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文献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由于孙星衍其人其学在当时或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有关他各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有关其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著作、学术思想等方面。

关于孙星衍生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时人或后人为他所作的各种年谱和传记。如孙星衍的同乡张绍南曾撰《孙渊如先生年谱》一书,可惜并未完成,后来由江宁王德福续撰而成。该书虽涵盖了孙星衍的一生,但所述内容过于简略,如有关孙星衍与好友洪亮吉、杨芳燦、黄景仁等人交往的描述甚少,其中还有许多的讹误。有关孙星衍传记的撰述,相对较多,其中与孙星衍同时代的学者就有不少撰述,如阮元的《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毕沅的《吴会英才集》卷一九、钱仪吉的《碑传集》卷八七、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五等;后代人撰写得更多,如王钟翰等的《清史列传》卷六九、赵尔巽等的《清史稿》卷四八一、支伟成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吴派经学家列传第四》、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林正秋的《中国方志名家传》等。这些传记资料可以补《年谱》之缺,正《年谱》之讹,可以相互参校而用。其中,阮元与孙星衍生活在同一时期,又是同学、同事,交往甚密,故以阮本传记资料最为可信。

关于孙星衍著作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完整的当属199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编辑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该书共收录孙氏著作39部,涉及经、史、子、集、丛五大类,对每部著作的版本源流和著者的撰述思想都做了简要概括和总结,并将每部著作与其同类名著做了比较分析,以品评其得失,末尾处还以精辟之语做了点评,以表达编辑者对每部著作的看法。当然,在汇编这样一个大部头著作时,疏忽漏误之处在所难免,如孙星衍的少量著作就被漏录,这有待进一步补正。其他有关孙氏著作的研究,就略显专门化和精细化,如2001年柯愈春编撰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一书,其中就对孙氏诗文的编辑、出版流传情况做了详细论述,使读者对孙氏诗文的汇集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还有对孙氏单本著作进行研究的,如尚志钧的《孙星衍等辑 〈神农本草经〉题吴普述质疑》、焦振廉的《孙星衍及其辑本 〈神农本草经〉——清辑 〈神农本草经〉以孙星衍本为优》等,对孙辑本《神农本草经》做了细化深入的研究;又如王桂云的《孙星衍与 〈孙氏家藏书目〉》、李峰的《破旧立新的 〈孙氏祠堂书目〉》等,对孙氏《书目》做了详细论述,并简要品评了该书的得与失。但是,整体而言,有关孙氏著作的研究尚不够完整,也不够精细。

有关孙星衍学术思想方面的研究,清代多散见于名人名家的笔记文集、尺牍杂钞等,但这些资料是零星的、琐碎的,不易搜讨。后来学者开始做分类研究,如陈少川对孙氏图书分类理论做了系统探讨,并于1992年3月在《津图学刊》上发表《孙星衍图书分类理论浅谈》一文,引起了学界对孙星衍图书分类理论与方法的关注。这类研究的继起者是郑天一,他相继发表了《孙星衍十二分法略论》《论文化环境、心理偏向与图书分类法——孙星衍十二分法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图书分类法的选择——孙星衍十二分法的文化透视》等多篇文章,将孙星衍的图书分类思想及其文化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评述。而对其文献学研究的成果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焦桂美的《论孙星衍的文献学成就》外,还有刘蔷的《论孙星衍的考据学思想及实践》,该文对孙星衍考据学的学术思想和治学实践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对于研究孙星衍的文献学思想及其成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关孙星衍其他学术思想方面的研究,如焦桂美的《论孙星衍诗的学术价值》、张晶萍的《孙星衍学术思想特点述论》、成秀凤的《圣人家近借书看——山东儒吏孙星衍的书案生活》等,在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的情况下,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