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民俗
(一)服饰
老挝各民族服装有各自特色。佬族和其他老龙族系民族,男子大都上身穿无领大襟或对襟白色、灰色、黑色或其他颜色的短褂,长及腰下臀上,袖口较窄。下身大都穿黑色、褐色或其他颜色的长管裤,裤裆较肥大。也有的穿黑色、褐色或其他颜色的筒裙。妇女大都上身穿白色、粉红色、黄色或其他色彩鲜艳的紧身内衣,外套白色或粉红色无领大襟、对襟短衫,袖口和腰部较窄,一般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粉红色、褐色或用各种花布制作的长筒裙。脚上大都穿拖鞋,有不少人赤脚。较富裕家庭的妇女腰系银腰带。
蒙莱(花苗)、蒙考(白)、瑶族和其他老松族系民族大都穿黑色、青蓝色和其他深色衣裤。其中,蒙莱和蒙考等民族男子大都上穿圆领开襟窄袖黑衣或青衣,袖口常常用三道黑布镶衬,下身着同样颜色的长管裤,裤裆肥大。妇女上身穿绣花或镶银黑色或白色上衣,常常扎绣、挑花、编织和镶衬等多种形式并用。下着皱褶花裙,大都以五彩丝线镶绣,部分妇女还佩戴银手镯、银耳环,胸前佩戴大银项圈或银锁。瑶族男子多数穿黑色或青蓝色布扣对襟长袖衣,下着大裆管裤。妇女一般上穿青蓝色或黑色上衣,衣长过膝,以红色和白色布料镶边。下着黑色管裤。布料不少是自织自染的。
老佤、老努和其他老听族系民族以黑色衣裤为主。男女色调差异不大。男性一般穿红边黑衣,袖短而宽大。下着黑色大摆裆布裤。妇女一般着对襟黑色衣服,用银纽扣,下着管裤。
(二)饮食
老挝各个民族的饮食也有较大差异,佬族和其他老龙族系民族主食是糯米,少量食粳米,由于气候炎热,菜品口味以酸、辣为主。肉食有猪、牛、鸡、鸭肉及鱼、虾、螃蟹、青蛙、螺蛳、黄鳝等。制作较有特色,肉类和鱼类多用烘烤,还有的用辣椒、葱、姜、食盐和香菜等作料与肉一起剁碎,用开水调匀做成酸肉“剁生”或者将其炒干做成“剁干”。蔬菜以小白菜、小苦菜和莲花白居多,野香菜、竹笋、青苔也是这些民族喜爱的菜肴。饮料有米酒、咖啡、椰子汁、茶水、啤酒和果汁等。这些民族就餐时一般不用筷子和其他餐具,习惯用左手将饭攥成小团送入口中,右手夹菜。
老佤和其他老听族系民族主食有大米、玉米、荞子和小米等。肉食除家养的猪、羊、牛、鸡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制作方法烧、烤、煮、炒均有。蔬菜以小白菜、小苔菜、酸竹笋、灰竹笋和其他野菜居多。酸竹笋是用鲜竹笋埋在铺好树叶的地坑里,5~10后日取出晒干即成。灰竹笋是将鲜竹笋切片放入陶罐内,加入澄清的草木灰水,浸泡2~3日取出即可食用。他们还喜欢制作酸粑菜,方法是将苦菜、瓜尖和豆苞等与酸笋丝一起煮,加上辣椒和盐即成。饮料主要是白酒和生水,少数人家有山茶水和坛酒。坛酒的制作方法是用稻谷放入坛子内加入酒药和生水,5天后用空心小竹插入坛内吸食。
蒙(苗)族和其他老松族系民族主食有大米、玉米和荞子。肉食以牛肉、猪肉和鸡肉为主,飞禽走兽等猎物次之。蔬菜以苦菜和野菜为主,较为单一。饮料主要是白酒和生水,少数家庭有开水。
(三)居住
老挝人民居住条件相差很大,各民族居住方式也有较大差别。城市中钢混、砖混合竹木结构住房均有,乡村以竹木和竹草结构的高脚楼居多。在乡村中,佬族及其他老龙族系各民族的住房大都是竹木结构的高脚楼,老佤及其他老听族系各民族和苗族及其他老松族系各民族的居所大都为竹草结构小高脚楼或单层小屋。
(四)礼仪
老挝各民族礼仪较为繁杂,人们早晚相见一般要招呼“沙摆第”(您好),并双手合十做合十礼。相别时一般招呼“沙摆”或“拉摆”(再见),并双手合十。进入寺院必须脱鞋,参观佛寺佛像一般要出点功德捐赠钱物(多少不限)。寺院和寺塔内不能大声喧哗或打闹,进入居民房舍一般也要脱鞋。在对外交往中,或者在年轻人居多的社交场合中,老挝人也采用握手礼。但是,绝大多数妇女还是习惯使用合十礼。
(五)婚姻
老挝各民族的婚姻有相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异。
1.老龙族系的婚姻
