已经不再使用三分法,而使用四分法来表述民族情况。

老挝民族识别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语言谱系、民族源流、传统文化和习俗,综合这个三个方面的要素,老挝民族被划分为四大族群:老泰语族,包括佬族、些克族等8个民族;孟-高棉语族各民族,是老挝民族数量最多的族群,遍布老挝全境,包括克木族等32个民族;藏缅语族各民族,包括倮倮族、拉祜族等7个民族;苗瑶语族各民族,包括蒙族和优勉族2个民族。[9]

1.老泰语族

佬族(Lao) 佬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在老挝各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2015年有3427665人,在全国17个省和1个直辖市中都有分布。佬族主要居住在地势平坦的河谷平原地带。佬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老挝官方语言老挝语由吸收梵语和巴利语成分的佬语发展而来,文字则由梵文和巴利文改造而来。佬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喜食糯米。佬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寺庙在佬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赕佛是佬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佬族传统的多神崇拜仍可觅踪迹,如村庄、房屋、森林、河流、天空、庄稼和祖先等都有“庀”“庀”(Phi)。

些克族(Xaeh) 些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寮的波里坎塞省和甘蒙省,2015年有3841人。语言属澳泰语系台-卡岱语族,语言中含有一些佬语成分。居住在低地的些克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而居住在偏远山区的些克族则信仰自然神灵。

润族(Nhouan) 润族主要分布在沙耶武里省、琅勃拉邦省、博胶省、乌多姆赛省和丰沙里省。2015年有27779人。润族在泰国北部也有分布。润族语言与佬语相似,与佬语相比,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巴利语和高棉语的借用词很少。润族的文字类似于泐族文字,但已经濒临消亡,因为除了极个别的老人还认识这种文字,已无人认识。润族以农耕为主,喜食糯米。信仰佛教,但其日常生活中仍保留着一些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习俗。

泰族(Tai) 老挝的泰族是分布于全国各地、自称为“Tai”的多个民族支系的统称,其中包括黑泰、红泰、白泰和泰勉等多个支系。2015年有201576人。泰族语言属于澳泰语系台-卡岱语族的西南部语支和北部语支。老挝泰族普遍信仰佛教,但自然崇拜在泰族社会中最为广泛,从县、村、家庭、森林、水到祖先,各类神灵无所不在,因此,巫师在泰族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讷族(Thay Neua) 老挝语“讷”(Neua)的意思是“北方、北部”,“泰讷”即指北方的泰人或来自北方的泰人。泰讷族主要分布在丰沙里省、琅南塔省、华潘省、琅勃拉邦省、博胶省和万象省。2015年有14148人。泰讷族语言属于澳泰语系台-卡岱语族各个语支,如华潘省泰讷族语言属于北泰语支,其他省泰讷族的语言则属于西南泰语支。[10]泰讷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计,喜食糯米。泰讷族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与自然崇拜并重,每个村寨都有佛寺,各种红白喜事都要请和尚参加。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山神、树神、水神、村神、屋神、祖先神等,每年都有相应的祭祀仪式。

普泰族(Phou Thay) 普泰族是老挝政府于2000年从泰族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独立民族。普泰族主要分布在甘蒙省、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也有少量分布。2015年有218108人。普泰族既信仰佛教,又保持着传统的自然崇拜。在各种自然神中,勐神、村神、谷神最为重要,每个村庄都有巫师,巫师主要由妇女担任,巫师除主持各种仪式外,还用其魔力为村民治病。

央族(Yang) 主要分布在琅南塔省、丰沙里省和乌多姆赛省,2015年约有5800人。语言属于澳泰语系台-卡岱语族,没有文字。央族主要崇拜各种自然神灵,巫师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部分受到泐族影响的央族也信仰佛教。央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每年2月15日的新年等,届时全村共同庆祝。

泐族(Lue) 泐族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中的一个支系“泰泐”是同一民族,在老挝被识别为单一民族。老挝泐族主要分布在丰沙里省、琅南塔省、博胶省、乌多姆赛省、沙耶武里省和琅勃拉邦省,2015年有126229人。泐族自14世纪起开始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他们仍然保留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泐族居住在海拔150~400米的低地地区,耕种水田,粮食作物主要是糯稻,同时也种植玉米、烟草、棉花、水果和各种蔬菜,养殖水牛、黄牛、猪和家禽。

