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历法与节日

老挝在世界时区划分中属东七区,代号为G,故称“东七区时间”或“G时间”。与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相差7小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

(一)历法

在历法方面,老挝同时使用公历、佛历和小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使用中国农历。农业、宗教节日多用佛历、小历,所以,公历的使用范围不大。佛历比公历早543年,小历则比公历晚638年,例如公元1991年,是佛历2534年、小历1353年。

小历年按十二生肖计算,顺序、词义和中国农历相同,只是称谓不同而已。老挝有些地方也使用天干、地支相配法,称为“年母”“年子”,60年一个周期。老挝所使用的12天宫纪月法、天干纪日法等,是从云南西双版纳传入的,而西双版纳的傣历,又是在吸收中国中原历法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挝一年有两季和三季两种分季法。按照小历,三季分别是:热季(即夏季,从小历四月下弦第一日至八月望日)、雨季(从八月下弦第一日至十二月望日)和冷季(即冬季,从十二月下弦第一日至次年四月望日)。两季则为:雨季(从五月望日至十一月上弦十四)和旱季(从十一月望日至次年五月上弦十四)。

佛历和小历月份相同,但比公历早一个月,即公历的元月是佛历和小历的二月。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小历将每月分为单月29天,双月30天,每2~3年有一闰年,多一个月(29天),放在八月,称为“双八月”。每4~6年有一个闰月,多在七月,为30天。

每月分为上、下两半,上半从上弦一(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初一)至上弦十四,十五称为“望日”;下半从下弦一(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十六)至下弦十三或十四,最后一天称为“朔日”。对于每日时间的分法,小历不是以午夜零点为一日之首,而是以曙光初照即日出之时为一日之首,并把一日分为三晌,即早晌、午晌和晚晌。早晌自清晨7时至12时,称为“早一蒙”“早二蒙”……;午晌从13时至18时,称为“午一蒙”“午二蒙”……;晚晌从19时至次日清晨6时,称为“晚一吞”“晚二吞”……。老挝语白天称时为“蒙”,晚上称时为“吞”,都是“时”“点钟”的意思。

(二)节日

老挝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政治节日和民间节日。老挝的民间节日大多和宗教信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政治节日

独立节(10月12日) 1945年10月12日,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万象省府机关前广场,参加宣布独立的盛典。独立大会上宣布了国家的独立和改变政体的声明,宣布国名为“老挝国”,即华侨所称的“寮国”。在法国殖民者的进攻下,10月独立运动不久后宣告失败,伊沙拉政府仅存在了半年的时间。虽然失败了,但它给老挝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揭开了全国范围内反法武装斗争的序幕,从此老挝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5年10月12日成为老挝人民奋起挣脱殖民枷锁、宣布民族独立的光辉日子,后被定为老挝独立节。

国庆节(12月2日) 1954年法国失败撤出印度支那以后,美国取而代之,从此开始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经过了长期的艰苦斗争,老挝人民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1975年6月,美国军事人员撤离老挝。11月29日,国王西萨旺·瓦达纳宣布自愿退位。12月1~2日,老挝爱国战线中央委员会在万象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了国王的退位书,宣布废除君主制度,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2月2日,也就成为老挝的国庆节。

建党节(3月22日) 1951年2月11~19日,印度支那共产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由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分别建党。经过筹备,原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籍党员代表300多人,于1955年3月22日至4月6日召开大会,成立了老挝人民党,制定了《老挝人民党章程》,选举凯山·丰威汉为党总书记。当时,老挝共有党员400多人。1972年2月,老挝人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党名为“老挝人民革命党”。

建军节(1月20日) 1949年1月20日,凯山·丰威汉在桑怒省(现为华潘省)香科县领导成立了一支名为“拉萨翁”的游击队,后来发展成寮国战斗部队。1965年10月1日,老挝爱国战线决定将寮国战斗部队正式命名为老挝人民解放军。

