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钱法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冶炼铸造研究

与其他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有别,唐代钱法研究涉及唐代矿藏开发、铜镴冶炼、铸造工艺等诸多自然科学命题,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遂跨越文史之学传统范畴。自20世纪初,吴承洛、章鸿钊、王琎和甲贺宜政、水上正胜、马渊久夫、加藤繁等日本学者在钱币合金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使传统钱币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19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从科技史、经济史等角度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货币学的研究内容。

1.矿产冶炼领域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钱币与矿冶”一节对唐代铸币、铜禁、铜冶、银坑等多有涉及。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是较早研究唐代矿业的代表性论著,该书“上编”全面讨论了唐代矿藏冶炼、铁器制造业、兵器制造业、金银制造业等十五类手工业,其中“铸铜业”部分讨论了铸币、铸镜、铸造铜器问题,对于研究唐代“钱法”、“铜法”具有重要意义。刘玉峰《唐代矿业政策初论》(《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讨论了唐代矿业政策的变迁,对于开元初期政府制定了专门的令、式条文向私营矿业征税事件予以特别关注。周卫荣、戴志强等人所著《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中华书局2002年版)收入论文28篇,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钱,试图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应用到钱币学领域,其中关于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的探讨、黄铜钱与白铜钱等内容与本书的研究关系密切。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等,对历代钱币的合金组成作了系统的排比、归纳和总结,勾画出中国古代钱币合金的演变轨迹及其历史渊源,提出了中国古代钱币科学品质的概念,建立了古代钱币合金质量的科学评估方案。裘士京《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黄山书社2004年版)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田野调查和科技考古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先秦、汉代、隋唐和宋代江南铜的发展阶段。该书涉及唐代采矿冶金政策、各地金属矿藏分布、唐代钱监设置等,其中将恶钱泛滥与铜冶分布、会昌铸钱的地理分布等问题结合,极大拓展了唐代钱法的研究视野。杜文玉《五代十国经济史》(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研究了五代十国矿冶业的基本情况,涉及矿藏分布、冶铁业与金银制造业和铸钱业,其中关于这一历史时期铸钱的研究,对于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钱穆《中国经济史》(叶龙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唐代经济”一章则研究了唐代矿冶与主要流通货币。

2.货币铸造领域

货币铸造工艺是唐代货币发行与流通必须涉及的问题,应给予“开元通宝”铸造工艺、流程以必要关注。《陕西金融》1988年增刊《钱币专辑》(9)专门针对“唐代钱币”收录论文75篇、资料11则,是中国学者1980年代唐钱研究重要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收录有孙仲汇《开元通宝铸法探讨》、徐达元《唐代钱模铸法初探》等科技史论文13篇,涉及唐钱铸造、钱范、母钱等科技议题。关于开元通宝的铸造方法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徐达元提出唐代采用“钳夹法”铸私钱,而非采用失蜡、范铸、翻砂或模压法,王卿《开元钱的翻砂铸造工艺》与李金平《从宋钱错范看唐钱铸法》均坚持翻砂铸钱的观点。张奎元、王常山《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专门介绍了唐钱镕模铸造法。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认为,唐初创制开元通宝钱,已不再用铜铸母范和土印于范,而使用母钱冶铸法,使铸币出现新的改革。高勇勇、吕耀初、钱学明《湖州铸钱考》(现代出版社2017年版)探讨了湖州地区铸造的战国楚系货币、汉初吴王濞铸币、沈郎钱、萧梁二柱五铢、陈霸先和太货六铢、太平天国钱、江南银行抗币、湖州地方代用币等问题,是区域铸币史研究的力作,填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