佬族及其他老龙族系各民族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且表亲不能婚配。男子婚前必须先经过剃度为僧或已有职业。婚姻由恋爱、订婚和结婚三部曲组成。男子长到十六七岁以后,便可以和本村或外村的姑娘自由恋爱,姑娘的父母也十分欢迎小伙子前来。恋爱成熟以后,男女青年双方将此事告诉各自的父母,获得同意后,男方便请媒人或长辈携带礼物前往女方家订婚。在订婚的同时,媒人还要向女方父母谈妥结婚的日期及彩礼的数量。婚礼多在女方家举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新娘还要到寺院去听经、礼佛和斋僧。婚礼上要举行拴线仪式,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新婚夫妇一般不与父母同住,但也有在女方家生活的情况,这主要依双方家庭的劳力和生活状况而定。
该民族对婚姻极为重视,花费也相当惊人。男子首先要给女方家赎金和彩礼,以银元或银锭折算支付。娶一个普通姑娘至少要付8条银锭,1条银锭折合8个银元。婚礼的花费更大,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所有费用也由女方承担。届时要宰数头牛、十来头猪以及许多鸡等,来宾们聚在一起,几天几夜,尽情吃喝。婚后新郎在新娘家住上3天,然后带着新娘回到男方家中,再举行一次由男方主持的婚礼,这桩婚事才算告一段落。
如果男方出不起高昂的赎金,就要在女方家干活作为抵偿,甚至有入赘者。这样,婚礼的费用就全部由女方支付。也有因为女方家只有一个女儿而男子上门的情况,以便有人干活和传宗接代。不过,这时的女婿已和儿子一样,可以继承岳父母的全部财产。
男方以赎金娶来的妻子,在丈夫死后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在公婆家守寡一辈子,二是退还赎金重新嫁人。如果死去的丈夫是独子且无后代,那么,男方家就把她作为“女儿”,另招“女婿”以传宗接代。因此,以“女儿”身份出现的媳妇,在该家庭中的地位仅次于公婆,甚至可以主宰全家的事务。同样,一个上门的男子在妻子死后可以另找对象结婚,也可以和子女在岳父母家生活。如果还没有子女,则由女方家出赎金为他另娶媳妇,他便从女婿变成了“儿子”,在家庭中的身价大增,甚至可以主宰一切。一般来说,该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
2.老听族系的婚姻
老佤和其他老听族系各民族的婚姻观念与佬族不同。老佤族和佧族认为娶妻是增加劳动力的好办法,因此不像佬族那样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有些佧族人为了种更多的田,便娶上几个妻子干活。不过,佧族人娶妻虽然容易,但离婚现象并不多见。
他们认为男子向女性求爱是正常之事,所以,对子女的恋爱从不干预,任由他们自由交往,而且给予支持。老佤族人能歌善舞,小伙子很善于用短笛向姑娘表示爱慕之情,姑娘若有意,也用笛声作答。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时,女方父母便为他们提供方便,让女儿到屋前同恋人约会,有时也可以到林中或河边交谈,但不得发生性关系。因为佤族人认为,婚前若有了性行为,会遭到鬼的惩罚。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就必须宰鸡宰鸭祭鬼,以求得宽恕,同时,这也相当于宣布二人已结为夫妻。
恋爱成熟以后,男女双方请村里长者决定结婚的时间和形式。届时要宴请亲友,之后便可同居。如果暂时没有钱举行婚礼,也可以先同居,待有钱时再举行这一仪式,甚至有的佤族人有了孩子以后才举行婚礼。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彩礼多少,由双方的老人商量决定,但男方不必立即提供这些彩礼,只是在男方变心要抛弃妻子时才履行手续。反过来,如果妻子与他人通奸,女方则必须支付所议定好的彩礼。
结婚之后在男方家或女方家居住的情况都有。该族佧威支系的习俗是:如果丈夫是长子,妻子就要到男方家生活;如果妻子是长女,丈夫则要到女方家生活。如果二人都是老大而且年龄相当,较富裕的一方可以招女婿或媳妇到家里来生活。
3.老松族系的婚姻
蒙(苗)族和其他老松族系民族的婚姻观念又有别于上述两大族系。