2.孟-高棉语族

克木族(Khmou) 克木族是老挝第二大民族,2015年有708412人。克木族主要分布在琅勃拉邦省、乌多姆赛省、丰沙里省,在沙耶武里省、琅南塔省、华潘省、波里坎塞省、万象省等也有少数分布。根据其自称,老挝克木族又被细分为克木洛克、克木乌等九个支系。克木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克木语支,有地区方言区别,但可以互通。克木族的宗教信仰多元,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并存。克木族过去主要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种旱稻,但是自从政府号召保护森林以来,他们已停止了这一耕作方式。在从事农耕养殖的同时,克木族还采集非木材产品,到市场上出售或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卡当族(Katang) 卡当族是老挝一个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少数民族,2015年有144255人。卡当族主要分布在沙拉湾、沙湾拿吉、占巴塞和公河等省。卡当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卡当族相信万物有灵,特别敬奉家庭、村寨、森林、祖先和稻谷等神灵。卡当族主要种植旱稻。

卡都族(Kadu) 卡都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南部的公河省、沙拉湾省和占巴塞省,在越南的“广南省、岘港(直辖市)、承天顺化省”也有分布。2015年有28378人。“卡都”既是自称也是他称。卡都族包括多个支系。卡都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卡都族信仰万物有灵,稻神是其敬奉的主要神祇。卡都族有凿齿和文身的习俗,但现在已不多见。大部分卡都族人居住在偏远山区,生计以种植旱稻为主,并辅之以家畜养殖、狩猎等方式。妇女善于纺织,男子善于雕刻。

卡伶族(Kriang) 2015年有16807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公河省、沙拉湾省、占巴塞省。他称“内”(Ngae),自称“卡伶”。语言属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卡伶族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生计以旱稻种植为主,同时狩猎和捕鱼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

克里族(Kri/Kree) 克里族主要分布在波里坎塞省和甘蒙省,在泰国和越南也有分布。2015年有1067人,因为克里族人流动性大,所以这一数字并不准确。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越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克里族信仰原始宗教,认为许多自然神祇控制着他们的生活。生计以采集、狩猎、捕鱼等为主,也有一部分人从事旱稻种植和养殖业。

高棉族(Khmer) 老挝的高棉族主要分布在占巴塞省。2015年有7141人。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高棉语支,有本民族文字。高棉族信仰佛教,同时保留着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生计以农作物种植和家畜养殖为主。

温族(Ngouan) 温族主要分布在甘蒙省,2015年有886人。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越语支,没有文字。温族信仰万物有灵,尤为重视祖先崇拜。温族的生计以种植糯稻为主,辅以蔬菜和水果。温族养殖的鸡和猪主要用于祭祀,牛主要用于耕作。

蔷族(Cheng) 蔷族主要分布在公河省和阿速坡省。2015年有8688人。蔷族语言属孟-高棉语族巴纳语支。蔷族中,有的同时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有的只信仰原始宗教。蔷族以农耕为生计,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养殖的水牛、猪、鸡、鸭等,既供自己食用,又供祭祀之用。

三刀族(Samtao) 三刀族主要分布于博胶省和琅南塔省。2015年有3417人。“三刀”既是自称,也是他称。三刀族的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德昂语支,没有文字,他们因长期与佬族、泐族等民族为邻,能讲佬族、泐族、毕得族的语言。三刀族同时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稻神仪式。三刀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为主,辅以水稻,同时养殖水牛、猪和家禽。

沙当族(Sadang) 沙当族主要分布在阿速坡省和沙湾拿吉省与越南相邻的边境。2015年有898人。“沙当”是官方正式名称,也是他称。老挝的沙当族有三个支系。沙当族的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文字,各支系间有方言差异。沙当族的宗教是多神崇拜,他们的崇拜对象包括祖先和各种自然神灵,此外,他们还崇拜“坎达”(Kanda),将其视为创造万物的超自然神灵。沙当族的生计方式多元,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和各种蔬菜为主,同时也从事养殖家畜和家禽、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营生。

隋族(Xuay) 隋族主要分布在甘蒙省、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占巴塞省和公河省等老挝南部地区。2015年有46592人。隋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隋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保留其原始宗教信仰习俗。隋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但与佬族的融合程度较高,一些独有文化现象已绝迹。隋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是刀耕火种,现已转变为耕种水田。隋族还以其驯象技能著称。

