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明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皇明报纸

没有任何意外,朝会一通过,朱由菘就极高的效率着手办理皇明报纸。

皇明报纸完全是白话文,版面设计很简单,模式按照现代报纸,有天下大事,朝廷大政方针,也有一些正向的民间故事,个人传奇,甚至还有科普类知识。

完全不是以前那种呆板无趣的抵报可以比拟,皇明报纸拥有极大的可看性,无论什么阶层人都找到喜欢的内容。

皇明报纸还鼓励百姓投稿,过稿还有稿费。

当然至于什么能过稿,什么不能过稿,报纸上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主要说什么,都是朱由菘说了算。

朱由菘兴办皇明报纸,这是控制舆论非常重要的手段。

古代不仅交通不便,信息传递非常滞后,经常以讹传讹,三人成虎。

这样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恶果,那就是朝廷根本无法控制舆论,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团体颠倒黑白,蛊惑人心。

东林党就是最典型,东林党在江南基本掌握了舆论,也很会利用舆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两句一听就很有水平,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儒。

这就是东林书院的对联,他们连自己都能骗!

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是好还是坏,不要听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

在古代其实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没有任何分辨力,就像当年岳飞被“莫须有”罪名构陷,押往菜市场斩首,南宋京都临安的老百姓觉得杀得好,,,用一句不合适但很恰当的贬义词形容——弹冠相庆!

无独有偶,袁崇焕在京都被千刀万剐的时候,京都万人空巷,老百姓一个个大骂袁崇焕是汉奸,不少老百姓花钱买被剐下来的肉吃,似乎这样才解恨。

当然前者没有任何争议,后者有不少争议,毕竟袁崇焕去辽东是不是起了反作用?这一点很难辩驳。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袁崇焕并没有通敌。

不过老百姓吃他的肉,就是以为他通敌卖国,因为是朝廷说的。

可笑的是,当年岳飞被杀,百姓弹冠相庆,再后来,还是在南宋,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百姓纷纷哭泣悼念,岳飞成为民族英雄。

并非百姓中奸不分,只是他们根本没办法分辨。

在古代,一个人一生的行动范围或许不超过方圆30公里,去10公里外的地方就是出远门。

更重要是根本没有任何了解信息的渠道,一切听朝廷发布的消息,朝廷说谁是奸臣,就认为谁是。

这对于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朱由菘来说是非常好,但是除了南明朝廷之外,现在还多了一个东林党。

而且在王朝末期,朝廷的掌控力下降,整个明帝国已经不是只有朝廷的声音,而是很多声音,东林党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东林党背后支持者是广大的江南士绅和地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完全不是“党而不群,群而不党”,而是可怕的“又党又群”。

这样一个利益集团,控制了舆论,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朱由菘推行白话文就是为了和东林党争夺舆论,只要能够在舆论这个战场上朱由菘胜利,那么东林党就等于没有群众基础。

当然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在皇权不下乡的古代,把抵报送到乡一级是不可能,而且古代纸张可不便宜。

按照朱由菘的设想是抵报借用驿站网络,不定期发送到全国各地,达到县城一级,然后当地官员负责宣读,并且在下一期抵报来之后,就要把上一期抵报送到乡下传阅。

皇权不下乡并不代表军队不下乡,朱由菘会派出大量巡查御史去监督,让乡绅把朝廷抵报意思传达下去。

尤其是在宗族观念很强大的南方,会指定乡绅和族长一类威望比较高的人来宣传。

不仅如此,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翰林院的候补官员数量庞大,这些候补官员也被利用起来,一个候补官员带领几个读书人,全国巡游宣传,尽最大的力量,建立一个舆论网络。

政令下乡虽然做不到,但是可以做到消息下乡!

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也相继出台,为争夺舆论保驾护航。

皇明报纸发行之后,立刻就引起了南明整个社会面的轰动,简单易懂的白话文,配上标点符号,只要识字,完全能够看懂。

以前采取文言文且没有标点符号,即使识字,也很难看懂,就算看懂,也容易理解错误,甚至相反的方向理解。

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读书人,故意歪曲解释。

皇明报纸以皇家信誉为背书,本身就代表权威,很容易让人相信,加上简单明确的白话,瞬间就让很多人喜欢上,不少富商和读书人主动买皇明报纸,直接买断货了。

为了满足需求,朱由菘在各地寻找合作商户。

一份报纸送到之后,给这些商户拿来印刷,并且负责所在区域内的配送,按照销量来分成。

皇明报纸的销量需求很大,一个大城往往需要上万份报纸,虽然一份报纸不重,但是上万份至少也有一两吨,而且江南城市众多,根本不可能在京都印刷好了送过来。

只能在本地印刷,京都负责编辑和发送原稿。

皇明报纸发行并不固定,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三四天一次,不过平均下来,基本一周两三次。

古代没有传真,交通也不方便,消息有一定的滞后性。

南京作为京都,当天发行,当天就可以看到,但是广州一带就延迟一两天。

皇明日报的火爆,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没想到皇明报纸这么受百姓的喜欢,甚至不少官员和文人都喜欢看皇明日报。

短短不到一个月,朱由菘最开始投资的10万两白银已经完全回本,而且开始大规模盈利。

不少大臣原本以为皇帝会亏本赚吆喝,没想到居然赚钱也赚了吆喝。大多数只看到皇明日报的盈利,从而佩服皇帝的赚钱能力。

一些有远见的人已经看到了皇明报纸的舆论力量,更加佩服皇帝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