老挝苗族的婚姻有三种形式:求亲、抢婚和私奔。
苗族青年恋爱自由,到一定程度,男方父母便请寨子里的媒公去求亲。小伙子若是看上了某个姑娘也可以托人求亲。
女方家长同意之后,便开始商量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然后新郎请求偕同新娘一起回家。到男方家后,又要宰猪宰羊,宴请亲朋好友。婚后3天,新婚夫妇要前去拜望新娘的父母,这种习俗有可能是来自汉族婚后的“回门”。之后,新娘回到新郎家定居。
苗族过去盛行抢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已逐渐减少。采取抢婚方式的,多是家中富裕、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男青年,看上了某位姑娘以后,怕对方不同意而采取的手段,也有些人是因为太穷出不起彩礼而抢婚。
私奔则是男女相爱怕家长不同意,或因男方出不起彩礼无法结婚而采取的方式。男女双方逃到一个地方躲起来,或者姑娘偷偷住进男方家,然后再通知家长。姑娘父母看到生米已成熟饭,又怕此事传出去丢人,只好现实一些,承认了这桩婚事。
苗族实行族内通婚,但在缔结婚约之前要弄清亲缘关系的远近,划出远亲和近亲的范围,绝对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即必须同外氏族的人通婚。在老挝苗族中,通常是在逢年过节时,全村老少到另一氏族的村寨去做客,这是男女青年相互认识、了解和熟悉的好机会。之后,小伙子经常到姑娘那里串访,久而久之,也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在苗族的婚礼上,像佬族一样,也举行拴线仪式,新郎和新娘还要交换银项圈。之后,男女双方家庭相互宴请和赠送礼物,苗族人用这种氏族之间的联姻来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会促成更多的姻缘。为了避免夫妻双方氏族之间的不和,苗族夫妻很少离婚,如果发生矛盾,男女双方的家庭和氏族成员都会尽力帮助他们重归于好。
老挝苗族允许一夫多妻。在这种家庭中,妻子中的一位被尊为“主妇”,地位高于其他妻子。丈夫和妻子们同居一室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彼此之间很少产生不和。
老挝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形式分为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父母包办的婚姻,一种是在孩童时代定下的媒,长大后便结合成亲;另一种是在儿女长大成人时,父母私下为其定下的婚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不少瑶族青年反抗这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一般是通过对歌等活动发展而成的。不过,即使自由恋爱择定了佳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双方父母同意后才可结为夫妻。
老挝瑶族还有入赘的习俗,诸如在男方兄弟众多、父母无力支付聘金,女方家缺乏男劳动力等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入赘的情况。入赘的仪式同娶妻的仪式一样,不同的是由女方派人到男方家迎亲,而且要付身价银、彩礼银等给男方,男方则不陪“嫁妆”。在一些瑶族支系中,入赘婚礼是在男方家里举行,然后新郎到女方家居住两年或更长时间。在入赘时,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一些银器。
老挝倮倮族多实行包办婚姻,男女从小就由父母代为定亲,结婚后女子即住夫家,服侍公婆。倮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并有姑舅表亲优先婚的传统习俗。
(六)丧葬