兴门族(Xing Moun) 兴门族主要分布在华潘省。2015年有9874人。兴门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与泰族和克木族杂居,兴门族的文化和习俗与泰族和克木族相似。兴门族信仰万物有灵,兴门族的村落一般建于比泰族的村落稍高的山地上。兴门族的传统生计方式是刀耕火种,现已转变为种植水稻,同时狩猎和捕鱼也是重要的补充。

雅亨族(Nhaheun) 雅亨族主要分布在占巴塞省和阿速坡省。2015年有8976人。雅亨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雅亨族人都能讲老挝语。雅亨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雅亨族的生计主要是种植非糯米稻谷,也发展块茎作物、蔬菜和水果种植以及养殖业。

达沃族(Ta Oy) 达沃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沙湾拿吉、沙拉湾、占巴塞和阿速坡等省。2015年有45991人。达沃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达沃族信仰原始宗教,尤为敬奉天神和稻神。居住在海拔较高地区的达沃族仍以刀耕火种为主,而居住在低地的达沃族则种植水稻,此外,达沃族还种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并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蛋白质。

达伶族(Trieng) 达伶族主要分布在公河省,人口38407人(2015年)。达伶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达伶族都能讲佬语等相邻民族的语言。达伶族信仰原始宗教,如祖先崇拜、森林崇拜、天神崇拜等。达伶族的生计是种植旱稻,居住在低地的达伶族则种植水稻,同时也种植水果、蔬菜,养殖禽畜,并辅之以狩猎和采集等传统生计方式。

荻族(Tri) 荻族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甘蒙省和沙湾拿吉省,2015年有37446人。荻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荻族人大多能讲佬语。居住在低地的荻族的宗教信仰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并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荻族则信仰原始宗教。荻族的生计主要是种植稻谷,并以狩猎、捕鱼等为补充,荻族还发展了养殖业,农作物品种也不断多样化。

杜姆族(Toum) 杜姆族主要分布于波里坎塞省,2015年有3682人。杜姆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越语支。大部分杜姆族信仰原始宗教,一部分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杜姆族以种植糯稻为主,此外还种植玉米等,养殖禽畜供自己消费或出售。

阗族(Thaen) 阗族集中居住在琅勃拉邦省万卡姆县的两个村落,2015年有828人。阗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德昂语支,除了本民族的语言,阗族人也能讲佬族和克木族的语言。阗族信仰佛教,同时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屋神、村神、祖先神和自然神等,其中,“昂朗”作为一位带领他们从缅甸迁移到老挝的女神,在阗族的祖先崇拜中地位突出。阗族以种植旱稻为生,并种植南瓜、玉米等作物以备稻谷短缺时的补充。农闲时,阗族人也到附近市场上出售其生产的农产品。

毕得族(Bid/Bit) 毕得族主要分布在丰沙里、乌多姆赛和琅南塔三省,2015年有2372人。毕得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德昂语支,没有文字。毕得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村神、屋神、自然神和祖先神。毕得族喜食糯米,生计包括种植旱稻和水稻,养殖家畜、家禽,并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补充。

布劳族(Brao) 布劳族是一个跨居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民族,在老挝主要分布在阿速坡省和占巴塞省,2015年有26010人。布劳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文字,各地有方言差异,但可以沟通。布劳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此外,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由一位名为“帕塞”的伟大神灵主宰。布劳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玉米等为主,辅以狩猎、采集和捕鱼。

巴果族(PaKoh/Pacoh) 巴果族主要分布于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和公河省,人口22640人(2015年)。巴果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巴果族信仰原始宗教,尤为敬奉村神和祖先神。巴果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玉米及其他农作物为主,养殖猪和鸡,并通过打猎获取所需肉食。

巴莱族(Pray) 巴莱族主要分布于沙耶武里省,2015年有28732人。巴莱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克木语支。巴莱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相信神灵无处不在,其中最为敬奉的是被称为“把乎卡”的自然神,每年举行三天的大祭。巴莱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为主,同时辅以渔猎和采集,家禽的养殖主要用于祭祀。

朋族(Phong) 朋族主要分布于川圹和华潘两省,2015年有30696人。朋族的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越语支,不同的朋族支系间有方言差异。除本民族语言外,朋族一般能讲流利的佬语。朋族的宗教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一些村落受到佬族影响而同时信仰佛教。朋族的生计主要是种植旱稻、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的养殖主要用于祭祀。

