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钱货法制研究
中国货币法制史的研究,在深入了解货币起源、货币本质和货币演变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代各王朝货币法制状况的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法规和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探讨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与客观规律。中国货币法制史相关的论著,虽涉及法律、经济、历史、考古等众多学科,但从法律角度讨论中国古代货币问题的相关论著相对匮乏。其中,石俊志在中国货币法制通论、铜钱法制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货币法制通代研究领域用功尤勤。氏著《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通过对中国古代各王朝货币法制状况的分析,总结各王朝货币法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探索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氏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版)具有通俗易懂、优雅朴素的风格,考察了中国古代货币法制演化的基本脉络。氏著《中国铜钱法制史纲要》(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版)重点介绍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放民铸钱、钱币回笼、打击盗铸、打击毁钱、铜钱减重、虚币大钱等改革举措,是货币法制领域通论研究和专题研究有机集合的成功范例。此外,目前亦有数篇专门讨论古代货币法制的学术论文问世,如唐金荣、赵婧《透过法律看唐代恶钱之流通与作用》〔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认为唐代治理恶钱的法律经历了由重到轻的过程,对恶钱的态度发生了从销毁到有条件接受的转变。陈汉生、梅琳《我国古代法律中“赃”罪的规定》〔《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讨论了古代赃罪类型和计赃原则,对唐代以钱计赃问题的研究有重要参考。陈俊强、高梓轩《唐律十恶是否能以赎论》(中国法制史学会、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法制史研究》第31期,2017年6月)讨论了唐代赎刑的适用范围,对“十恶”犯罪中允许纳赎的具体罪名进行了深入考察,而赎铜缴纳则与唐代钱法研究直接关联。
显然,关于唐代货币法制的研究,是法律史与经济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法律角度研究货币问题的成果数量较少且缺乏体系,目前尚无唐代货币法制的专门研究成果问世。从研究视域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尚未有效沟通经济史学和法律史学,学科隔膜依旧是制约学术发展的天然屏障;从研究内容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专题研究有余,系统考察不足,以致无法准确把握唐代钱货法制体系之基本面貌;从研究方法而言,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意识,在研究路径方面过于单一,未能对若干重要货币法律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无法为当代经济法制决策提供有效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