老挝各民族的丧葬方式差异较大。佬族主要实行火葬。由于佬族人大多是佛教信徒,认为人死是脱离苦海,所以,对有人去世并不感到十分悲哀,甚至将葬礼举行得比婚礼还要隆重。停灵期间,附近居民则聚集在丧家,歌舞宴饮,有些还放映电影。人死后用香汤沐浴换上新衣,将死者的双手拴在胸前做合十状,死者的双脚也被拴在一起,最后用大幅白布将尸体裹好放入棺内,停在屋中。与此同时,要请高僧前来诵经和通知亲友,并与长者商定出殡火化的具体日期。佬族对出殡日期的选择要求很严,颇讲禁忌,加之有时要等远方的儿子赶回奔丧,以致尸体腐烂,甚至导致瘟疫发生。
自火化之日起,死者的亲属要连续三天请僧侣诵经,第三天举行较大的宗教活动,有诵经、布施、斋僧等,并为死者亲属举行拴线祝福仪式,然后去火化场收取骨灰。骨灰一般存放在佛寺中,富裕人家是在佛寺中捐钱单独建一座舍利塔,以存放亲人的骨灰。
泰族支系人的葬礼因姓氏不同形式也不一样。例如,韦姓祭祀死者最典型的做法,是在入棺时由该氏族的长者用大竹扇向死者猛力一扇,把点燃在尸体旁的蜡烛扇灭后才盖棺,算是完成对死者最后的祭祀。梁姓泰族则是在死者出殡前以生猪祭拜。总的来说,泰族对丧葬活动看得很重,村里死了人,各家至少要派一人前去守灵。停尸屋内的时间长短视主人家的富裕程度而定,有些停7~15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主人家负责前来守灵和料理丧事者的食宿,其花费也是相当可观的。
泰族的出殡仪式与佬族的不同。泰族死者出殡时棺材不能从屋前的正门抬出,只能拆掉屋后的墙壁,新架屋梯,从屋后抬下去。死者的子女、丈夫或妻子都不能送葬,其他妇女和儿童更是躲得远远的。泰族多举行土葬。有些地区的泰族常把木制阳具放在成年未婚女性尸体旁一同下葬,而对于未婚的成年男性,则精心刻制一个别致的女性生殖器放在他的棺内,以让其不要为未婚而感到遗憾。据说,如果不这样做,死者灵魂就永远无法升天,总会来骚扰村中的异性青年,使死者生前的异性朋友或恋人终日不得安宁。
老佤及其支系人死后大多实行土葬。人死后装尸入棺,葬在事先选好的地方,死者的遗物随葬在坟墓上面。佧戈人死后亲友皆前来吊丧,主人家要杀两头猪,一头祭死鬼,一头宴乡亲。还要将牛头挂在屋檐下祭鬼神。尸体用白布包裹,并请巫师前来诵悼词。棺材下葬以后,还要在坟头前盖一小屋或垒一石洞,以供死者的魂灵出入。佧因人死后,是将尸体抬放在山上,压上石头,7天后割下头颅放在坛子内埋葬。送葬后回家时,要先用树叶浸水以脚践踏后才能上楼,还要用热水洗手,并要连续3个晚上请人来喝酒。
苗族(包括蒙莱、蒙高、蒙考和蒙丹等)大多实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多用布或草席裹尸坑埋。但因支系不同,习俗也不完全一样。除土葬外,老挝苗族还实行火葬。火葬实际上是拾骨葬,也可以说是二次葬,即将尸体焚烧以后,将尸骨收在一起再埋葬。苗族对丧事十分重视,有人去世,要杀黄牛和猪隆重宴请,就像是在办喜事一样。有些地区,苗族家里死人以后,全家都要搬走,换一个地方居住。在出殡时,苗族人喜欢鸣枪,以示隆重。
老挝瑶族也实行土葬,用木棺。人死后全寨男女老少都停止生产活动,人们带着食物到死者家中吊唁,并帮助办理丧事,主人家则招待大家,以表示感谢。
(七)禁忌
老挝各民族大都有本民族的禁忌。老龙族系的发展水平比老听和老松两大族系要高,禁忌也相对少一些。不过,每个民族总是有自己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禁忌,所以,出访老挝或长期在当地居住,应该了解这方面的常识,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佬、泰民族大多居住在濒临河溪的地方,对村旁河水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区分:上段是取饮用水的地方,不能洗澡或洗衣物;中段是男人洗澡的地方;下段是妇女洗澡的地方。取水时,只要水源处有公共用具如竹筒之类,就不能使用自己的器具直接舀水。室内的用水也有区分,一般来说,小竹筒或葫芦里的水多作为饮用水,不能用来洗东西。
