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抵报(大章)
“陛下,微臣有事启奏!”例行大朝会上,监察御史周海斜跨一步,声音洪亮,一下子就压下了议论之声,众人目光纷纷看向周海。
以前明朝的规矩,大朝会只有在重要决策公布或者节日才举办,不过朱由菘改了,每十天一次小朝会,一个月一次大朝会,当然特殊情况会增加。
“讲!”朱由菘言简意赅。
“陛下,微臣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百姓对官文理解困难,甚至还包括一些读书人,微臣建议,朝廷以后下达官文,可用白话文!”
标点符号在清末引进华夏,在此之前,文章基本没有标点符号,都是拉通写完,即使一些文章有双划线的符号断章,但是都不普及。
加上文言文拗口,普通老百姓大多数都是白丁,根本无法理解。
周海以前是翰林院的候补,因为身家清白,被朱由菘转正,而且一转正就是四品的督察御史,这让寒门出生的周海,光宗耀祖,感激涕零,跪谢皇恩浩荡。
自然成为朱由菘的工具人,这建议背后推手自然就是皇帝朱由菘。
“都用白文,成何体统!”一个礼部员外郎直接反对。
“臣附议,用白文置朝廷威严何在?”
“周海学术不精,有辱斯文,臣建议废除周海督查御史一职。”
,,,,,,
周海就像捅了马蜂窝,一下就遭到不少朝臣的反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大明,想要推行白话文的阻力是非常之大,毕竟不少读书人以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一个能读懂文言文,一个不能。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句话,用文言文讲出来,感觉高大上,让人听的似懂非懂,云里雾里。
“咳咳!”朱由菘轻咳两声,有些吵闹的朝堂立刻变得安静。
现在的朱由菘已经不是以前的朱由菘,经过一系列抓权和雷霆手段,让众大臣非常敬畏。
“李爱卿,你作为左都御史,有什么意见?”朱由菘看向李兴吉问道。
李兴吉现在已经是左都御史,都察院一把手,正二品,是朱由菘一手提拔,算是皇帝身前红人,他的意见大概率代表皇帝,因此,众臣的目光纷纷看向李兴吉。
“陛下,臣以为推行白文有助于教化百姓,让百姓感激于陛下的皇恩浩荡!”
作为皇帝的红人,左都御史李兴吉自然知道皇帝的想法,立刻赞同,只要皇帝的意思,他都会举双手双脚同意,就算皇帝错误的决策也会。
毕竟这一切,都是皇帝给的!皇帝也是他目前最大的依靠!
要是没有皇帝的支持,没有任何根基的他根本做不了都察院一把手。
能当官的没有蠢人,只有坏人,都是聪明人,听到左都御史表态,立刻会意。
“陛下,臣认为左都御史李大人所言甚是!”
“臣,附议!”
“臣,附议!”
“如果先帝早些推行白文教化百姓,就不会有流寇!”
“不思教化,才会成为流寇!”
,,,,,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响起不少认同的声音,为了赞同推行白文,理由千奇百怪,越说越离谱,甚至扯到了流寇。
左都御史一个表态,立刻就让朝堂的风向一变,原本还想反对的人,也开始掂量起来。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由菘前一段时间的大换血,用人只用听话,忠心!
看到皇帝可以随意掌控朝廷,站在文官前列的马士英本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闭嘴了,这一刻,他有种无力感,感觉自己老了。
不仅是马士英,那些朝廷核心大臣也静静观看,不敢轻易入局。
就在朝堂一片无脑支持推行白话文时,礼部侍郎张煌言上前一步启奏道:“陛下,万不可推行白话文,雅文承载我华夏几千年精华,而且天下广大学子都以此为标准,一旦废除恐怕引起天下读书人不满,白话文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印刷成本太高,,,,,”
张煌言说了一大堆理由,主要有五大点,一是文言文一直是官方书面语言,具有很高权威性。
第二科举必须用文言文书写,导致天下读书人从小就学,现在忽然废除,等于得罪天下读书人。
第三文言文大多数时候很精炼,一句话涵盖很多意思,可以节约印刷成本。
第四文言文是精英阶层使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第五古代交通不便,白话文受地域影响很大,很难统一,而文言文则不同,因为天下读书人都是同样教材——八股文,所以文言文是统一语言。
随着礼部侍郎张煌言开口,说的头头是道,原本一些犹豫的官员也上前一步,准备发出反对的理由。
看到朝堂又要争吵起来,朱由菘连忙开口说道:“各位爱卿都说的有道理,认为目前全面推广白话文还有些尚早!也不合时宜!”
此言一出,不少人略微松了一口气,生怕皇帝强行推广。
不过一些大臣心中却又生出了其他想法,原来乾纲独断的皇帝也怕众口铄金。
李兴吉这些坚定的听话党却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怎么会自己反对自己的意见。
“不过左都御史说的很有道理,推行白话文可以教化百姓!”
