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木桶理论:孩子偏科,家长怎么去指导?
困惑再现
有个孩子数学常刚考及格,英语则几乎每次考试都在100分。显然孩子有偏科现象,相对而言,数学是弱势学科,那么如何与孩子沟通,把时间投入到哪门学科呢?
到底应该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还是取长补长呢?
心理卡片
关于取长补短——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被称为“木桶定律”或“短板理论”,其核心是: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桶壁上的最短块,并非桶壁上的最高块。即:只有所有的木板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水的界面是和最短板平齐的。坚信短板理论的人们持有的是“全面发展观”。
所以,人们认定:只有自己不断补齐短板,才会使木桶可以容纳足够的水。
如果考核方式是只能用你自己组装的这个木桶,而且考核内容就是这个桶的容水量,并且水桶的方向只能是垂直而立,我们的确要关注短板,力争最大限度达到长板的高度。所谓短板,代表个人弱势,组织薄弱环节,生产欠缺部分,如果想要整体推进,那么短板影响着整体的实力展现。
可是,如果我们转换思路:木桶底面的面积多少?木板之间的紧密性又如何呢?如果用这只木桶装树枝或石块又会如何呢?……
所以,有了木桶理论2.0版的演变。
关于扬长避短——木桶理论2.0版
2.0版的木桶理论也可以被视为“反木桶原理”,即:木桶的最长板决定了它的特色和优势,通俗来说,就是“扬长避短”,把时间、精力和资源聚焦于优势方面。也如德鲁克所说,“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not weakness”(把你的业绩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而不是在弱项上),坚信扬长避短理论的人们持有的是“个人优势观”。
战国时期齐国大将军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扬长避短最好的例子,它充分体现的是发挥己方优势,回避劣势,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最终采取孙膑的谏言:“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以一败二胜赢取比赛。
家育心念
如果孩子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可以思考该理论对于孩子基础教育阶段的启示:
第一,需要补短板,至少短板要达到最基本的底线水平,否则即使孩子的长板够长,也可能会无法争取到能够展示“长板”的机会。
第二,可以通过从长板那里取经,把它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迁移到弱势学科,从而在保障优势学科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而为提升薄弱学科树立信心。
木桶理论2.0版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第一,利用个体优势,有效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丰富生活,在合作中展示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第二,在团队合作中各自发挥优势,从而来提升整体的组织绩效,建立积极合作模式,在最擅长的位置做出对组织最大贡献,避免在短板上耗费时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不拿自己的兴趣去和他人的优势竞争,避免内耗。
第三,在选课、专业选择、研究方向上,选择优势方面,充分发挥和提升自我。这类选择有四点需要掌握:个人擅长、个人喜爱、社会需要及职业存在。
本文开篇实例中家长让孩子去补习更好的学科,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呢?首先,他们内心应该是认同长板理论。期待孩子的优势学科更优,在专注投入自己的喜好学科上,去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进而再选择时机,思考如何把学法迁移到弱势学科上。犹如一段描述禅师智慧的对话:
有人问:“我有缺点吗?”
禅师答:“有啊,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这人问:“那我有优点吗?”
禅师说:“当然有,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少。”
这人问:“那你为什么要和我做朋友?”
禅师说:“因为太阳一出来,星星就不见了。”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过了基础教育阶段,果真具备竞争力的亮点,就可以不在小缺点上耗费时间。
到底我们该告诉孩子“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长”?
也许我们可以有这些思考和回应:孩子在最初生涯启蒙和认识阶段,为了未来职业,就需要取长补短,提升短板,达到基线;在生涯抉择阶段,孩子有了更清晰的生涯规划,为了所选事业,也许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自我实现;在职业成熟阶段,为了所爱职业,可以尝试取长补长,精益求精,突破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