玛贡族(Makong) 主要分布于甘蒙省和沙湾拿吉省,2015年有163285人。玛贡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卡都语支。玛贡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同时信仰佛教。玛贡族生计以旱地和水田种植糯稻为主,辅以种植玉米、木薯等,善于养殖家禽和家畜。

莫依族(Moy) 居住于华潘省桑怒县冬村。2015年有789人。莫依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越语支,没有文字。莫依族的宗教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莫依族的生计主要是种植旱稻、水稻,并种植蔬菜和茶出售,他们善于养殖家畜和家禽,并以渔猎补充日常饮食所需。

尤乌族(Yrou) 分布于占巴塞、沙拉湾、阿速坡和公河四省,2015年有56411人。尤乌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各个支系间有方言差异。尤乌族的宗教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宗教,由于长期与佬族杂居,部分尤乌族在保持传统信仰的同时,也信仰佛教。尤乌族的生计以种植咖啡、坚果等经济作物和蔬菜为主,以养殖家禽、家畜为辅。

耶族(Yae/Yi) 分布于阿速坡省和公河省,2015年有11452人。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文字。耶族的宗教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灵魂。耶族的生计以种植旱地糯稻为主,并采集日常饮食所需的水果、蘑菇、竹笋等,此外还养殖家畜、家禽,部分用作祭祀,部分供自己食用。

拉蔑德族(Lamed/Lamet) 分布于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和博胶省,2015年有22383人。拉蔑德族的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德昂语支,没有文字。拉蔑德族的宗教形式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拉蔑德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为主,并种植日常食用的根块植物和蔬菜,此外还饲养家畜、家禽供自己食用。

拉维族(Lavi/Lavy) 分布于公河省拉玛县(Lamam),2015年有1215人。拉维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11]拉维族的宗教形式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祖先神、水神、森林神的祭祀都较为隆重。拉维族生计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辅以渔猎。

沃依族(Oy) 分布于阿速坡省,2015年有23513人。沃依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文字。沃依族信奉谷神、森林神、河神等自然神灵。沃依族生计以种植水稻为主,善于在水田中养鱼,此外还种植玉米、蔬菜、水果,养殖家禽和家畜。

尔都族(Oedou/Oedu) 分布于川圹省阔恩县(Khoon)卡普村(Ban Kharp)和腾丰村(Ban Thean Phoon),2015年有602人。尔都族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克木语支,没有文字。由于尔都族人越来越多地使用佬语和克木语,其本民族语言正在不断消失。尔都族的宗教形式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尤为敬奉祖先神、屋神。尔都族生计以种植水稻、旱稻、玉米及其他农作物为主,此外还养殖家禽和家畜供自己食用或祭祀。

阿拉克族(Harak) 分布于公河省、沙拉湾省、占巴塞省和阿速坡省,2015年有25430人。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巴拿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阿拉克族信仰屋神、村神等神灵,按其传统,每家每户每年都要杀牛祭祀祖先,现改为两年一次。阿拉克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并养殖家禽、家畜供祭祀,或出售或自己食用,阿拉克族善于渔猎。

3.藏缅语族

兴西里族(Singsily) 又名普诺族(Pounoy),分布于丰沙里省、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博胶省、琅勃拉邦省,2015年有39192人。支系较多,包括兴西里、普内、毕素等,2000年老挝官方正式确定其族称为“兴西里族”。兴西里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兴西里族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的同时也信仰佛教。兴西里族的生计主要是种植水稻、旱稻、玉米以及甘蔗、烟草等作物,他们养殖家禽、家畜,用于祭祀、畜力、自己食用。

西拉族(Sila) 分布于琅南塔省和丰沙里省,2015年有3151人。西拉族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西拉族的宗教形式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西拉族一年举行两次祭祖仪式。西拉族的生计以种植粳稻和糯稻为主,此外还养牛用于耕作,养殖家禽供自己食用。