爱国战线节(1月6日) 1950年8月13~15日,召开了第一届寮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自老挝各地的15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制定了老挝革命12大政策,选出了以苏发努冯为首相的寮国抗战政府,并组建了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老挝伊沙拉阵线中央委员会。从此,全国的抗战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指挥。1956年1月6日,老挝伊沙拉阵线改组和扩大为老挝爱国战线,此后,老挝爱国战线就以公开身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美救国的斗争。

2.民间节日

塔銮节(佛历12月,公历11月) 塔銮节因塔銮而得名。在老挝语中,“銮”意为“大”、“皇家”或“巨大”,塔銮意即“皇塔”或“大塔”。塔銮位于万象东郊塔銮广场,始建于1560年塞塔提腊王统治时期,历时6年才完成这个杰出的佛教艺术品。后塔銮历遭毁坏,也历经修葺,保存至今。整个建筑群占地8400多平方米,是老挝的国宝。塔銮是老挝佛教徒和民众顶礼膜拜的中心,塔銮节也被视为全民族的盛大节日。塔銮节时间为半个月左右。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僧侣和佛教徒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民众也纷纷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等向僧侣布施。另外,还有文艺、体育等表演活动,整个塔銮广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塔銮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即延续3~7日的国际博览会。

泼水节(佛历5月,公历4月13~15日) 泼水节又称“宋干节”或“五月节”,是佛历新年,相当于中国农历的春节,是老挝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宋干”意为求雨,泼水节正值雨季即将来临之际,人们要为一年中最为紧张和繁重的劳动做准备,因此,泼水是祈求雨水充沛、五谷丰登。泼水节全国放假3天,在农村则要延续一周。节日前3天,家家用水洗刷房屋、用具,打扫卫生,意为辞旧迎新。泼水节期间,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

(1)浴佛。节日第一天,男女老少身着新衣,携带各种器皿,里面装满用鲜花浸泡的香水,成群结队地前往佛寺。他们把佛像抬到广场或庭院内,面对佛像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然后用香水浴佛。有时人们还举行彩车游行仪式,第一辆彩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后面有7辆彩车随行,每辆彩车上站着一位化装的“宋干女神”。善男信女们站在路旁,用香水洒向佛像和“宋干女神”。僧侣又用树枝蘸着从佛像身上流下来的水,洒在人们的头上。

(2)泼水。浴佛之后,进行泼水活动。老挝的泼水方式和泰国略有不同,在泰国,是晚辈先将水倒在长辈的手心里,由长辈自己将水抹到头发上,然后再往晚辈头上洒水以示祝福。而在老挝,晚辈可以直接把水泼到长辈头上。泼水时,人们先向被泼水者表示祝福,然后不分男女老幼相互泼水。如果节日期间没有被泼过水,则视为不吉利,新的一年中将会面临灾难。所以,人们总是愉快地接受别人给自己泼水。同时,佛教徒们也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总不免会做些污浊之事,泼水也意味着以洁净之身迈入新的一年。

(3)拴线。拴线在新年第一天进行,也称为“结魂”仪式。人们在地上铺好席子,上面摆有花环、祭坛,形状如小型浮屠,以为这样能招来统辖宇宙的精灵。大家盘坐合十聆听僧侣或德高望重之人诵经,诵经者边口念祝词边将白线拴在长者的手腕上。坐在长者身边的人手上也拴以白线,并用手托住长者的肘部,又有人托着他的肘部,这样,大家以肘相连,表示长者的福气传给了每一个人。拴在手腕上的白线,至少要3天以后才能拿掉。

(4)堆沙。堆沙活动通常在寺院内进行,也有人在河滩、广场等处堆沙塔。人们用沙子堆成1~2米高的沙塔,塔尖上插着竹枝。堆沙要用双手轻轻地堆,不能用脚。堆沙以后,大家围沙塔而坐,聆听僧侣诵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5)放生。在新年第一天进行,善男信女们纷纷购买鱼、龟、鸟等小动物,放于湄公河中或郊外,以示善心,并祈求过去一年中的罪孽得到谅解。