农村一般没有厕所,大小便要到比较隐蔽的地方,如竹林、灌木丛等,但不能在河边、稻田、菜地、果园或猪圈、牛厩内大小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减贫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逐步改善。
进入佬族人的房屋要脱鞋,外人不得进入内室。在室内,不能随便吐痰和在火塘边烘烤鞋袜,不能在供神处坐卧或放置物品。进屋后一般席地而坐,坐时不能将脚对着他人,男子多为盘膝,女性则并膝后将双脚放在侧边。谈话时,不能从人们中间穿过,女性尤其如此。如果必须这样做,要低头说声“对不起”。对老年人要尊敬并注意礼节。有客人在屋内,不能随便打扫卫生。
此外,佬、泰民族还有其他一些生活中的禁忌。例如佬族,头顶是最尊贵之处,不能摸他人尤其是小孩的头顶,这一点和中国有些民族的习惯差别很大。每逢祭寨时,外人不能入寨。每年祭寨神5天,在此期间禁止挑水、舂米等,象征着寨神的东西或祭祀物品不能乱动。进入佛殿要脱鞋,不要随便触摸佛像,更不要在佛寺及其附近杀生,砍伐菩提树、榕树之类。不得把佛寺中的东西带出寺外,更不得把和尚禁吃的东西(如狗肉、马肉、蛇肉及酒等)带入佛寺。外人不能同和尚一起进餐,佛寺中的池塘、水缸或锅中的水,外人可以饮用,但不能喝和尚水壶里的水,除非是和尚给你喝才行。靠近村寨的茅草、竹子等是建筑所需的材料,大多已有主人,不能随便砍伐。
再如泰族,其住房为高脚屋,由“宏亨”、“栅”和“谐”三部分组成。“宏亨”即住房,“栅”是住房尾端阳台状的延伸部分,“谐”也是住房的延伸部分,多在房屋的首端。按照泰族的习俗,外来女性或本家的孕、产妇,或一切忌讳物(如生鱼、生肉等),都必须通过“栅”进入住房。房屋首端“谐”的第一根屋柱,是挂一家祖先神位的地方。另外,上面还往往挂着一根长40厘米的木制阳具模型,此为泰族的崇拜物,任何外人或晚辈都不得靠近它。在入正门处置有楼梯,只是供男性或女性长辈上下楼使用。在黑泰、红泰和普泰等泰族支系的家中,禁止挂白色的蚊帐和使用白色的床上用品。在泰族地区,还要注意不能伤害他们当作图腾崇拜的动物,如老虎、杜鹃鸟等。另外,泰族人还忌讳在屋内横躺着睡觉、骑马穿过村寨和砍伐神山上的树木等。
老佤和佧族皆信奉原始宗教,他们迷信的鬼神种类很多,因而禁忌也不少。在佧族人居住地区,几乎所有村寨都有自己的“龙山”、“坟山”、“神树”和“鬼树”等。“龙山”和“坟山”禁止入内,“神树”和“鬼树”严禁砍伐,甚至连树上掉下来的树枝也是神圣的,不能拿去当柴烧。在有的佧族村寨中间还有一块用竹篱笆围着的石头,称为“寨中心石”,这是全村寨人的心脏,不能随意触摸,佧族人认为,触动了它就会发生灾难。
老佤及其支系经常举行祭鬼活动,全寨进行祭鬼活动时,用竹子或树木堵住进入村寨的道路或设置特殊的标志,外人不得进村,这种活动有时要延续数日才告结束。
该族人生病时,外人不得进屋,他们通常把树叶、树枝插在门上作为标志。如果看到房门上或屋檐下挂有竹条编的六角形标志等,就表示这家有鬼。如果被允许进入屋内,则必须按主人的吩咐入座。他们在屋内设置有鬼柱,任何人不得碰撞,甚至有时鬼柱没有任何标志,只有主人家人知道。总之,无论是在果树、家具上还是其他任何地方看到有表示鬼神的记号时,都不要随意触动。
另外,老佤族的禁忌还有:生人不能从后门出入;睡觉时不能横躺在门口,他们认为这样会挡住幸福之神出入;进入村寨不得大声喧嚷,不得吹口哨或喇叭等乐器;外人不能借用准备作为结婚的房屋。
无论哪个支系的苗族,大多不喜欢别人称他们为“苗子”,而是喜爱他们的自称“蒙”。老挝苗族在衣、食、住、行、生育、婚姻、丧葬等各个方面有很多的禁忌。例如:婴儿满月前外人不得进入屋内;家里人有事,门口插上树枝,外人也不得入内;遇上丧事、祭祖等活动,若非主人许可,不得随便闯入,即使在办丧事时进了主人家里,也不能触动主人的粮种,他们认为这些种子将长不出庄稼;死人出丧之前,不能播种;睡觉时不能头朝大门;室内的神台位不能随意移动;位于河边显眼的大树多为神树、龙树,严禁砍伐;禁止用脚踩踏炉灶,如果不小心踩了,要杀牛进行供祭。
老挝的瑶族除在祭鬼、办丧事等方面有诸多禁忌之外,还要在春节时祭虎3天,不得出门,外人也禁止进入寨内。另外,瑶族严禁吃狗肉,有些瑶族人甚至连牛肉都不吃;备作结婚时杀的猪不能卖给外人;忌讳白色的蚊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