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印关系研究:理论创新与战略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国际体系变动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从多个视角对大国关系对国际体系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按照研究重点的不同,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视角下对国际体系目前状态或变化过程的研究;另一类是在国际体系转换背景下对大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美关系)的分析。[1]

宏观视角下对国际体系目前状态或变化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国际体系转换的表现和整体描述”“导致国际体系转换的因素”“国际体系转换的可能结果”。

在“国际体系转换的表现和整体描述”的研究中,相关学者普遍认为,当前国际体系正面临新的转型,这种转型呈现渐进的、不平衡的、多重的复杂特点。中国身处的世界正处于旧的秩序坍塌、新的秩序待建的非常时期,而热点问题的凸显则反映了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2]

在“导致国际体系转换的因素”的研究中,相关学者特别关注一个学理问题,即结构与施动者是如何互动进而推动国际体系演变的,结构的进程性以及这一动态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是这类研究的出发点。从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方面看,除了考虑美国等其他国际政治力量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影响,中国崛起这一因素被认为是当今国际体系调整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崛起既是体系变迁的重要结果之一,更是国际体系重要的影响变量。[3]

在“国际体系转换的可能结果”的研究中,有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国际体系将延续并发展已经存在的内在运作方式和已经确立的国际秩序。如阎学通认为,近年来国际关系出现的某些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权力转移,虽然会改变国际格局,然而无论是国际格局改变还是世界中心转移,并不必然伴随着国际体系的质变。[4]第二类观点则更加强调国际体系变动所导致的国际秩序变化。如门洪华探究了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地区主义的勃兴,认为国际体系已经达到地理扩展的极限,在全球秩序探索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之际,主要大国将其关注点转向地区秩序的重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