朱由菘后面这一句补充,顿时又让朝堂众大臣面面相觑起来,越来越摸不透陛下的套路了。
“朕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朕决定由内堂出资,兴办皇明报纸,借用抵报的驿站送往全国。并且每年向户部补贴十万两白银!”
明朝的抵报属于半官方性质,类似于现在报纸,通过驿站传送,不过受众主要是官员。
朱由菘这话一出,整个朝堂都响起议论之声。
“内堂出资!”
“还要补贴户部!”
“如果是这样,也可以试一下推广白话文!”
,,,,,,,
听到内堂出资,户部尚书张有誉松了一口气,在听到每年还有十万白银的补贴,顿时,整个人都精神了,潜移默化开始支持兴办报纸。
这次朝堂的议论已经偏向于同意,反对之声几乎没有,就算想反对也找不到理由,皇帝自己出钱,还不白用驿站,最关键是报纸并不是大件物品,也不是重物,传送抵报就可以顺便带上。
其实只要朱由菘说内堂出资,每年十万补贴户部,其实就可以通过,但是朱由菘为什么要专门拿到大朝会上讨论,而且一开始还说让朝廷来主办。
目的就是堵住以后的悠悠之口,报纸一旦推广,有了受众,就可以打广告,这部分收入是非常可观,最重要是舆论导向和控制。
谁掌握了报纸,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看到这些利益之后,一些人就会说皇帝与民争利,反正什么样的借口都会有。
朱由菘想要掌握报纸,除了控制舆论之外,更重要是为了以后,为以后的皇家和现在为大明战斗的功臣留一条体面的路。
“三品以上官员留下,其他可以退朝!”敲定报纸的事情后,朱由菘突然宣布道。
今天是大朝会,京城附近官员都参加,甚至一些九品官员也都来了,不过只能占殿外,纯属打酱油角色。
随着一个个宦官把皇帝的话传达下去,三品以下的官员在三拜九叩之后纷纷离开。
三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在大殿,不一会儿,整个大殿空荡荡,就剩下不到三十人。
明朝最高级别的职务就是六部尚书,正二品,高于正二品的就没有职务,比如像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虽然是正一品,不过属于虚职,是象征性职位,更多是表彰功绩和身份。
留下的这小几十人,基本就是大明官场的核心,随便一个拿出去都是封疆大吏。
这些大员都是人精,虽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要留下他们,不过一个个却淡定自若。
朱由菘扫视了一眼众人,清了清嗓子才缓缓开口说道:“今天朕还要透露一个最新的情报!”
“朕昨天刚接到锦衣卫同知林峰从北方传来的情报,为了让我大明内耗和混乱起来,建虏计划让细作假扮太子南下!为建虏日后大军南下提前铺平道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嗡嗡之声。
朱由菘提拔林峰为锦衣卫同知,予便宜行事之权,前往北方组建情报网络,这一点已经不是新鲜事,不少大臣都知道。
不过这消息并不是林峰传递回来,而是朱由菘凭借先知先觉,提前打一针预防针。
按照历史的轨迹,应该再过一两个月,就会有一名自称是朱慈烺的年轻人将会忽然出现在南明。
经过也很简单,鸿胪寺少卿高梦琪的一个仆人穆虎在山东遇到一个气度不凡的少年,自称是朱慈烺。
穆虎将其带回南京,高梦琪知道后秘密将其送往杭州,准备确认之后汇报给朱由菘,不过假太子却不知有意还是无意,非常招摇,很快就被人知道他是太子。
最终还没有调查清楚,太子南归的消息都传遍了朝野,朱由菘只能派人将其接回宫中。
南明真假太子案是南明非常重大事件,只不过接踵而至的左良玉的清君侧和建虏南下,掩盖了真假太子案的重大影响力。
这件事情对南明造成很大的混乱,让新登基不久的朱由菘非常被动,虽然后来经过多次辨别发现是假太子,不过东林党和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借此炒作,让刚成立的南明就陷入内耗。
不仅如此,没有任何信息渠道的老百姓,根本无法辨别,不少人都认为朱由菘贪图皇位,诬陷太子。
“建虏真是歹毒,居然派细作假扮太子!”
“幸亏林大人识破了建虏的奸计,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林大人真是我大明一员福将!”
,,,,,,,
一时之间,整个朝廷都是咒骂建虏的阴狠和对林峰的夸奖。
马銮听到这些议论声,脸色阴沉,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却管不了自家事,什么消息基本都是最后才知道。
站在首位的内阁首辅马士英看了看不远处的儿子马銮,轻轻的摇了摇头。
“朕本不想透露这件事,不过你们都是朕最信任的股肱之臣,还请爱卿先不要声张!”
朱由菘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南明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打败建虏这个总目标,真假太子会造成南明的内耗,朱由菘干脆就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件事情解决掉。
等到假太子来到,朱由菘会给他一个惊喜!顺便可以借题发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