稻魂节(佛历2月,公历1月) 因在佛历2月举行,人们又称此节为“2月节”,具体日期定在稻谷收割、打晒后到入库前的某一天。此节主要是庆祝丰收,向鬼神和祖先表示感谢,由于他们的保佑,才获得了好收成,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来年能有更好的收成。节日当天,至少要请5位僧侣前来诵经和洒圣水,主人则把剩余的水洒到田地里、看护庄稼的窝棚上以及牛身上。接着,主人和亲朋及乡邻向僧侣献斋,并祭祀诸鬼神和祖先。最后,大家欢聚一堂,由主人家宴请招待,并由德高望重者诵读祈祷词庆祝丰收。

涅槃节(佛历3月15日) 传说,佛历3月15日是佛祖涅槃日,也是佛祖训谕1250名门徒继续传播佛教的日子。节日清晨,善男信女们向僧侣献斋、洒水,为他们祈求平安。7时左右,大家来到佛寺听经拜佛,并献上准备好的、用鲜花编成的佛塔等。老人们整日在佛寺听经,年轻人则还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各种活动要延续3昼夜,最后一天晚上要举行秉烛游寺仪式。男女老少面向佛像合十盘坐,手捧蜡烛、鲜花(鲜花只能用右手持握)或灯笼,跟随高僧诵读经文,接着由僧侣带领按顺时针方向绕佛寺三周。第一周悼念佛祖,第二周铭佛法,第三周感谢僧侣。游寺活动在庄严的气氛中进行,大家缓步前行,不得嬉笑。

维散顿佛节(佛历4月) 这是老挝一个较大的宗教节日。据老挝佛经记述,维散顿原是一位王子,在管理一个部落时产生了脱离尘世的念头,便把全部家产分给了穷人,远别妻儿,削发为僧,并得道成佛,此节便是为了颂扬他的功德而设立的。节日前,僧侣和信徒们一起打扫佛寺、佛塔等,在佛寺四周插上佛旗,在佛寺空场的四角放置4锅圣水。节日下午2时,听到集合的钟鼓声后,信徒们便携带礼品前往佛寺共度此节。

信徒们选出两名有威望的人装扮成维散顿和他的妻子玛提,前去迎接“乌巴库”神(传说中的神鸟),一位高僧带领大家来到乌巴库庙,人们献上花束,听高僧诵读迎神,然后把“乌巴库”神迎回佛寺。人们一路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到达佛寺后要围着佛寺从左向右绕3周。之后,老人们集中在佛寺里听经,并听高僧讲述维散顿的功德,哪位僧侣诵读出色,信徒们便献上布匹和钱物。年轻人则进行各种文娱活动。此节日延续数日,最后一天,要请一位高僧讲述玛提的事迹。

高升节(佛历6月15日) 高升节又叫火箭节、火炮节、火龙节、银盘龙大会、醉酒节、疯狂节、六月节等,来源于婆罗门教的火神祭拜礼。佛教徒认为,放高升是为了送走灾祸,迎来幸福,同时也是为了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高升是用一根3~9米长、碗口粗细的竹子装上火药制成,在底部再绑上几个同样粗细、长近1米的火药竹筒。人们把高升的外部涂得五颜六色,或用彩纸粘贴,美观异常。小的高升可装10多斤火药,大的高升甚至可以装百十斤火药,实际上相当于一枚土火箭。放高升的前一天,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用高大的架子抬着各自的高升送往发射地点。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放高升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熙熙攘攘,万头攒动,政府官员和外国使节有时也前来观赏。燃放之前,四周一片寂静,高僧诵经之后,高升便被逐次点燃。谁的高升升得最高、声音最响,组装该高升的技师便被高高举起,扔到清澈的河水里,并接受节日主持者颁发的优胜奖,喝下新酿的米酒;谁的高升不响或升得最低,那位技师则被扔进污泥潭中,并被别人耻笑,认为是不吉利的。