拉祜族(Lahou) 主要分布于琅南塔省和博胶省,2015年有19187人。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此外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拉祜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玉米和荞麦为主,养殖猪、鸡、鸭等用于祭祀或自己食用,拉祜族善于打猎,狩猎是他们重要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倮倮族(Lolo) 主要分布于丰沙里省丰沙里县一带,2015年有2203人。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不熟悉彝族文字,许多人能讲汉语。因为老挝的倮倮族是从中国云南迁移来的,仍与中国云南境内的彝族保持联系,所以其宗教信仰、习俗等仍完整保留,如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由毕摩主持族中事务、过火把节等。倮倮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为主,善于养马,用于托运贩卖货物,他们养殖猪和鸡等,用于祭祀或自己食用。

贺族(Hor) 主要分布于丰沙里省、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和华潘省,2015年有12098人。贺族专指从中国境内移居老挝的、讲云南话的中国人,与华侨华人不同的是,他们已被识别和认同为老挝49个民族中的一个族群。贺族的语言(即云南话)属于汉语族西南官话。贺族的宗教信仰多元,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自然崇拜等并存。贺族的生计主要是经商,也有从事农耕的。

阿卡族(Akha) 主要分布于琅南塔省、丰沙里省、博胶省和乌多姆赛省,2015年有112979人。他称“戈”“衣戈”,自称“阿卡”,官方确认为“阿卡族”。语言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虽然没有文字,但阿卡族以口述形式传承其迁徙历史、村规民约、家族世系等。阿卡族的宗教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阿卡族的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近年来,这种耕作方式逐渐减少。他们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有旱稻、玉米和棉花,也种植一些蔬菜、花生、茶等,阿卡族还善于采集和狩猎。

哈尼族(Hayi) 主要分布于丰沙里省,2015年有741人。老挝的哈尼族是从中国的云南迁入的,语言与中国的哈尼族一样,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哈尼族的生计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和蔬菜为主,以狩猎和采集为辅,哈尼族也养殖水牛、猪、鸡等家畜和家禽。

4.苗瑶语族

蒙族(Hmong) 广泛分布于北部各省,即从琅南塔省到中部的波里坎塞省均有分布,2015年有595028人。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不同支系的蒙族语言有所不同,但可以互通。蒙族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刀耕火种是蒙族传统的耕作方式,但是随着老挝政府推行保护森林计划以来,蒙族已逐渐放弃这种耕作方式,转而固定耕种旱稻、玉米等农作物,他们还养殖马、牛、猪和鸡等。

优勉族(Iumien) 优勉族在老挝分布广泛,在万象省(包括万象省)以北各省均有分布,2015年有32400人。在老挝,优勉族包括两个支系,即优勉和蓝靛,老挝官方统一称之为优勉族。优勉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优勉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他们用汉字书写、记录和保存了家谱、经书等文献。优勉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性,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道教等。优勉族以种植旱稻、水稻、玉米、棉花、烟草等作物为生,善于养殖马、牛、羊等。

(三)语言

老挝官方使用的语言是老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泰老语支。老挝语是一种孤立型语言。辅音分高、中、低3组,共49个,高辅音16个,中辅音14个,低辅音19个。其中,26个单辅音,6个复合辅音,17个结合辅音。元音分长、短两类,共29个,其中单元音12个,复合元音12个,特殊元音5个。有6个声调,以调序和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基本手段。句子中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和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名词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数词、量词和名词组合时,顺序为名词+数词+量词,但数词“1”放在量词之后。老挝语中的量词相当丰富。

老挝语词包括两大部分:本族词和巴利语借词。本族词主要是老挝语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多音节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本族词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词,来源于克木语的词语,多是当地的具体物品、动植物的名称,还有一部分是用来表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鬼怪神灵、生肖纪年、干支纪日等方面的词。

老挝语中的借词主要来自梵语和巴利语。从7世纪开始,婆罗门教通过梵语传播到老挝。14世纪中叶,小乘佛教开始在老挝广为传播,并成为老挝的国教。传播小乘佛教用的是巴利语,因而巴利语便成为佛教徒诵经的唯一语言。同时,梵语和巴利语也成为老挝社会上层通用的雅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梵语和巴利语通过讲经说法和还俗僧侣逐渐使用于民间语言之中,但是已经被按照老挝语的语言规律进行了改造。在组词结构方面,老挝语吸收梵语、巴利语的组词方法,产生了重叠词、附加词和复合词等新词汇,因此大大丰富了老挝语的词汇,表达词义也更加完善、确切。另外,老挝语中还有汉语、泰语、高棉语、越语、法语、英语等语言的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