万佛节(佛历7月) 万佛节又叫祭祖节或送瘟节,来源于婆罗门教,后演变成佛教节日。届时各村寨要搭起竹棚,分别在村寨的8个方向各竖立一根竹桩,并准备好线团、净水、金沙等物。节日早上是向佛寺献斋,下午,信徒们带着物品前往竹棚听经,并用扫帚蘸着圣水洒在村寨里和竹桩上。之后,信徒们把受过佛法点化的物品带回家中,将白线系在子孙的手腕上,把金沙撒在庭院四周,把净水洒在牲畜身上,以保佑全家人和牲畜除病消灾。7月天气炎热异常,疫病容易流行,人们不懂得为何此时会如此不幸,便举行此祭祖活动,祈求人畜平安无事。

迎水节和送水节(佛历8月、11月,公历7月、10月) 这两个节日的名称很多,迎水节又叫入腊节、宋夏节、安居节、入雨节等,相当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闭门节,老挝语称为“占沙瓦”;送水节又叫出夏节、出腊节、出雨节等,相当于西双版纳傣族的开门节,老挝语称为“奥沙瓦”。之所以称为入腊节和出腊节,是因为根据佛教戒律规定,僧侣每年要守3个月的“腊期”。在这3个月内,僧侣应专心在寺内悟道,不得擅自离开寺院。一般来说,“腊期”也正是湄公河河水上涨、雨水较为集中的时期,所以,老百姓又称这两个节日为入雨节和出雨节。湄公河河水泛滥后,给河滩留下一层松软、肥沃的淤泥,因而被老挝人称为“圣河”,便在河水开始上涨时举行迎水节,在河水退落时举行送水节。

据说,在从迎水节到送水节这一段时间内,要举行5次祭奠活动。最后两次往往合在一起举行,而且雨季也即将过去,所以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两个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点灯笼、放灯、赛鼓、放灯船、赛龙舟等,其中以后两项最为热闹。

放灯船是一项宗教活动,是用来纪念“五佛之母”的仪式。

灯船是用竹、藤和棕榈等绑制而成的狭长的筏子,上面插满用树枝、油脂等做成的火把,并摆上米饭、水果、鲜花等各种供物。天黑以后,以和尚敲锣为号,人们点燃火把,割断缆绳,任其漂流。也有人用较大的机帆船,在上面装饰彩灯,在河中缓缓前行。条条灯船星罗棋布地漂在河中,一片灯光闪烁,恰似天上繁星点点,看起来异常壮观。

龙舟大赛男女各组队参加,各队身穿不同颜色的衣服,队员们操桨一同奋力划水,并有人击鼓发号,统一指挥。岸上的观众也高喊助威,担任义务啦啦队,鼓声、呼喊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先人节(佛历9月,公历8月) 先人节又叫祭鬼节或9月节。根据宗教传说:古时有个皇帝叫帕平碧善,一天,一个亲戚偷吃了皇帝准备供给僧侣的食物,因而死后未能升入天堂,也不能来世再生,只得在地狱惨受苦刑。后来,这位亲戚时常在半夜三更偷偷跑出地狱到人间作祟,并赤身裸体在阳间出现,显出一副丑恶与可怕的面孔。一天夜里,帕平碧善遇见此鬼怪叫后消失,便去请佛祖示以解决的办法。回到宫中,他恭请了500名高僧前来诵经,并举行布施仪式。鬼魂穿着衣服再次出现,接受供奉之物后离去。此后,每逢佛历九月上弦十四,便举行供奉先人的宗教仪式。

节日前两天,信徒们便开始准备各种食物,多少则视家庭富裕程度而定。过节时,食物共分四份,一份送往阴间给先人,一份供奉僧侣,一份馈赠亲朋,一份留作自己家庭所用。送给先人的那一份,多用几层芭蕉叶包裹,里面有甜、咸食品,还有槟榔、香烟、现金等物。

水灯节(佛历11月,公历10月) 水灯节是庆祝丰收的盛典,届时,家家户户制作小竹船,上插蜡烛,到了夜晚,燃放爆竹之后,点燃蜡烛,将小竹船放入河中,刹那间河面上灯火万点,忽远忽近,随波漂荡,蔚为壮观。沿河两岸,男女青年载歌载舞,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